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英语 > 正文

[“洋留守”儿童:尴尬的童年]留守儿童书籍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他们的父母在国外工作,他们拥有外国国籍却在中国生活。他们生活富足,金钱和高档商品源源不断从国外寄过来,他们也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为最珍贵的宝贝。不过有时候,这些小家伙的心里也会充满迷惘――爸爸妈妈在哪里?视频电话中,千里之外的父母激动地喊着“宝宝”,他们却有些疑惑:“这是谁?”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头镇,这个人口只有6万多的重点侨乡里,有2000多个常被称为“洋留守”的儿童。
  被寄回的孩子与奶粉
  刚刚降生3个月,小宇就体验了一次国际旅行:从美国飞到?头镇。
  在太平洋东岸星条旗飘扬的国度,金发碧眼的美国官员留下了小宇出生时的手印、脚印,并给予他美国公民的身份,那里,还有赋予他生命的爸爸妈妈。在太平洋西岸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国家,小宇则拥有一个堆满了玩具的房间,以及宠他爱他、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公外婆。
  小宇童年真正开始的地方并非美国,而是?头镇,这里也是他的父母出国之前一直生活的地方。
  小宇家的一侧就是?头镇归国华侨联合会。办公大楼里的底商是一个票务点,服务窗口特别作了区分,一个是“外籍儿童/涉外”专用窗口,另一个是“国内、国外机票确认/延期/签转”的普通中国公民服务台。旁边的一个商务机构,门口挂着醒目的布告牌,“英文翻译/代填表格/探亲预约”,专门服务“洋娃娃”。
  ?头镇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萧芳多告诉记者,在这个闽都小镇,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出国打工,他们的足迹遍布全世界30多个国家。打工的村民中去美国的人最多,约有4万人。他们大部分在国外开餐馆,也有人经商或留学。
  ?头镇的人出国后结婚,一般生两个孩子,部分家庭会有三四个孩子。因为村民在外大都以打工为生,不管是否有合法留境身份,生活压力都很大。这时候,照顾孩子就成为一种负担和奢望。
  而国外对幼儿管理的规定又很严格。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很容易被举报,甚至会被判刑。所以,年轻的打工父母一般都托人把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回?头抚养。
  “孩子一般几个月大就被送回中国了,”萧芳多介绍,“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也把美国奶粉整包整包地寄回来。”
  初步统计,?头小镇每年进进出出的孩子有近千个,另一个数据是,“镇里每年的银行存款能够达到10多亿元,几乎都是在国外打工的人寄回的,”萧芳多颇为自豪地说,“县里有的各种银行,我们镇里都有。”
  无疑,镇上的“洋娃娃”过着相对奢华的生活。据?头镇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林祖勋介绍,与吃母乳的孩子不同,“洋娃娃”吃的是外国奶粉。两岁后,他们开始吃当地传统的稀饭。“家里会给孩子搭配营养食材,比如小黄鱼。”不论小黄鱼的价格被炒到多高,爷爷奶奶们还是争相购买。林祖勋半开玩笑地说:“托‘洋娃娃’的福,?头什么都贵。这些‘小公民’回来,镇上的市场也跟着繁荣起来。”
  林祖勋喜欢叫这些孩子“小公民”。在他看来,他们与镇上的其他孩子格格不入。两岁以下的“小公民”都乘坐豪华宝宝车,而普通村民的孩子都坐在大人背上的竹篓里;“小公民”从三四岁就开始穿西装革履,衣服都是从国外寄过来的洋牌子,而普通小朋友只是粗布麻衣,衣服都是自家缝制的。
  幼儿识字挂图、儿童看图学算术、能乘坐的黄色玩具小跑车、一米多高的塑料篮球架、闪亮的玩具坦克……走进小宇的家,记者好像进入了“玩具世界”,玩具多得似乎要将人“吞没”。
  感冒初愈的小宇没有去幼儿园,而是窝在沙发上玩iPad。3岁的小宇熟练地触摸着屏幕上的彩色图标,继而跳出一个叫做“捕鱼达人”的游戏,他专注地用手指点击着屏幕。10多分钟后,小宇又转到“蔬菜歌”的界面,iPad里传出奶声奶气的童谣,他也跟着哼了几句。
  外婆倪秀珠笑眯眯地在一边看着小外孙,问他要不要给大家唱个歌。小男孩闻若未闻,只自顾自地盯着屏幕。外婆让他转过来和大家打个招呼,他索性转过身去背对众人。
  为了化解尴尬,小宇的外公姜宝兴对记者说,iPad是他们花几百美金买的。“我们两个大人还不怎么会用,宇宇每天抱着玩得不亦乐乎。平时他就用这个和爸爸妈妈视频。”
  视频里的爸爸妈妈
  小宇的妈妈苏奕在纽约的T-Mobile通讯公司工作,说起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送回中国,她连连表示很无奈,“小宇不得不回国,我和先生每天要工作10小时以上,没人能照顾他。”
  苏奕说,一些经营生意的富裕家庭虽然把孩子留在美国,但根本没人耐心照顾。“我认识很多这样的孩子非常自闭。他们从来不和外界交流。”
  在她看来,美国华人圈里将孩子送回国抚养做法非常常见。
  “我基本上每天都和儿子视频通话,我们每年都能回国,现在小宇和我相处得非常不错。”苏奕对于自己与孩子的感情培养比较满意。
  然而另一些家庭,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由于“绿卡”、时间或路费等问题回国机会很少,他们成了电话里的声音和视频里的头像。
  32岁的季萍在伦敦唐人街的一家中餐馆打工。在国外的6年多时间里,她几乎每天都在忙碌地制作水饺。
  提到女儿,季萍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已经3年没见过她了,平时工作很忙,我只能每月和家里视频或电话一两次。”“视频的时候,我不停地叫着宝宝、宝宝,可是肉肉(女儿的小名)根本注意不到我,只玩着手里的玩具。我仿佛只是个陌生人。”
  在季萍看来,现在除了每月汇生活费回国,她已经无法给予女儿其他关怀了。
  但为了攒一笔钱为肉肉提供更好的生活,接女儿来英国念书,“让她也能和外国孩子一样说外语”,这几年一直饱受思念之苦的季萍,只能继续留在伦敦工作――要拿到合法的“居住权”,她还需要再忍耐4年。
  爷爷奶奶的苦恼
  由于父母远在异国他乡,照顾和教育年幼子女的重责就压在了老人们身上。面对家里的“洋娃娃”,老人们既心疼又无奈。
  幼儿园距离自己家只有几步距离,小宇却提出要每天坐汽车上学。外公姜宝兴劝说孙子坐自行车去幼儿园,小宇表现得非常不满。
  林祖勋告诉记者,“这个孩子很有性格。外公第一次送他到华侨幼儿园去,特地为他买了自行车,安了座椅。没想到快到幼儿园时,他自己蹦下来,把脚弄伤了。”小宇不惜“自残”表示抗议,但在外公的坚持下,闹了几天后他也渐渐接受了自行车。
  “父母不在身边,他调皮和犯错了,我们可舍不得打骂。现在的孩子很聪明,我们说一句,他模仿一句,讲得多了,他不理你,我们也没办法。”谈到教育孩子的话题,58岁的姜宝兴非常无奈。
  57岁的董秀华也有同样的感受。她的儿子董钊18岁时就到纽约打工,在那里认识了老家同为?头镇的姑娘。2004年,两人于美国结婚,孩子出生仅两个月就送回中国让董秀华夫妇照看。
  现在董秀华在蓉侨小区3层半的别墅里带着两个美国籍孙女,一个四岁半,一个三岁。对她来说,每顿饭都是一场噩梦。
  “两个姑娘都要我用小调羹一口一口喂。孩子偏偏半天不张开嘴巴,一顿饭最多时候要喂一个多小时。我一方面担心幼儿园上学迟了,又怕孩子饿,只好在她们的书包里塞一些小饼干和面包。”“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吃饭穿衣都依赖爷爷奶奶。”
  对于孙女,董秀华有种无计可施的感觉。“孩子在学校很听老师的话,但回家来就好像‘土皇帝’。”有一次,董秀华在盛怒之下用竹棒打了孙女,老伴知道后心疼得不行,质问她怎么回事。董秀华也后悔了,“孩子爸妈打电话时,孩子也会告状。都是我的错。可我实在也不知道怎么管她们。”
  采访中,所有的爷爷奶奶们都苦恼于孩子的教育。他们害怕隔代教育会因溺爱毁了孩子的前程,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受到儿女的指责。
  尴尬的学校教育
  目前?头镇共有9个幼儿园招收“洋娃娃”。记者来到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头镇金贝儿幼儿园,这里有150多个孩子,其中约70%是“洋娃娃”。
  据园长杨燕玉介绍,幼儿园装了一个GPS,远在国外的父母只要输入幼儿园网址就可以看到360度旋转的校园场景。“爸爸妈妈们可以随时打开探头来了解孩子的活动,有点类似实时监控。”
  但还在襁褓之中就被送回中国“洋留守”儿童,恐怕并没有建立对父母的深刻印象。
  幼儿园小班老师林娟专门负责照顾“洋娃娃”。她说:“有时,我问孩子们想不想国外的爸爸妈妈,他们都说不想。而看到普通人家的孩子有父母接送照顾,他们又表现得迷惘和茫然。”
  其实孩子们潜意识里也在寻找着“妈妈”。林娟回忆,有一她组织“洋娃娃”看《小蝌蚪找妈妈》,孩子看着电视,眼泪就流下来了。“我班上的‘洋娃娃’,经常直接把老师叫成妈妈。”
  年轻的林娟还没有结婚,被叫做“妈妈”一度让她觉得难为情,但在适应这种称呼后,她却更多地感受到孩子们严重缺失的母爱,这让她每每听到“妈妈”一词都内心酸楚。
  对于中班老师林丹来说,分辨“洋娃娃”很容易。她发现,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普通孩子对老师不会太依恋,“洋留守”儿童则不然,他们很容易取悦。老师只要多抱抱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老师对自己很亲昵。林娟也有同感,“他们比其他孩子更黏着老师,睡午觉时喜欢挨在老师身边,有时候上课上一半就会跑上来抱抱老师。”
  “普通孩子一般吵吵闹闹不愿意去幼儿园,而‘洋娃娃’很喜欢幼儿园。”林丹说,孩子们会特意拖延放学时间,只是为了能和老师多呆一小会儿时间。
  除了老师们被赋予了“母亲”的责任,在教育理念上,学校同样面临着尴尬。
  对于“洋留守”儿童来说,“家长”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他们的教育观,与现代社会的育儿理念多少有些不同。
  杨燕玉举例说,孩子们早晨一入园就进入科学区、语言区、体育区等区域活动,在玩耍中学习,但是对于这种理念,老人们不认可。他们抱怨“不要让孩子玩玩具了,家里玩具那么多,到学校就要学习,怎么还老是玩。”一些爷爷奶奶以孩子学了多少数字汉字、每天布置了多少作业来衡量教学水平,这让校方哭笑不得。
  为此,幼儿园不得不经常召开家长会,告诉家长学前阶段儿童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孩子自理习惯的培养也需要家长配合等。“但爷爷奶奶们甚至都不愿意出席。”杨燕玉说。
  未来的期许
  因为签证的有效期是5年,所以“洋留守”儿童一般会在5岁之前离开?头镇,飞去国外。金贝儿幼儿园的中班老师林丹说,“这学期班上已有4个孩子去了美国。最近孩子们经常和我说,‘老师,我要去美国了。’”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美国小朋友小洁,穿着红色棉背心,脚上蹬着摩登的小靴子。记者问她多大了,小女孩腼腆地抿抿嘴,好一会儿才做出了一个“六”的手势。园长杨燕玉说,这是虚岁,其实孩子只有四周岁。小洁曾经跟奶奶去了一趟美国。杨燕玉问她想不想再去美国了,小洁想了一会儿,决绝地摇了摇头。
  “孩子送出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要到爸爸妈妈那里去,很高兴;另外一些孩子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有些孩子会哭闹好几天。”林祖勋说。
  对于孩子的未来,接受采访的所有家长都表示自己已经在国外为子女进行了精心规划。苏奕说:“孩子要在美国上幼儿园、学前班然后再上小学。每个暑假,我们都要送他回中国学中文。”她希望小宇能熟练使用中英两种语言。
  外婆倪秀珠则说,“孩子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我们还是希望他再回来。不然他以后都会忘记这里,也忘了我们。”说到这里,她紧紧摩擦着自己的衣角,低头无语。
  (沈小平荐自《环球》)
  责编:小侧

标签:留守 童年 尴尬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