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一作文 > 正文

解析政治课堂教学设问的艺术 高中政治主观题设问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泰州市口岸中学 江苏泰州 225321)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政治教学工作?这对政治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同时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提问的前提是问题如何设计,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思维。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因此,研究政治课堂设问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
  
  一、 设问的要求?
  
  1. 目的性和层次性。?
  设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这是课堂设问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设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同时,所设问题要有序列性,即应当是递进的、有层次的,前后衔接、相互照应和逐步深化的。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
  2. 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堂设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设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即不能太难或太易,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灵活性和典型性。?
  问题设计要灵活机动,能针对课堂气氛灵活应变,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反应,继续设问进行追问从而扩大对一个问题多方面的理解。另外,所设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要围绕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相似的问题、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尽量少设问或者不设问。?
  4. 鼓励性和开放性。?
  所设问题要有鼓励性,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研究。封闭式或简单的设问,使学生回答时会不假思索或带有猜测的成分。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使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唯一,二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小。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 设问的特点?
  
  1.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精心设计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学生注意力涣散时,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设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设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教师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设计问题。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研究,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3. 抓住思维的发散点设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使课堂增添许多生成和精彩,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多向发展。?
  4. 抓住教学环节设问。?
  导入环节的设问主要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不一定需要学生的准确答案。而且学生也往往不能轻易回答,答案往往隐含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中。授新课环节的设问最为关键,问题的设计要能使学生顺畅自然的度过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设计精彩有力的组合问题,并尽可能按照思维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巩固练习环节的设问要有针对性、预防性,即所设问题主要立足于本课所学内容,对以往所学知识可以做必要的辐射,但注意要尽量避免出现所设问题让学生歧义性理解的现象。?
  
  三、 设问的内容?
  
  1. 设问内容具有情境性。?
  高中政治课有些知识比较抽象、静态,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设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营造生成性“学习场”。所谓的“学习场”,是指所有事件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存在于这个整体之中的所有的人(包括教师)、事物与事件的关系,都是作为整体的一分子发挥作用的关系场。“学习场”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耳濡目染的场所,它是学习的“背景”、学习的“脉络”。师生各自从中获得信息,解读信息。同时,其结果又在改变脉络。师生在“教学相长”之中,“学习场”的质也在发生变革。设置教学情境,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和困惑制造冲突来设计问题,可以利用目前国内外热点的时政来设计问题,也可以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设计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 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场”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创新的目的。?
  2. 设问内容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设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设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设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设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才会不断产生。?
  3. 设问内容具有探究性。 ?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设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们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标签:设问 课堂教学 解析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