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英语 > 正文

选择题几秒钟作答最好 [作答关于“人”的选择题]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教育这门学问不像科学,有很多模糊地带,同一种情况,这么做、那么做似乎都可以。笔者近期赴英国参加了一次培训,领略了地球另一端的教育,不同模式的教育给了我很大震撼,也澄清了我的很多模糊认识。
  取舍:当兴趣和难度发生矛盾时
  我们小学期末考试的卷子常常是由教研部门拟的,一份卷子收上来,如果有太多的孩子得到了90多分,甚至都是近百分时,教研部门。一定会感到这份题出得不好,没能反映出学生间的水平差别,也不能反映出教学的问题,不能给教学以足够的反馈。
  而在英国则不同,英国的教学评估是严格按照《大纲》进行的,如果太多的孩子得了满分,并不是意味着评估工作做得不好,相反,它只是说明有更多的孩子达到了教学要求,教学是成功的。没有选拔和比较功能的教育评估,也失去了激励作用,而英国的很多课程难度都不如中国的高,那么,英国教师都把精力花在了什么地方呢――兴趣的培养。
  首先,英国小学的课堂管理非常灵活,对我们这些中国教师来讲,简直就没有教学秩序可言了,小学生们在上课时可因个人需要去厕所、去喝水,或者短暂地离开,去透透气。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和老师,而老师上课地点是相对固定的,学生按自己的喜好走班听课。可以说,学习对英国孩子来讲是种自由的行为,他们的心情也是积极主动的。
  孩子们的这种学习状态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究竟我们常说的教学秩序、纪律和规矩,有多少是必要的?如果在外在形式上有很多不必要的东西,这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毕竟一坐40分钟不让动,对成年人来讲都不容易,我们成年人开会时,时间久了,喝喝水、去趟厕所都是允许的呀。不必要的纪律约束反而会影响孩子们的注意力,最终让孩子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英国的小学课堂十分重视过程的体验,可以说,小学低年级的课堂就是学生体验的地方,教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更像是玩耍。我们听过低年级一节认识材质的科学课,老师甚至让学生光着脚,在装满奶油的盆里来回走动,感受奶油材质的滑腻,孩子们没有走神的。而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实践课程也占了很大比重。与英国同行交流,发现他们都笃信“实践一思考一再实践一再思考”的学习方式,对他们来讲,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在英国,小学教室里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教具和玩具。学习过程中相当部分时间,学生都会接触这些东西。学校还经常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各种参观、实习等活动。讲宗教知识会把学生带进教堂;讲植物知识,会组织学生种马铃薯,并在教室内举办学生种马铃薯直至收获的全过程的摄影展览。我们在英国时,正逢11月13日――英国战争牺牲者纪念日,到任何学校参观,几乎都在搞以纪念战争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他们有的搜集关于这场战争的资料,举办展览;有的动手做了战争时期人们常用的防毒面具,挂在教室的墙上、窗上,使课室充满战争氛围,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比我们的孩子要强很多。
  再次,英国小学教育难度不高。英国有全国制定统一的、相当细化的课程大纲,但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教师需依照《大纲》制订教学方案,选择教材,而英国小学阶段的知识要求普遍都比我们的低,我们很多教师听课时都会感到,“这也需要教吗?”“这些东西拿到课堂上来也太简单了吧”。可是,再转念一想,人家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都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也并不弱,这样一比,一种小学课程有必要那么深的疑问就会产生。其实,相较于小学阶段的那一点点知识来讲,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会更重要。在玩中学,从小就不厌恶课堂,不厌学,永远怀有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这比小学的那点知识更重要,因为反复锤炼那点基础知识而伤到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此厌学,那真的是得不偿失。
  对学生兴趣的重视,实际上是对教育主体――学生的一种重视,注意他们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这个事实,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把握礼貌和童真的界限
  我们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而在学校中又常常没有孩子样,说大人话,做大人事。怎么让孩子既懂事、不自私,又能活泼、有孩子样?
  英国的教育也遇到同样的情况。素有“绅士淑女”誉称的英国人,礼仪之风是极为盛行的。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中,某个英国孩子迎面走来,和你稍许互闪一下、让道,都会连说“sorry”;在洗手间,某个英国孩子发现你等候在门外,也会连说“sorry”。然而,我们在英国的学校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校方邀请我们与学生会的孩子们共进午餐。当一声“大家吃吧”,这些英国孩子立刻走过来,拿了自己喜欢的食品回到座位上吃了起来,全然不顾我们这些外国客人。在场的老师也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妥当。我们来访者的相机被学校的孩子借至手中,摆弄了很长时间,却似乎还想玩,不想还给客人。怎样解释这一现象与英国的礼貌教育?
  英国同行告诉我们:今天的英国教育也已经慢慢推崇童真、童心教育了,让孩子不说大人的话,不做大人的事。好玩、好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儿童期孩子该做什么,不用做什么,在英国是很明确的。这样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地,也为他们日后率真做人打下了基础。
  怎么让孩子在保有一份童真的同时,又能变得懂事,懂得其他人的需要和存在?这也是我们学校需要解答的问题。英国学校的一些做法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礼貌与童真的背后,我们还能感受到英国学校中的成年人对孩子的尊重,把孩子也都当一个完整的人看待,正是这种尊重之情才使英国的小学生在保有童真的同时,从小就怀有一份与人和谐相处的君子风范。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学校都特别重视孩子发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教师都要负责任地正面地回答,这是英国教育的又一理念。我们在一所小学看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校长在全体学生参加的校会上发言,一学生大声问校长:“你今天衬衣袖子怎么啦?”如果我们的校长听到这样的追问,一定会十分光火,而且我们的孩子不会,也不敢这么问。在我们这些东方教师正在尴尬之际,校长风趣地答道:“2颗纽扣扣着它了。”说罢,便把外套脱下来,让学生把衬衣袖子看个明明白白,那种平等、尊重的神态着实让我们惊讶。连这样的问题,校长都如此对待,可见其重视程度。事后校长告诉我们:重视孩子的问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可以想见,“领受”了一校之长的尊重,而且还天长日久地领受教师们的尊重,这样的孩子其实是不会很跋扈的,相 反他们也能学会尊重他人,懂得他人的价值。
  群体还是个体:“一个都不能少”做到家是什么样子
  不管是哪所学校,都有一些特别的孩子,甚至每个班中都会有,或者智力水平特别低,或者在心理、生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一名学困生,如果没有达到去启智学校的程度,一般都要求随班就读,放在班级中进行常规教育和管理,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多分出一些精力去加以照顾。
  虽然此前我们就已经知道英国政府提出了“全纳教育”,制定了《每个孩子都重要:为了孩子的变革》法案,强调每个孩子都有权得到他所需要的教育,但在深入学校,看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具体实例后,还是被深深地震动了。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获得所需要的教育,英国的很多学校都会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即:对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根据其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分为多个层次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规模较大的学校会按班进行分层教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则按组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区别。分层教学后如果还有个别孩子不懂,学校还会安排特别辅导,比如我们就见过,一堂分数教学课,虽然老师非常耐心,经过多次、多种方法的教学,仍有几个孩子还是没有掌握,这时便会有专门的老师,带着这些孩子到外面,再进行专门的特别辅导,直到他们每个人都学会了为止。分层教学也被我们的很多学校所采用,而花特别的人力、物力,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是我们现在无法做到的。
  更加让人震惊的是,在我们听课的某个班级上,有个一看便知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他会不时地大叫,发出怪声。这时,他身边有个很帅的小伙子就会悄声地对他进行安抚,帮助他恢复正常。这个小伙子其实就是教学助理,他受雇于政府,他的工作只是负责这个特别的孩子,从早上9点上学到下午3点半放学都跟在他身边,时刻对他进行特别辅导,包括功课上的辅导和心理、生理上的照顾与治疗。在公立学校中,单独为一个学生配备一名专职教师,只是因为这个孩子有这种需要,这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是无法想象的,这未免是太过奢侈了!
  然而,这种教学助理并不是这所学校的特殊现象,而是一种制度。当一所学校出现这种特别的学生时,就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会按情况分派相应的教学助理,并支付这位助理的费用,这都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一种“全纳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上升为“一个都不能少”的法律,政府和学校都要做到一个都不能放弃。
  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弱势群体或学习优异孩子的教育上,同时也会落实在少数民族及有特别文化背景的孩子身上。照顾到民族或文化上的差异,是英国教育的另一项要求,英国的学校都十分认真地落实着。在我们学习的一所小学,看到校长为全校仅有的一位索马里籍孩子请来懂索马里语的老师为其上课;校长为全校仅有的一位中国籍学生举行迎春party等。“一个都不能少”,在英国教育中落实得如此扎实。
  看到这种现象,除了敬佩英国人依法办事的坚持精神外,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英国教育“不差钱”,我们感慨于教育经费上的差距,英国的生均教育经费近7000英镑,也就是近7万元人民币呀,7万元当然可以请得起特别助理,也搞得起party。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真的把孩子当作社会的未来,那么,孩子的教育就是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国家最需要、最值得花钱的地方,比高速路、办公大厦、豪华轿车都要值得,都要紧迫,那我们就一定能省出更多的钱给他们,我们的教育经费也一定会很轻松地超过GDP的4%。而在这之前,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向社会传达孩子的教育是国家头等大事的理念。
  (责任编辑 程路)

标签:选择题 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