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文书 > 正文

【用课文打开学生心灵之窗】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阅读教学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常识。但真正能把这个“例子”用好,使学生进入文本之后又不囿于文本,最终实现心有所悟进而达到自我观照、自我提升的并不多见,而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罗才军《伯牙绝弦》的教学恰恰是这方面的典范。
  【教学片段】
  师: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生摇头)唯有谁能得知?
  生:钟子期。
  师:唯有谁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寂寞和孤独,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谁?
  生:钟子期。
  师: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能说“善哉,善哉”“必得之”的时候,你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感慨道”往下写。
  (师播放古筝乐曲,生想象续写)
  ……
  师:就是这么的心灵相通呀,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
  (师指名学生读“子期死”后,引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伯牙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是呀,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和期望啊!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的哀歌呀!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幸得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让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颂。同学们,桌面有个资料袋,里面的材料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快速浏览一下。(生浏览相关材料)
  师:伯牙跟子期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了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
  生(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请男生齐读课文。(男生齐读)
  师: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已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诗中为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女生齐读最后部分。(女生齐读)
  师: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全班同学齐读全文。(生齐读全文)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琅琅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生再次声情并茂地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相信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称他是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师:没错,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是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天地间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知音!
  【赏析】从文学艺术欣赏与审美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可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观、品、悟。反映在阅读教学中,大致可与“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中心”“超脱文本,实现学生认知、情感和精神品质的飞跃”这三大环节相对应。而在通常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前两大教学环节,即把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心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具体到《伯牙绝弦》,就是仅仅引导学生体悟伯牙失去知音钟子期的悲苦就万事大吉。这样一来,阅读教学就只能称之为“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来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成了空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罗才军老师并没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感受伯牙之悲苦上,而是把感受伯牙之悲苦作为一种铺垫,把学习课文作为打开学生心灵那扇窗户的媒介,进而引领他们走进祖国的传统文化――阅读历代流传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材料,使他们浸润其中。这样一来,学生“读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将通之,不落言诠,自明妙理”,真正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有限的文本走向了无限的文化天地,从有形的人物走向了无形的思想境界,实现了认知、情感、精神品质的提升和飞跃。也正因如此,课文才真正成为一个例子、一个媒介,阅读教学才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标签:课文 之窗 打开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