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考试 > 正文

语文课堂应注意“问”的艺术 语文课可以搞哪些活动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学不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而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自主创新的过程。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提问不当,那么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抑制学生思考,让课堂的气氛死气沉沉;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应当说,巧妙的提问不但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教师的提问艺术呢?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笔者认为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也不是判断式发问,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要么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要么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二、给学生的主动表达提供良好通畅的表达渠道
  当学生完成了情绪上的激发,开始有表达欲望时,表达的渠道是否畅通至关重要。渠道堵塞有两种情况,一管道太少,教师提供的表达方式不适合学生,或者说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因此有些学生擅长语言表达,有些学生喜欢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夸张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而有些学生更喜欢内省的方式,将思想做深加工。因此,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种表达途径,那么,对于那些不擅此次表达方式的学生无疑是一种取短换长。当然,我们是在语文课堂,关注的表达方式当然要求与语文有关,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有所区分,可喜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提出的现在,我们完全有足够的资源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唱念做打”,完全可以让学生用他们擅长的方式进行深入的的表达。《礼记?乐记》中说:“故歌之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古人尚知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更何况是不断取精去粕的我们!渠道堵塞的第二种情况是管道太小,教师只关注少数的几个学生,忽视忽略了全体学生,这种偏听偏心让大部分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热情,产生事不关己、耳嘴一闭的上课状态。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教师的问题让大部分学生无从下嘴,于是只有寥寥数人能满足教师的问题需要,而这种少数的学生也就成了教师提问的救命草,也就导致一有问题就先想到这几个,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默定的行为习惯模式了。
  三、提问应注意把握问题的严密性、科学性
  问题既要具体,还要清楚、简洁。一个好问题既是《大纲》的具体化,亦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问题的内容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掌握本课重点结合起来.要控制在学生已掌握的范围之内,不要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语文语言习惯。具有严密的逻辑,发音要准确,口语要流利。提问的目的是对已有知识的抽查、训练和巩固,是教师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稳步教学的前提。由于学生群体中总是有优、良、一般、较差之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选“对象”――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确定不同的对象。为此教师每堂课要精心设计所提问的角度、深度、坡度、广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特征,即要具有针对性。每个老师几乎在每一节课都要精心编拟不同的适度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耍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及时解答。即所提出的问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时提问。例如:在刚刚讲过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找一找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学生通过对比和细心的揣摩,比较深刻地了解了它们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它们的用法。此外,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对象,决不能言词粗暴、冷嘲热讽,甚至埋怨学生课后没复习、上节课没注意听讲等,否则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畏惧感,从而使提问失去意义。
  总之,“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通过多维有效的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思考意识,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标签:应注意 语文课堂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