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如何寻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 英语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互相交流,双向互动过程,学生的知识呈现,生活体验都被激活,与文本发生碰撞,激活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
   阅读活动的开展、拓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育要致力于引导。”如何引导,如何点拨,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求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找准文本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在此,不妨摘录几个课堂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题眼切入法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紧扣题眼“亲人”铺设了这样的话题―
   师: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师:志愿军是中国人,和朝鲜人民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因此我说作者说得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
   师:想跟我辩论吗?但现在你们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进行第二轮阅读,怎么读?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事实,用自己的话来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第二、要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抓住了情感之后,自己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就这样,用你的道理来说服,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看你们能不能让我接受你们的观点,承认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
   反思:支老师在本教学环节中,扣住题眼“亲人”,故意从反面切入,让学生准备材料来驳倒老师,从而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激发他们读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变“让我读”为“我要读”。过去是教师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现在变成了学生向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为了能说服老师,感动老师,就必须走进文本,自主研读。
  
   二、矛盾切入法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情感,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看到矛盾处,看不到统一点,理解易出现偏差。因此,可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地方,设置话题引发矛盾,引导争辩,求得理解,解决矛盾,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草原》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课文前面说的“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面又说“车子飞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马上读课文,不一会儿课堂里小手如林,个个面露喜色,急于发表自己的“发现”)
   生:一开始刚进入草原,草原十分辽阔,一碧千里,走了一百五十华里还是望不到边际觉得车开得特别慢,所以课文用“走”。
   生:后来看到蒙古族人民那么热情,走了那么多的路,身穿节日的盛装来迎接他们,作者的心情激动极了,也就觉得车子开得很快,所以课文用“飞”。
   生:其实不是车子在飞,而是作者的心在飞。“飞”表现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反思:“走”和“飞”在课文中是极平常的两个字,教者却从中抓出了一对矛盾,以自己对课文的敏锐的感觉,为学生的研究,探索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感悟到隐含在两个词语中的丰富而独特的信息,与作者产生了默契。
  
   三、质疑切入法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有学生质疑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他认为:既然中部大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越短。究竟打几口井?点应该定在哪儿?此时,学生情绪亢奋,正是探索的契机。教师牢固把握,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场所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伙伴,针对以上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师提示学生画示意图。学生将课文上的语言表达在意图上,又将图示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达到了真正的内化,最后形成了一致的观点。
   可见,教者要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学习,通过心灵碰撞,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四、情态切入法
  
   《草船借箭》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所以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齐)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我这一声“唉”中有自卑。我周瑜自认为足智多谋,但与诸葛亮比起来,差远了!
   生:我这一声“唉”中有点无可奈何。我自认为诸葛亮死定了,谁知还是被他逃脱,我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对付他呢?
   生:我这一声“唉”中包含高兴。有了诸葛亮这样一位好帮手,打败曹操指日可待,我能不高兴吗?
   生:我这一声“唉”包含心服口服,我自认为挺有才干,很了不起,没想到诸葛亮比我厉害,我打心里佩服他。
   生:这一声“唉”中有更深妒忌。周瑜心胸狭窄,多次想陷害诸葛亮,每当诸葛亮用巧计化解后,引来的周瑜更深妒忌和再次陷害。
   反思:老师抓住瞬间亮点,巧妙引导,在学生不经意又饱含感情的一声“唉”中加以点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展示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学生与文本对话切入点,形成有价值问题,展开读和议,点燃学生心头智慧之火,激活思维,张扬个性,体验成功愉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不竭动力。同时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讨论的渠道上,引领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走进文本,超越文本。

标签:切入点 文本 生与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