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周记 > 正文

[郑州棉纺业的前世今生]郑州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李秀明认为,郑州的纺织业能从困局中走上复苏之路,令人欣慰,但与全国大型棉纺企业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郑州人都知道,在西区有一条棉纺路,“一五”(上世纪50年代)期间,国家投巨资在这里一字排开兴建了当时河南乃至全国最大的国棉基地,这不仅造就了郑州棉纺业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也造就了独特的郑州“西城文化”。
   然而,时代的发展风云变幻莫测,进入上世纪80年代,达到发展顶峰的国棉企业忽然急转直下,迅速由兴盛转向了衰落。直到时间的年轮转到21世纪,历经风吹雨打的郑州国棉企业,才又伴随着汹涌而至的时代浪潮,迈出了崭新的发展脚步。
   国棉企业的火红年代
   1953年,国家决定在郑州投资1.76亿元建设5家大型纺织厂。从当年的郑州国棉一厂开建,1954年,郑州国棉三厂开建……直到1958年,5家棉纺织厂先后在西郊的荒地上“站立”起来。再加上改制而来的国棉二厂,郑州6家国棉企业宣告完工。
   这几家国棉厂,都是依照苏联专家提供的同一张图纸克隆出来的,敞亮的厂房、巨大的机器以及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当时的郑州很有吸引力。当年,听说郑州棉纺厂招工,许多人都争相报名。只要能进厂,哪怕当清洁工都愿意。
   河南缺乏熟练纺织工人,国家便从苏、沪、浙等地抽调大批女工。初到郑州,在火车站,迎接她们的是盛大的欢迎仪式,敲锣打鼓戴红花。尽管来了南方“织女”,纺织女工缺口仍然很大,几个厂又从商丘、周口等地急招大批女青年。当时的郑州号称拥有十万纺织大军。
   厂子好,吃得好,工资也高,纺织厂的姑娘们被郑州市民亲切地称为“纱妞”。当时“纱妞”相当于现在的白领,找对象眼光也高。“纱妞”选对象,一是工人,二是军人,小干部排最后。当时“纱妞”一个月工资加岗位津贴、补助等有五六十元,根本看不上一个月才拿二三十元的小干部。女孩子能当纺织女工,都觉得很光荣,很自豪。郑州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妮儿,妮儿,快点长,长大好进纺纱厂。”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对未来、对工作,人人都怀着美好憧憬和热望。纺织车间始终充满了激情和干劲。
   “当时实行的是三班倒,每天工作8小时,但实际工作都是10多个小时。”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说,“车间温度高,怕来回换衣服耽误时间,很多女工大冬天都是穿着单裤从宿舍小跑到车间;为了不耽误生产,不少女工给孩子喂奶喂到一半时,就罩件外套往车间跑”。
   纺织女工的精神造就了郑州国棉企业的辉煌,同时也带动了郑州西区经济的繁荣,进而引发郑州文化的兴盛。郑州纺织工业学校、郑州机械专科学校等大批高校开始在西区汇集,河南省工人文化宫、郑州青少年宫等文化场所也散落在国棉基地四周,这里的文化、娱乐气氛开始升温,“西城舞步”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跳到今天。
  
   从辉煌步入凄凉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几家国棉企业一直都是郑州经济的领跑者。1981年效益最好,全市纺织业实现利润高达1.78亿元,“一年赚回一个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期,郑州棉纺业不但没有立即衰弱下去,反而成了郑州市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华丽的生产业绩,却有意无意地给当地政府和棉纺企业传递了一个假象:“奶酪”仍然在这里,并且一直会在这里。
   事实证明,不顺应时代发展的美好想象,其结果必然令人失望。1986年5月13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郑州棉纺三厂与石家庄棉纺二厂的横向对比结果:“产值1∶1.21,利润1∶2.6。30年前同一张图纸设计,30年后何来如此差距?”这个报道,给积弊重重但故步自封的郑州国棉企业以当头棒喝。恍然觉醒之后,几家国棉企业急忙挑选技术和管理精英去石家庄对口学习,并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然而,因为技术改造起步晚,匆忙引进的技术设备又无法与老式设备配套,再加上计划经济给企业造就的行动惰性,最终,郑州棉纺企业“情况一定会自动发生好转的”美好愿望成了泡影。
   企业的每况愈下,让曾经?赫一时的国棉企业变得萧条,职工们更是怨声载道:“我们6年没有涨工资了!昔日郑州纺织这棵‘摇钱树’,如今变成了‘苦菜花’!”“一个纺织工,闹得全家不安生,中班接夜班送,再也不当纺织工”,成了这一时期的顺口溜。
   在李秀明写的《这样的“群居生活”怎能继续下去》的报道中,详细讲述了1987年郑州国棉企业纺织女工艰难的生活情况。如今,提起纺织女工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李秀明仍然忍不住落泪。“在几家纺织厂的‘母子楼’里,一间住房往往要挤进2至3名带孩子的女工,有的孩子9岁了还住在这里。名为‘母子楼’,也是‘夫妻楼’,床与床之间只用布帘或蚊帐拦一拦,很不文明。即使这样,还有很多女工住不进去。”“按规定母子房只能住母子,可是没房子住的爸爸也挤进来了,这样一间房里有的住9口人……这哪是人过的日子?”
   李秀明说,当时,许多女工都是含着眼泪向他讲述这些情况的,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因为这样的住宿状况失去了爱情和家庭。
   由于连续几年的市场疲软,对于任何一次外部危机,郑州国棉企业都无力抵抗。1990年七八月份,难以为继的几家企业先后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一年,郑州棉纺行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降,比1989年下降45.37%。1995~1997年,郑州棉纺行业更是连续亏损1.6亿元,陷入空前困境。在接下来的近10年里,郑州棉纺业一蹶不振。
  
   “软着陆”
   郑州棉纺业的出路在哪里?2006年2月,经过长达4年的调研论证,郑州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对老纺织工业基地进行高水平的“改制重组、整体搬迁”。这意味着郑州棉纺企业破旧立新的时代来临了。
   不言而喻,企业改制搬迁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3万多名职工的切身利益,这要经受一个“阵痛”的过程。职工们纷纷下岗,有的买断工龄,有的内养……
   郑州棉纺行业的这次大变革,让本已奉献了青春的纺织工人们,再次做出了巨大牺牲。
   2006年4月28日,郑州国棉三厂作为全市第一家改制的纺织企业入驻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由此拉开了郑州纺织企业改制搬迁的序幕。实力雄厚的锦艺集团一鼓作气,先后收购了郑州国棉二厂、一厂和六厂3家企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了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河南盛润集团紧随其后收购了郑州国棉四厂;河南平原控股集团收购郑州国棉三厂,成立郑州泰阳纺织有限公司;南阳宏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收购郑州国棉五厂。不到4年的时间,6家国棉企业迅速找到了“婆家”,并各立门户,走上了全新的发展轨道。
   采访中,宏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振刚说,公司生产设备、检测仪器由德国、瑞士及国内最先进的纺纱设备厂家提供,“我们的产品优质优价,比其他同类纱每吨高出1000多元”;在四棉新厂,公司设备主管袁重一指着从瑞士引进的全自动穿经机自豪地说,这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台,生产效率是以前老设备的6倍,产品越复杂越能显示出它的效能和先进性;郑州泰阳纺织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分期新建一座“两纺、两织”的新型纺织企业……
   “棉纺是一个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民生产业,在国计民生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亲身经历了郑州棉纺业兴衰的李秀明,对棉纺产业的现状和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郑州的纺织业能从困局中走上复苏之路,令人欣慰,但与全国大型棉纺企业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河南也存在着发展瓶颈,比如棉花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没有强大服装制造企业和染织厂等。”

标签:郑州 棉纺 前世 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