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重视情感教育,塑造语文教学之魂_钻石抓镶意义的情感塑造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课改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一阐述,把情感教育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失去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失去灵魂,在教学过程中迷失方向。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情感教育,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各种感官,唤起情感,并让学生体验情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内容,根据不同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做到“以境育情”。例如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感情与悦耳动听的韵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就选用了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感受到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利用影像资料将学生带入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纹丝不动”“像千斤巨石一样”并想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情景。火光中,邱少云忍受剧痛的情景被投射于画面,学生们为英雄的壮举而感动。紧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使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邱少云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大形象。
  二、解读文本,体验情感
  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词、每一句之中。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文中关键词、重点句,自读感悟, “披文入情”,与作者感情共鸣。汉语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汉字本身就包含着很深的情感体验,从孔子开学收徒始,就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后世更有“读书百篇,其义自现”的说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领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来品词、悟句,体会情感。朗读是通过读出句子和词语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声音语言,因而往往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要做到教师示范读与学生品读相结合,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物,课文越好,思想感情就越是强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课文的内在意蕴。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然纸上,作品的情感便入眼入心了。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食物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语要求重音朗读,辅之以恰当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的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达到陶冶其情操的目的。
  另外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在解读文本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含情,要引起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用来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说话是很关键的,要求言简意赅,要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地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配乐朗读的方法,以语言来渲染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联系实际,加深体验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只有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语文,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就会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就会大大减损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想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例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烈火烧身的痛苦,联系了日常手指被火柴烧了一下都痛得大叫的体验,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体会到邱少云的伟大精神。
  再比如教《落花生》,我们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请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姓名,再重点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揭示课题介绍作者后,设下疑问,作者许地山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取个笔名叫落花生呢?学生带着问题,学完课文后也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自然也悟到了作者将自己的笔名取为落花生,就是要时刻鞭策自己不图虚名,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才华。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内涵,便于学生把握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精神实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获得了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更深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否则就会失去神韵和灵魂。重视情感教育,塑造语文教学之魂,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贴近新课程的标准。

标签:语文教学 之魂 塑造 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