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可持续发展与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应对环境危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标志着人类发展观的重大变革。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与借鉴吸收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唯物史观蕴藏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发展观的高度加以强调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础的。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做过许多深刻阐述。这些思想堪称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驱,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唯物史观关于人口的思想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相协调。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主要观点对于当代世界和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一,“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正是这两种生产构成了“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形成了社会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成为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第二,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观点。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作为生产者,人能创造社会财富;作为消费者,人需要消费社会财富。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二重作用,是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出发点。
  第三,人类自身的生产需要与物质资料生产互相适应的思想。马克思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相适应”是一个自然规律,要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增长相一致,甚至使生产的发展超过人口的增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67页)他认为,一定形式的生产条件的扩展能力所设定的人口限制,随着生产条件而变化,人口的绝对增长率也会随着生产条件发生变化。18世纪的资产阶级人口和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物质财富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的,人口生来就有一种超过它所支配的生活资料的倾向,这种倾向是贫穷和罪恶的原因,因此应当用某种方法消灭掉多余的人口。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片面、反动的观点一方面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和猛烈抨击,另一方面由于马尔萨斯较早地从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提出了人口过剩问题,他们也肯定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可取之处。恩格斯指出:马尔萨斯关于人口过剩的观点有“站得住脚的东西”,这些东西“或多或少地对过去全部历史起过作用的规律”作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页)他还明确地说:“马尔萨斯的理论却是一个不停地推动我们前进的、绝对必要的转折点。由于他的理论,总的来说由于政治经济学,我们才注意到土地和人类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1-622页)
  第四,对人口生产进行调节控制的思想。恩格斯明确提出:“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像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么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毫无困难地做到这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1―642页)他还认为,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相适应,有必要对人口增长进行限制,进行节制生育。
  二、唯物史观关于资源的思想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相协调。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对自然资源问题有很多深刻阐述,对于我们认识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自然资源是财富的重要源泉。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他就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后来,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就针对拉萨尔“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观点深刻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这实质上已经把自然界的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提了出来。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非常重视,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他写道:“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第二,自然资源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两类。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又称为自然富源。他依据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将其分为两类。他指出:“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0页)他认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最直接地受到生活资料富源的制约;而工业的发展与劳动资料富源密切相关,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资源,成为工业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
  第三,自然资源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关于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思想,实质上已经论及到自然资源在推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在谈到近代劳动生产率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时进一步指出:“如果把不同的人的天然特性和他们的生产技能上的区别撇开不谈,那么劳动生产力主要应取决于:①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 的丰富程度等;②劳动的社会力量的日益改进,这种改进是由以下各种要素引起的,即大规模的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生产方法的改良,化学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应用,靠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的时间和空间的缩短,以及其他各种发明,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并且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是由于这些发明而得到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75页)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要取决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一方面也取决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应用,“驱使自然力为人类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唯物史观关于自然环境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代环境恶化和危机而提出的。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中,深刻地洞见了人类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环境恶化,极富远见地提出了必须应对自然环境恶化的思想。
  第一,自然界会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进行报复。马克思在考察地租问题时就指出:“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农业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经济补偿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64页)恩格斯也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这种索取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第二,要对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和影响进行调节和控制。恩格斯看到,“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到的主要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同上,第386页)根据这种情况,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要“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的或较远的后果”,(同上,第384页)进而主张对人类生产行为所产生的这种较远的自然和社会影响,应在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控制和调节”。
  四、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存在的尖锐矛盾,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应当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科学发展的事实,揭示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上,第45页)马克思把自然界看做是人的有机的身体:“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说个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页)因此,他强调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当然,马克思并不因此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他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5―8月),单行本第75页)
  第二,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时,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社会将建立一种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深刻地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中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他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这一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可持续发展是把自然界看做是财富的源泉,由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自然置于人类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的过程,并且是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的物质变换。从这种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理所当然的要求和合理推导的必然结论。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当代人类需要继承的优秀思想遗产,而且也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指南。当然,必须看到,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已远远超过了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我们必须根据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时俱进地推进唯物史观的有关思想继续发展。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本文责任编辑 晓矜)

标签:唯物史观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