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周记 > 正文

[技术的人性追求]人性的丑陋的经典句子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技术快速进步,如何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关系,促进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协同发展。是当前急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马克思通过对技术的社会考察,既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对社会伦理的双重影响与作用,又深刻分析了社会伦理道德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以一种历史的、辩证统一的视角看待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关系,为当前更好地处理技术与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社会伦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3-0024-03
  马克思充分认识到了技术的矛盾辩证特性。既肯定了技术对社会发展进步、对社会道德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又深刻批判了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以资本家追逐经济结果的功利目的为价值标准,客观上不仅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机械性,也导致了技术社会发展的高风险与道德下滑。马克思认为,解决技术发展的社会伦理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制度变革,将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的终极伦理价值赋予技术活动,才能从实质上促进技术的健康发展,这为我们今天更好地解决技术与社会伦理关系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一、技术对社会伦理的二重性影响
  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内生创造性的人类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既属于“实然”领域,是一种事实判断,面对的是真,指向可以做什么;同时,技术也属于“应然”领域,包含着价值判断,面向“善”,指向应该做什么,两种判断辩证统一于技术的实践活动中。技术的这种二元特性,使其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
  (一)技术对社会伦理的积极影响
  1 技术对社会伦理中“善”的建构与推动。伦理学是研究“善”的学问,培根曾对“善”做过如下定义:善就是利人或有利于人类。斯宾诺莎认为:“所谓善是指我们确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言。”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层次性和地域性,使得“善”分为许多层次,如功利善、目的善等。
  从功利善的角度来看,能够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人们享有物质财富、摆脱贫困就是一种善。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对社会物质生产的推动作用举足轻重。“技术参与人类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建构,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它对作为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具有基础性的建构作用。马克思对技术推动道德文明发展进步给予很高的评价:“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因此,技术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从目的善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手段和工具,其终极目的应当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的解放而服务的。马克思通过考察技术史的发展变迁认识到,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变革都为人类自由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从令人厌烦的、难以实现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我们越是采用创新和节省劳动力的支撑体系,就越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就越能解脱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的和充满希望的人类发展通途。”因此,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技术通过变革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更新。技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变革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进而在心里上、思想观念上引起变化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价值观念同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技术为改变人类目前的现状提供了手段和可能性。马克思认为技术的变革使得分工越来越趋于精细化和专业化,使一些令人厌烦的、无法实现的任务更容易完成。同时也为社会制度的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他通过考察农业社会、商业社会、工业社会分工的历史,阐述了技术积累、改进对于分工的重大影响。“机器对分工起着极大的影响。只要任何物品的生产中有可能用机械造它的某一部分,这种物品的生产就立即分成两个彼此独立的部门。”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与进展,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人控制与把握自然的能力,使人的功能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得到延伸,增强了人对自身的独立性、主体性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引起一定地域内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市场交往机制的不断扩张,普及应用技术,导致人们心理上和思想观念上的广泛变化,使一部分社会既有道德失去内在价值,同时又为道德标准注入新的内容,从而实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不断更新。
  (二)技术对社会伦理的消极影响
  由于人既是技术的设计实施者,又是技术结果的受用者,技术的二律悖反性尤为鲜明地体现在其自身当中。技术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又使人陷入追求物质金钱的无止境欲望当中;技术主观上希望实现平等、分享与民主,分配结果却造成资本权力的集中与霸权:技术变革在某些方面实现了人的自由、便利,结果却以人性分割扭曲、被技术奴役与控制为代价。马克思深刻认识到了技术的矛盾辩证特性并深入阐述了技术对社会伦理的消极影响。
  1 技术理性过度膨胀使社会主体价值感失落。卢梭曾经指出,“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天边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马克思没有如卢梭对技术的认识那样偏激。他将技术放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当中进行考察,深刻揭示了技术对社会伦理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认为技术生产力的功能被资本主义逐利特性庸俗化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丰厚利润的经济理性被推崇到神化的地步,技术的经济价值凌驾于其它一切社会价值之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为金钱进而为权力服务,将世间万物的关系包括美丑、善恶、公平与正义等道德特性都扭曲了。他指出,“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
  马克思认为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使资本脱离了宗教的道德束缚,使金钱成为人们信奉的唯一的神,彻底颠倒了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使人被物所奴役和统治。他指出,“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
  正如韦伯所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世界理性化、智化、特别是脱魔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恰恰是最高级、最精微的价值退出了社会生活。”
  2 技术活动客观上造成人性的扭曲与异化,损害了社会伦理的自主原则。马克思认为技术应当以人性的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但是通过对技术的生产方式、运行方式、社会历史影响等的深入考察,发现以机器为核心的产业技术隶属并服务于资本运作体系。并没有为劳动者带来舒适、幸福的生活,反而使人性被扭曲、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加剧了社会专业化分工,消解了人的独立 性和创造性,使劳动贬值和异化。机器出现后,社会分工不断被机器精细化,原来掌握全部技术生产过程的作坊工人,逐渐被自由的、只掌握机器生产某一环节的工人所取代。劳动的丰富性被技术抽取掉了,人的技艺、技能逐步退化,人的劳动成为生产产品的间接部分,人成为机器流水线中的一个环节,被动按照机器的运行方式开展工作,致使工人劳动不断贬值并失去了经济上的独立性。马克思指出,“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第二,技术的普及推广使人不断受到排挤与压榨,人在劳动中的尊严价值与幸福感被剥夺。技术在为资本家创造了不竭地生产获利动力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竞争,“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向街头,而在机器日益完善、改进或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所替换的地方,机器又把一批一批的工人排挤出去。”同时,由于技术的非人化特性,使资本家在使用机器和人的劳动时丧失了一切道德界限。劳动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属于劳动者自身的力量,失去了其过程中应有的尊严、价值和幸福感。“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3 技术结果造成分配不公导致政治权力集中与霸权,损害了社会伦理的平等原则。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应当遵循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伦理要求,在技术结果的分配与使用中实现公平。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技术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技术被当作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片面追求“有用性”,使技术发展偏离了改进人类生存条件、改善社会生活和使人类获得自由解放的目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动力机制有深刻和清醒的认识,由于技术与权力结合的无止境扩张所引发的经济与政治不平衡,日益成为国家之间军事角逐、斗争的手段,导致了世界霸权的强化与发展上的不平衡,使人类社会处于越来越危险的境地。他曾深刻地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二、社会伦理对技术的制约与多元影响
  马克思在肯定技术对社会伦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深刻论述了社会伦理道德对技术发展的制约与影响。社会伦理一经形成便具有稳定性与封闭性特点,这对于技术发展在空间上的开放性与时间上的动态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与影响。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社会伦理对技术的直接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目的性的人的实践活动,在技术的选择、设计、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都包含着价值选择与判断。社会伦理道德目标直接干预技术发展过程,对其施加影响与控制:“‘人的’这一正面说法是同某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一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相适应的,同样,‘非人的’这一反面说法是同那些想在现存生产方式内部把这种统治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加以否定的意图相适应的,而这种意图每天都由这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不断地产生着。”马克思认为社会伦理道德具有阶级属性和相对性,正如芬伯格指出的:“合理的工艺和机器的设计在用于特定的目的之前,特殊社会体系的价值及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已经融入其中了。”因此,社会伦理道德本身会对技术起到筛选和评估的作用,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中促进或阻碍其发展。
  (二)社会伦理对技术的间接影响
  社会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技术(生产力的要素)具有能动作用,但更多时候,是通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系统间接影响技术的发展变化的。
  1 社会伦理通过经济因素影响并制约技术发展。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时,深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当追求每个人自己的利益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时。这种经济理性一方面会推动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进步,另一方面这种表面很公平的理念却隐含着巨大的不平等与不道德。因为在经济社会中,由于掌握生产资料和工具的是少部分人,当他们运用主流的价值观念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他人的利益和技术的架构体系与发展方向。资本的形成及向生活各领域的渗透。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被纳入资本运行的轨道。也使技术的发展受到资本的控制与调整,成为资本扩张、榨取利润的手段。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科学资本化的同时。技术也被资本招募为它的帮凶,共同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残酷统治。”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舆论、宗教、理想、艺术等伦理道德基础上形成的需求观念对于技术的发展会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因为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运行的基础。而服务于生产活动的技术,是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发展的。如当社会由财富积聚向消费观念转变时,由于需求、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导致的技术发展差异是很明显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这个国家的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
  2 社会伦理通过政治因素影响并制约技术发展。社会伦理道德通过政治因素影响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人们普遍感受到资本主义关系中的剥削、压榨与不平等时。人们往往会通过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来转变技术的发展路线。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工人们意识到机器替代了它们的部分技能,逐步失去了与工厂主抗争的基础;同时也发现机器加快了劳动节奏,提高了劳动强度,夺走了他们的饭碗。因此,它们曾一度捣毁机器,爆发了“鲁德运动”。资本家为了防止工人阶级的反抗而不断推动技术变革。使无产阶级地位与状况持续下降,而无产阶级的奋起反抗也是促进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贪婪欲望和工人阶级的抗争,都刺激了以剥削工人为目的的技术体系的发展。第二,当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出于维护统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考虑时,国家战略会对技术发展起到重要推动或阻抑的作用。如美苏军备竞赛大大促进了美国军用技术的发展,这对维护其世界霸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社会伦理通过文化因素影响并制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普遍范围内的竞争,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竞争文化与效率文化,这种文化的片面发展,不仅使技术发展异化,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异化,使人成为物的奴隶。竞争使得资本家不断地为降低生产费用而提高技术手段。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虽然竞争经常以其生产费用的规律迫使资本家坐卧不宁,把他为对付竞争者而锻造的一切武器倒转来针对他自己,但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在竞争中取胜,孜孜不倦地采用价钱较贵但能更便宜进行生产的新机器,实行新分工。”
  总之,马克思以一种历史、辩证统一的视角看待技术,深刻揭示了技术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了技术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人性的完善与丰满,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要充分认识技术对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推动作用,创造良好的技术发展环境使其为人类造福;二是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成为片面化应用的工具,损害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应对其负面影响保持足够的警惕:三是政府对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应充分协调各方面利益,使技术真正立足于为社会多数人谋幸福,有效克服技术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使二者保持一定的张力,实现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和谐发展与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5][6][11][12][18][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约瑟夫?c?皮特,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7]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
  [10]马克斯?韦伯,伦理之业――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R],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安德鲁?芬伯格_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刘宏兰

标签:人性 追求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