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文书 > 正文

【追求完美的仁心医者】仁心医女

时间:2019-01-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李教授从小的愿望是当一名教师,在她眼里老师是最崇高的职业,对?生的向往是在下乡时的一件事后。李教授下乡是在贵州知青农场,当时条件不好,一次一个同学生病,她陪着去乡卫生院看病,晚上其他同学都回农场了,李教授留下来陪同学输液。但由于太累,李教授趴着就睡着了,被不知名毒虫叮咬了下眼睑,后来整个左面颊及眼周都肿得很严重,并形成了脓肿,需要手术切开引流。她被转到贵阳?学院附属?院治疗,当时她只有17岁。在住院期间,一个女教授的一次查房,让李教授一生难忘。当时,很多年轻?生看到她的情况后,都在叹惜(惋惜这个漂亮的女孩子有可能要破相了……)。但女教授看到她的情况后,却安慰她,要她不用担心不要害怕,他们一定会好好给她治疗,手术尽可能做到不影响她的容貌,让她放心。后来手术果然很成功,半年后就很难看出眼睑处做过手术。这个女教授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开始崇拜起?生这个职业。
  恢复高考后,李教授参加了第一届的高考,当时可以填三项志愿,她第一填的是师范学院,第二填的是药学院,第三是服从分配。后来她很意外的接到遵义?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走上了从?之路。她说似乎是冥冥中的安排,阴差阳错的让她从?了。这么多年来,她也庆幸,她的选择并没有错,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入学以后,她才知道,当年她因为考试成绩优异,成为她第一志愿的学校和遵义?学院争夺的对象,最终被提前招生的?学院争到。知道这件事后,更鼓励和坚定了李教授的从?路。
  内分泌是博大精深的学科
  ?生这个职业是崇高的,但是从学?到从?,李教授说并不容易,实习那一年让她学到很多。记得实习时一次有一位患者去世了,家属在?院伤心的哭,李教授也难过的陪着哭起来。老师见状呵斥她,你现在没时间陪别人难过,赶快去做自己的事。李教授从此更加明白,?生的责任很重,面对的是生命,应时刻精神饱满,不能让自己的状态情绪化。
  锁定内分泌专业是在分配到现在工作的?院轮转时,李教授轮转的第一个专业是当时大内科的内分泌学组。那时昆明?学院第一附属?院的内分泌专业还没有建科,只是一个学组,床位也只有12张。但正是那个时候,李教授在见到的几个典型病例上看到了内分泌的博大精深,并为之深深的吸引。她说如果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调控的话,那么内分泌一定是这只手的一根很重要的手指;如果整个人体的调控是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种种因素构成的话,内分泌一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时李教授就已经决定,以后就从事内分泌专业。经过两年多的轮转,?院也让他们填三个志愿,表示自己想去的科室。这一次,李教授非常坚定,三个志愿全部填的都是内分泌。当时大内科的主任很看好李教授,希望她考虑去自己的心内科,但在看见她的志愿后,感动于她的执着和专一,成全了李教授从事内分泌的愿望。
  科室是一个家园
  李教授2003年起担任内分泌代谢科的行政主任,1992年昆明?学院第一附属?院单独成立内分泌科,2001年更名为内分泌与代谢病科,是云南省内成立最早的内分泌代谢病专科。在李教授的带领下,这个科室现为中国?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师分会全国常委单位,中华?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单位、中华?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成员单位、中华?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型糖尿病专业学组成员单位,中华?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成员单位、中华?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肪肝学组成员单位,云南省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云南省?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师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云南省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云南省骨质疏松及骨矿盐分会委员单位,云南省内分泌代谢病研究中心,云南省内分泌代谢病继续?学教育基地,昆?附一院优势发展学科,具有硕士授予权。
  李教授说,他们是站在前辈的肩上发展,昆明?学院第一附属?院的基础很好,他们也唯有更好地传承。她的科室不仅发展很好,氛围也很和谐。李教授觉得科室文化很重要,她要求科室成员:首先要有家园意识,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科室的主人来建设科室;其次,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社会、感恩?院,也要感恩病人,是他们的信任才能让他们得以实践自己的所学;第三要懂得做人,首先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作为一个?生,这一点至关重要。第四,要有目标追求,科室以及科室里的每个人亦然。第五,就是要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她的科室积极活跃,与她倡导的这一点分不开。
  主委是一种责任
  如同自己担任科室主任一样,做云南省糖尿病分会的主任委员以及各种学会委员,都是“被动就位、主动就职”,经常都是被别人推着前进,既然到了这个层面,她也只能尽可能不负众望,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她2011年担任云南省第三届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除此之外她还是?师协会的主任委员。她说做了主委后,她就会提醒自己以后做事情就要从学会的层面、主委的角度去考虑。现在做许多事情她会更倾向于团结大家一起来做,考虑如何做会取得更大的效果。包括学术推广、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并且做得有声有色。例如去年糖尿病日,李教授组织云南省糖尿病分会委员单位共同举办的“蓝光行动”、“大巴筛查活动”,就办得非常成功。李教授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各方人员,与社会各界协调联系,在昆明市的标志性建筑――金马碧鸡坊点亮了蓝光,同时在云南省三家省级?院广场开展了大巴筛查。这次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政府和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唤起了全社会对糖尿病的关注度和知晓率,同时也提高了糖尿病学分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全国糖尿病学会年会还用了三个版面来报导云南的活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对基层?生的教育和对《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推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是继续?学教育基地的主任、还是糖尿病分会的主任委员,她都不能推辞。她也看到了基层?生的需求和?生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李教授虽然是内分泌专业的教授,但对自身的学习始终坚持不懈。一年四季李教授的周末基本都在外出学习、交流,或是到基层讲学中度过,而且李教授还特别注重基层?生的学术推广。如果同时有基层讲学、会诊或城市学术活动,李教授会放弃城市的舒适,不辞辛苦奔赴基层进行学术推广或会诊。
  ?生是治人的职业
  李教授说,她觉得?生应该懂哲学,学一些辩证法,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只看见病没看见人,才能给病人带来健康。为了保证门诊质量,李教授半天的门诊限号15人,每次都会有加号,但总数都保证不超过30人。许多病人夸她态度好、?术好,也有许多人跟她说看她的门诊难。她说她记得有一次她的一个病人说,“看您的门诊真不容易,我从三点钟就开始排队了。”李教授很不好意思的说有些人从一两点就开始排了,她很抱歉。后来这位病人说,她是从头天的下午三点开始排的,不是凌晨三点。每每听到这些,李教授都觉得很愧疚,但是时间确实有限,她现在每个月最多只有一个周末能休息。她也因此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是每个病人都懂得自我管理,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排长队伍挂号来找?生。
  于是李教授与科室的同事一起,把平时病人常问的问题收集起来,出了一本《糖尿病防治知识问答》的科普书,受到很多病友和基层?生的欢迎,都说这本书很实用,目前这本书已经印刷3次,还获得过西南地区优秀出版物的荣誉。除了出书,给病人做健康教育也是李教授和科室坚持的教育方式,每周都会办一次讲课,每个月一次大课。另外,针对注射治疗的病人,他们每周四都有一次关于注射技术的指导教育。加上不定期的义诊、筛查活动,或联合其他科室的大型义诊等,李教授组织开展的糖尿病教育形式多样。
  ?生还必须重视病人心理,鼓励和教育病人同样重要。她一直强调,糖尿病不可治但可控,并不可怕,她的病人中,不乏活到九十多岁、生活质量也很高的人,她常常用这些例子来鼓励患者,并告诉他们,要从战略上藐视疾病,从战术上重视疾病。
  李教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每个人都说李教授心态好,不管多忙多累也不抱怨,而且总是精神饱满。李教授自己却说,她觉得,人来到世上都是来修行的,是从不完美逐渐趋干完美。所以一定要努力,要善待别人。还有人说她是个大气的人,因为对不满意的事情她严厉地对待,但是只是就事论事,从来不会带个人偏见。她是病人信赖的好?生,是循循善诱求实严谨的师长,是严厉又亲切的领导,是催促大家进步的良师益友,是一个努力工作快乐生活追求完美的人。
  专家简介
  李红,教授、主任?师,昆明?学院第一附属?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科主任,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疗、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先后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现在研科研项目4项。兼任中华?学会糖尿病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师仂会内分泌代谢科?师分会全国常委、中华?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明巴胖学组成员、中华?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成员、云南省内分泌代谢科?师分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云南省政协第十届政仂委员、云南省内分泌代谢病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内分泌代谢病继续教育基地主任、云南省女?师协会理事。

标签:仁心 医者 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