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成长作文 > 正文

课程建设成效【《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成效】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内容,构建了较完整的实验及实践教学体系,教学队伍整体结构趋于合理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成绩突出,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关键词:森林培育;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4-03
  
   一、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校,1906年9月开设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设农、林、蚕三科。《造林学》(森林培育学的前身)是林科的骨干课程。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学几十年来为山东林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学科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人才为目标,尤其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培养,多年来已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教学体系。经过该课程建设,使《森林培育学》课程成为全国林学本科专业的示范性课程。
  二、建设经验和成效
  1.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体系是森林培育学的关键,通过“制定培养方案-方案实施-学生反馈-修改方案-再实施新方案”反复的论证,最终形成了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综合实践(图1)。
  2.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内容。
  3.构建了较完整的实验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实验、专业实习、综合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森林培育实验课包括,森培1-2与育种实验、森培3与经理实验。专业实践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一(森培1-2和育种);专业综合实习二(森培3和经理)(图2)。综合实践包括,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
  4.教学队伍整体结构趋于合理。
  通过人力资源整合、攻读学位、青年教师进修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该教学队伍教授5人,占55.55%,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2人,占22.22%;讲师2人,占22.22%。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51~55岁2人,占22.22%;45~50岁5人,占55.55%;40以下2人,占22.22%。年龄结构合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缘结构:1人从瑞典获得博士学位;3位从北京林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人获得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博士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的硕士各1名。2名为山东农业大学的学士。良好的学缘结构为吸取不同国家和学校的学术风格和交流奠定了基础。师资配置:该教学队伍中讲师2名,分管实验实习的教授、高级实验师共3名,每年林学专业2~3个班,60~85人,良好的师资配置为提高实验实习质量打下基础。
  5.构建了较完善的教学条件。①教材建设。在选用最新版教材基础上(沈国舫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森林培育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自编《森林培育学(各论)》等补充教材,使用或新编《种苗学、造林学实践教学指导书》、《林学专业实验指导书》、《林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等3本,2005~2009年使用效果良好。扩充性英文教材有:The Practice of Silviculture;Silvicultur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Plantation Silviculture in Europe;Forest stand dynamics。②实验条件。眼下森林培育学实验室包括:林业生态工程实验室;林木生物学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综合开放实验室。树木标本室面积84.38?,有鉴定标本27200余份,分属135科,为我国华北地区树木标本保存数量最多的标本室。种子标本室有林木种子标本五百余份。③校外基地建设。山东省药乡林场、山东林木种苗繁育中心等,共七处校外基地,是学生野外森林培育学实践活动的最佳场所。④网络环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森林培育模块等全部上网,网上资源丰富,具有分级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手段先进,便于同学使用。
  6.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成绩突出。①教学方法。采用了启发式、互动式和研究型等教学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尝试“变教为学”的教学方法改革。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网站上(http://jpkc.sdau.省略/senpei/)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这样学生也不觉得枯燥乏味,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已为广大师生认同。③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本课程给学生布置了一些必要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考核方式上平时成绩占30~40%,期末成绩占60~70%。考核办法:期中测试以撰写读书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采用开卷形式,重在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评论能力。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考察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对此考核方式非常认可。
  7.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得到许多人重视,2005年3月森林培育学精品课程网站在林学院主页上开通,2008年,森林培育学成为山东农业大学校重点建设精品课程。2010年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完善的网络资源为理论和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同,同时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8.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科研项目、导师制、SRT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及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导师制作用,使学生尽早接触教师科研课题,毕业论文大都与教师科研相联系。1997级~2006级,连续九届林学专业先后结合教师的科研及教学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先后有210名学生参加活动。这对于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跟踪森林培育国内外发展动态、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9.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森林培育学山东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邢世岩,2008);林学专业校外教学基地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等项目,森林培育学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并解决了许多教学上的实质问题。课题组发表教研论文9篇,在国内具有良好影响。
  10.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的高水平带动教学与课程建设的高水平。①科学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4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财政部科技攻关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课题等20余项,在国外及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5篇,SCI收录5篇、EI收录2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②学科建设。森林培育学科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的学位点,也是我校第一批招生的硕士点,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森林培育学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6年2月,林学院获准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申报成功森林培育学博士后流动站。③技术培训。从2009~2010年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为山东省林业检测规划院、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省林木种子检验等与森林培育学相关的技术培训5次,共计593人次,说明本课题组在省内外学术上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与培训学员信息交流,不仅扩大了影响,同时为林业院所、基层单位培养了技术骨干。④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交流。从2005年~2010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参加的与森林培育相关的学术研讨会20次,通过与国内外林学专家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宽了视野,同时将最新的专业知识及时的传授给学生,进而达到了通过学术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1.《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标志性成果。《森林培育学》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施效果显著,经林学2002级~2006级500名本科生实践表明,运行效果良好;本科生就业就业率达90%以上,考研率达50.05%;课题组成员指导SRT项目5项(2005~2009),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2项(2006)。课程组成员从1999级~2006级共八届导师制指导本科生共计348名,均合格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连续九届210名学生参加了教师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课题组导师指导,有6名(6届)本科生获山东农业大学优秀学士毕业论文二等奖,另有6人分别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和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贾忠奎,马履一,林平.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09,(36):180-181.
  [2]孙广仁,张启昌,于福平.森林培育学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6):145.
  [3]卫星,王政权.谈森林培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林业教育,2007,(5):19-21.
  [4]郭素娟,徐程扬,翟明普.“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1):63-65.
  [5]曹兵,赖声渭,宋丽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3):54-56.
  [6]李吉跃,贾黎明.从科技文献看中国森林培育学50年之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5):63-78.
  
  基金项目: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资助

标签:成效 培育 课程建设 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