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担保书 > 正文

【孔子释“仁”对学生个胜培养的启示】 孔子的仁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仁学生个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29-01   现代班级教学的方式客观上无法对学生实行单一、个别教学。教师主体地位过强,统得过死,牵得过多,渐渐地,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压抑。对班级教学弊端的反思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培养的可贵。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普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多年来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中,仍然只按照自己主导的模式去进行教学。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所知甚少,完全不顾学生的性格、兴趣、需要、天赋的不同。提相同难度的问题,布置相同难度的作业,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偶尔让学生自主发挥也是表面上的赶时髦,一刻不忘介入指导。这样做的结果,致使个性化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能收到实际效果。
  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进行施教,孔子无疑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有一个关于孔子释“仁”的故事:樊迟、司马牛、仲弓、颜渊都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这四位学生居然都向老师孔子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问仁。孔子听了,对樊迟答日:“爱人”;对司马牛则日:“仁者,其言也仞。”对仲弓则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对颜渊却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四个学生的同一问题,孔子为什么给出了四个深浅不一、截然不同的答案呢?原来樊迟较鲁钝,孔子认为对他只讲最基本的含义――“爱人”也就够了,多讲无益;司马牛则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孔子的目的是想通过教育让他知道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做到慎言慎行;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却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精妙和独到。这为我们培养学生个性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不能长成相同的两片树叶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认知风格等自然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教学中不能把全班学生看作同一个人,应该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不能都用一种教法去教所有的学生,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沉静喜思的学生可以多让其思考问题,对活泼好动的学生,有表演的机会就给他。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布置相应层次的练习,作文题不要只是一个题目一种选择;要像孔子那样用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学生:对程度差的学生能理解掌握五六成就可以了;对程度好的学生虽然理解、掌握得很好。但还要指出不足。
  启示之二:不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因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对问题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对课文有不同的感悟和体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不同,我们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以彰显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意识。那种认为老师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意志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控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把他们看成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永远只有服从和遵守的陈旧观念会贻害学生一生,是十分危险和必须摒弃的。
  启示之三:不能总是一句“你真棒”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进行,在评价和激励学生时同样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样是一句“你真棒”,对于优秀的学生,更加受激励,可在程度差一些的学生听来,或许会感到老师是言不由衷,甚至有讽刺的味道。充满个性化的评价和激励语言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是非常有益处的。比如,对于胆小的学生可以说:“你不要紧张,再来一次好吗?”而对于胆子大的学生可以说:“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对容易自满的学生可以说:“不错,希望你下次再接再厉!”而对谦虚的学生则说:“太棒了!相信你以后一定能超越老师。”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让学生的个性激情飞扬,教学园地里才不至于一枝独秀,而是万紫千红,处处鲜花烂漫。
  (责编 罗永模)

标签:孔子 启示 培养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