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英语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_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分析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从金融危机的背景入手,指出危机过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调整压力,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接着从经济实力、币值稳定、金融市场完善等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最后得出后危机时代进行人民币国际化是可行的,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市场 可行性 GDP
  
  一、前言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新洗牌,同时也使各国认识到,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在全球机构有效功能缺失和美元全球本位存在脆弱性的条件下,无法应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不稳定性。而短期内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不失为规避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美元本位弊端的好办法。因此,我国更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况且我国现在已经具备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一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基础的强弱是货币国际化的关键。美元之所以在二战后成为全球第一国际货币,是因为美国在二战前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而且一直保持第一经济大国地位。日元、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等货币在20世纪70~80年代进入国际货币领域,也是因为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在战后得到快速恢复,都进入了全球经济强国之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不管是从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贸易量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能够支撑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的条件。
  从经济规模来看,我国经济规模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10年,中国的名义GDP(Nominal GDP)为58,783亿美元,占全球名义 GDP份额的10.55%,分别为美国的40.1%,日本的108%,德国的177%。排名仅次于美国,列全球第二。而1990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只有1.7%,只有美国经济总量的6.7%,日本的12.9%,德国的25.2%。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购买力平价GDP(PPP GDP)测算,2010年,中国的购买力平价GDP为100,857亿美元,占世界购买力平价GDP的份额达到13.61%,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实际上,从IMF公布的2010年世界各国GDP总量和增长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如图1),为58,782亿美元,美国2010年GDP14.66万亿美元,继续居世界首位。
  资料来源:根据IMF网站数据整理 单位:亿美元
  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每年都以平均9%以上的高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如果中国的GDP能平均保持7%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平均保持2.5%的增长速度,则中国的GDP可上升到美国的41.5%,日本的1.3倍,德国的1.7倍,英国的2倍,法国的2.2倍,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这还是按照名义汇率计算的,相对比较保守。如果考虑到今后人民币有可能升值的效果,中国GDP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会上升得更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1月25日发布的全球经济预测报告,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有3%-3.5%,全球经济复苏很不平衡,仍由发展中经济体推动。其中,美国经济增长2.5%,日本仅仅1.3%,而中国再次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印度在2009年的下半年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迅速扩张,经济增长速度也已达到7%。
  从国际贸易角度,我国近年来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9728亿美元, 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7.7%,成为世界上第三贸易大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二)稳定的币值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使人们对该币币值充满信心,而对某币币值的信心往往来自于该币的稳定程度。衡量货币稳定程度的主要指标为该币的通胀率(对内价值)和通胀率变动程度,以及该币名义汇率(对外价值)的长期稳定性。
  从通货膨胀角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通货膨胀率总体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如图2),这为货币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人民币名义汇率来看,从1994年起,人民币就经历着一种缓慢、总体向上的升值过程。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以来,截至2010年12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18%。同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人民币坚持不贬值的政策为人民币及我国中央银行树立了良好的国际信誉。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截至2011年4月15日,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条件。
  (三)完善的金融市场
  一个发达的国际性的金融市场将使一国及其货币处于国际金融业的中心,可为一国货币的国际使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及中介业务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一国货币的国际兑换和移动提供渠道,发达的国际性的金融市场是一国货币存款转换为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货币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力度,金融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日渐完成,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保险投资领域大幅放开,利率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亦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人民币已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也就是说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交易仍然受到国家严格的监管,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尚没有时间表。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我国于2002年推出QFII制度,2006年推出QDII制度,QFII和QDII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也为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另外,中央银行在加强监管和对国际经济、金融状况的研究方面也在积极努力,向世界先进中央银行的目标迈进。
  (四)周边国家的流通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其国际信誉的迅速提升则是在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同中国有陆地接壤的周边国家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货币相比,人民币则属于具有逆格雷欣法则 的驱逐劣币能力的良币。目前,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如越南、老挝、缅甸、俄罗斯、前苏联中亚地区等的边境贸易中,由于贸易、人员往来的需要以及双方均缺乏硬通货的现实和人民币拥有相对较好的信誉等原因,人民币成为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人民币也成为一种可接受的货币,人民币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能自由兑换。在某些国家(如缅甸)人民币甚至全境通用。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迄今为止,中国已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朝鲜和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2008年的人民币结算量已达230亿元左右。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自然过程已经开始。
  
  三、结论及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后危机时代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有力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危机过后的机遇,不失时机的实行人民币国际化,从实施策略来看建议如下:
  (一) 在货币职能上,稳步推进人民币实现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三职能的逐级变化。首先在双边贸易中要支持人民币作为计价单位,使其成为结算货币,其次,大力发展债务市场,促使其成为投资货币,最后,努力创造条件使人民币成为SDR的一部分,进而成为储备货币。
  (二)在使用地域上,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亚洲化、国际化三个阶段。
  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这就是所谓的区域化,其次在亚洲区域内处理好与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并促成人民币的亚洲化,最后亚洲化的人民币应在国际事务中积极主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作为最终结算手段,进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伟大征程。
  
  参考文献:
  [1]王明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突破和改变[J].中国金融家,2009(6):45-47.
  [2]宋建军.日元国际储备地位的变迁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8(5):36-39.
  [3]巴曙松.2009: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J].经济,2009(6):40-42.
  [4]姜波克.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管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姜波克.人民币自由兑换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6]阙水深.国际货币运行机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国际化 金融危机 可行性分析 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