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竞技体育道德失范及其重构思考 道德失范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突飞猛进,水平不断提升。与此不相应的是竞技体育道德失范的问题却愈演愈烈,对竞技体育健康、有序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文章对竞技体育道德失范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了探析,并试图从道德教育、法制建设、核心价值、社会环境优化等几个方面对体育道德价值进行重构。
  【关键词】竞技体育 体育道德 道德失范 道德重构
  
  近几年来,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在硬实力建设方面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0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优异的成绩,向世人昭示着中国体育准强国时代的到来。令人堪忧的是竞技体育领域却出现了道德危机,道德滑坡问题不断上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阻碍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弘扬。体育道德建设水平,是衡量体育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成绩优异而道德缺乏,犹如一个四肢发达而没有灵魂的畸形人,势必会影响到体育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解决体育道德失范问题迫在眉睫。
  一、竞技体育道德的失范
  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体育文明的发展奉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应充分肯定体育道德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社会转型以来传统体育道德的没落及现代体育道德的嬗变。
  (一)功利主义盛行
  功利主义与道德往往是不相容的。功利主义是当下中国社会各个领域较为普遍的一种价值取向。体育领域也未能幸免,特别是竞技体育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以来,功利主义思想一度恶性膨胀,使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背离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初衷。在功利主义的魔力驱使下,一部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丧失了体育道德,将体育本身作为手段,以此达到获取金钱、名誉、地位等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甚至不择手段。其突出表现有:弄虚作假、隐瞒运动员年龄,专业运动员参加业余比赛,滥用兴奋剂等违禁药物,贿赂裁判或对手,假哨、黑哨等。这些现象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屡禁不止,不断在体育比赛中重复上演,一次又一次挑战体育道德的底线。
  (二)竞技体育主体职业道德素养偏低
  体育精神的铸就主要依靠竞技体育的主体―运动员、教练员等。高尚的体育精神必然由优秀的体育主体铸就,不良的体育风气必然出自素养偏低的体育人之手。我国竞技体育道德建设滞后,与参与主体职业道德素养普遍偏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教练员为了达到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将运动员当做摇钱树,缺乏对运动员基本的尊重与关怀。在运动员培养方式上偏重单方面的技术技能,而忽视对运动员建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致使培养出来的许多运动员四肢发达,而心智不成熟。我们在电视或新闻中经常看到运动员辱骂对手、裁判或他人,甚至大打出手。比如世界冠军林丹摔拍,王?、王浩打人等都不同程度折射出我国运动员职业素养的低下。
  (三)重结果轻过程的体育价值观
  重结果轻过程的体育价值观,即是极力强调体育比赛的结果,视体育比赛的外部功利为一切,而忽视运动员自身的价值。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对传统体育“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扭曲。竞技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过程而不是结果,重结果轻过程是对竞技运动价值观的异化,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玷污,更确切地说,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对人的精神属性的歪曲。力与美不再是目的,而仅仅是手段,赏心悦目和激情被金牌的光芒所遮蔽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对金牌、名誉等外部功利的追逐成为竞技体育的终极目的,这种重物轻人的体育观念,显然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四)竞技体育教育功能的弱化
  竞技体育本身蕴涵丰富的教育功能。体育与德、智、美、劳一样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然而,在金牌意识、政治功能等的过分渲染下,体育的教育价值反而被淡化甚至忽略了。由于我国运动员培养机制的不足,体育在运动员的行为规范、人格完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育功能的弱化,严重影响了运动员成长,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体育道德失范原因探析
  (一)总体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符合市场经济竞争的原则,拥有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但是,由于与转型期相配套的伦理、法律建设尚不健全,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众多的道德问题,例如个人主义意识、功利意识增强,对金钱、财富、名利、地位欲望的极度膨胀,这使得损人利己、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和行为大量滋生和蔓延,总体社会道德水平急剧下降,这必然会影响到体育领域,造成体育道德的滑坡。
  (二)过度的商业化运作
  竞技体育商业化运作,可使体育比赛、体育明星等资产有形化,进而提高收入,收入提高后又可以改善比赛、训练条件,反过来又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定程度的商业化运作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但过度的商业倾向则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商业成分过多会使运动员的注意力过于转向比赛结果,而忽视比赛过程,导致夺取金牌与否成为衡量胜败的唯一标准,使体育价值观念产生异化。竞技体育所蕴涵的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淡忘甚至被践踏,造成体育比赛中的恶性竞争,从而使得违背体育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兴奋剂、假年龄、假性别等问题屡禁不止,贿赂丑闻屡见不鲜,赛场暴力、赌球行为见怪不怪。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
  (三)运动员培养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运动员培养机制采取的是技术、技能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培养方式。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很小就终止了文化课的学习,被选入运动学校进行专业化的训练。为了获取奖牌和荣誉,他们除了训练和比赛以外,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运动学校虽然也开设文化课,但其教学内容大多与技术、技能相关。即便不相关,也是流于形式,作为训练、比赛之余的陪衬,没什么实质意义。这种“专业化”的培养机制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运动员人格健全方面却存在着许多不足,很容易培养出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式的运动员。在这种培养方式下,我们经常听到运动员打人、骂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我国运动员人文素养的普遍偏低,与其培养方式的不完善具有直接的联系。
  (四)体育价值观念的混淆
  竞争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有竞争就有胜败,有胜败就必然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胜败间巨大的利益分配差距,却影响了运动员对自身价值的评定。另一方面社会对胜利者的评价普遍以胜败论英雄,忽视了体育真正的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结果,进一步混淆了运动员的体育价值观,使得传统体育道德中重在参与、强调奉献的精神在引导运动员行为时缺乏力度,导致其行为重心全部落在比赛结果上。价值观念的混淆同时使得运动员在选择体育行为时缺乏相应的道德依据,为了达到胜利的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因此竞技体育中种种不道德的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三、重构体育道德的思考
  竞技体育道德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其重构完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应从道德、法制、核心价值、社会环境建设等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开展体育道德教育
  道德观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靠教育灌输到人的意识中。因此,自古以来道德教育就是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其应有之义。1992年顾拜旦在《致全国青少年运动员书》中说:“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着危险的道德衰败”。为防止这种道德衰败,顾拜旦曾大力倡导道德教育应成为体育运动的核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由于道德元素的缺失而造成的种种弊端,我们已是有目共睹,寓道德教育于体育迫在眉睫。我们的体育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上,应把道德教育摆在核心位置。因为道德是为人处世的根基,根基不在了,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就需要在平时积极、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始终贯穿在训练、比赛过程中,最终把体育道德要求灌输到竞技体育主体的意识中,使其成为内在的、自觉的约束力。这样竞技体育主体才会以良好的道德精神面貌参与到竞技体育中,奥林匹克体育的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
  (二)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营造良好法律环境
  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若缺乏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对于违背游戏规则的人没有公正的惩罚,部分意志薄弱的人,在金钱、名誉等的诱惑下,难免铤而走险。各种规章制度、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可以对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如果缺乏了,竞技体育根本无法生存。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进展,但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来说,类似兴奋剂、假球、黑哨等违背体育道德行为的惩罚,至今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 这是导致体育道德滑坡问题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竞技体育道德建设过程中,应将“德治”与“法治”融合起来。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体育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构建有序的法规体系,并有专门的检查监督队伍负责落实,当体育道德遭到践踏时,给予破坏者公正的惩罚。只有这样体育事业才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三)建立体育道德核心价值观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开展,多元化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化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有些领域比如学术,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有利于其本身的发展。而对另一些领域比如道德,多元化发展只会使其参差不齐,混淆人们的价值观,导致行为错乱。一个文明社会,必须要有正确的、核心的价值导向,否则社会就会放任自流,进入一个脱轨、无序的状态。建立体育道德核心价值观,就是强调体育领域正确的价值导向,标准统一了,失德者才会失去立足之地,守德者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只有正确的、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产生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消除体育道德危机。
  (四)优化体育社会环境,营造和谐人文氛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道德观念、道德状况与其存在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道德实践环境,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要想提升体育领域道德水准,必须营造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包括道德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等。因此优化体育环境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评价体系,使竞技主体在公正、公平的道德基础之上追求个人利益;加强体育道德立法,给予体育主体相同的行为选择标准,明确其权利和责任的关系;最后营造弘扬正气、倡导正义道德的舆论氛围,加强运动主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能不断根据舆论氛围,反省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接收道德熏陶,以加强道德自律,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如火如荼的新形势下,加强体育道德建设已是竞技体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应积极探索,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多方入手。这样才能重构竞技体育道德价值,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步入良性、有序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波. 竞技体育中过程与结果的认识问题剖析 [J]. 体育学刊,2006(3)32-33.
  [2] 彭劲松,张少柏.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调试 [J]. 体育学刊,2006,13(2):22.
  [3]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 奥林匹克宪章 [M]. 詹雷译.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4]余蓉晖,孙葆丽,申伟华. 轮奥林匹克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异化现象[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20-21.

标签:重构 道德 思考 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