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英语 > 正文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新形势下公众参与对于提高和保持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从公民自身、政府主体和社会环境等几方面着手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将会是今后的突破口。
  关键词:公共政策 公众参与 公民意识
  进入新千年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对公共政策制定有着深远影响的社会事件,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7年的“上海磁悬浮事件”;2007年的“厦门PX事件”;2009年的“杭州飙车案”等等。上述事件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是因为事件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社会公众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广泛参与和评述事件,进而推动事态的发展,最终影响到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在这些事件中公众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影响力,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社会公众的话语权正在逐步加强。对于这种变化,政府部门,尤其是政策制定部门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以使公共政策能充分保障公民的权益。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社会公众的参与
  公众参与,是指公民在政府制定各种公共政策过程中,以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特定团体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一种公共政策活动。公众参与,对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公众参与增强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其次,公众参与有利于克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再次,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准确性,及时发现并更正政策制定和执行时的失误之处;最后,公众参与有利于建立公正政策制定和执行时的监督机制,有效防止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公正政策体现公众的意志,维护公众的权益。除此之外,加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政府和公民的和谐关系。
  二、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公众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和增强,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首先,就公民自身来说,公众主管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一般。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主要和自身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现阶段许多公民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其次,就政府方面来说,存在着如何克服实现多方利益的难题和处理信息不对称的困扰。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在政策制定的博弈中也有利益诉求,如何平衡多方面的利益是政策制定的一大难题,此外政府获取的信息比公众更多更及时,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再次,在社会环境方面,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法律不完善,参与途径缺失。由于始终缺乏相关具体法律法规的内容规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并未走向法制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途径也越来越无法满足公众的要求,法制建设的落后和参与途径的缺失是制约公众参与的两大软肋。
  三、完善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
  现阶段,尽管我国在公众参与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但还是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因此必须完善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法制化建设,提高公众的参与理念和能力,建设畅通的参与渠道,以期提升我国的公共政策质量。
  (一)就社会公众来讲,首先应强化自身的参与意识。社会公众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主体,具有影响政策制定的合理力量,公共政策制定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公众和政府两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参与政策制定,是公民自身的权利,应该妥善运用;其次,公众必须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在公众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保障自身的权益。社会公众应该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公共政策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的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
  (二)就政府来讲,首先政府需要转变决策观念,即从单一的决策观念转变到公共参与的决策观念上来。决策观念决定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社会、公民三者在决策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决策部门只有在决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服务百姓,充分地认识到公众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地位,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才能推进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其次,政府应当切实扩大公众参与的途径。听证制度是促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网络近几年作为一种公众和政府沟通的新手段,具有及时、高效的特点,网络征询公众意见,微博问政等正在成为全新的公众参与方式。公众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政府沟通,享受充分的参与自由,政府也可以就某项议题在网上咨询意见,节省了时间和成本。网络参与制度的建立将会是未来公众参与的新趋势。
  (三)就社会环境来讲,首先应当加强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建设,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权利和义务,对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内容、方式、途径等作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常规化、制度化。其次,建立公共参与的文化。政府应积极引导公众树立平等观念、自主意识、责任感和法制意识,增强公众的主体意识,引导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高度的使命感、认同感和一致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积极有效的参与文化。
  参考文献:
  [1] 徐莉.略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共参与.重庆行政,2005,(6):59.
  [2] 胡宁生.公共政策执行中公众参与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12):51.
  [3] 魏福明,刘桂杉.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公民参与.玉溪师范学校学报,2005,(1):70.
  [4] 郭涛,李莉颖.公共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困境分析.经济论坛2005,(10):35.
  (责任编辑:张彬)

标签:公共政策 制定 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