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周记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美】 语文教学中的音乐美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语文是一种美,语文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语文内在的美,唤起学生美的情趣,让学生受到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语文 美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42――01
  语文是一门艺术,自然人生,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诗文词赋,姹紫嫣红。可以说,语文是美的集合体。就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言,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是:它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途径使自身成为“人类灵魂的教育”。正如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能窥见美的世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启迪学生的审美思维,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呢?
  1 文本中欣赏美
  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俯拾皆是,其中蕴藏着极丰富的美育内容。
  欣赏朱自清的《春》,置身于“嫩嫩的、绿绿的、绵软软的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满眼春花竞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尝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地眨眼。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不事雕琢,却成为高秒的艺术珍品,几多诗意,几许春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美育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2 朗读中捕捉美 “朗读是最有效的记忆、领悟和审美的途径。”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在诵读的基础上,获得真切的审美感受。
  吟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受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进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海燕》“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呐喊,让我们感受到与暴风雨的搏击的力量之美。同样都是古典诗词,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读出了李白那一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慷慨淋漓的美,读出了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美,也读出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美。
  3 赏析中品味美
  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的透,必须多多揣摩和赏析,品味其中蕴涵的美。
  欣赏罗兰的《秋颂》,感觉作者好像一位丹青妙手,在绘制一幅水墨画。在创作过程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她笔下的秋就不再是单纯的季节,而有了人的情感和灵魂。例如:作者干脆赋予秋以人的特性,把秋天万物人格化,让秋树“飒爽”,秋林“孤傲”,秋云“悠闲”秋鹤“澹泊”……就是这些新颖大胆的比拟,使人类追求的人格之美,在球身上得到了最有力、最充分的体现,因此,与其说作者在为秋高唱颂歌,不如说是在向世人呼唤这种崇高、纯正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洁的秋光之外”,不再为“赞赏”和“收获”所诱惑,“而只愿做一闲闲的、远远地、可望而不可即的秋”。读到此处,学生对“美”的体验自然受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4 想象中创造美
  普列汉诺夫说“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感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比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当做一幅有声有色的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景物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引发开来,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这诗画中的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让这一切笼罩于月光之下,感受这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也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蕴美‘而无疑的,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想象中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是“独特的画面”。这样结合诗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成了自己的“山居秋暝图”。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创造美。语文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去认识、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标签:语文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