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担保书 > 正文

诌议问题意识: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我们通过对问题和意识在词源、语义学与心理学的考察,给出了问题意识的定义,并对问题意识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建构。
  关键词:问题 意识 问题意识 心理机制
  
  近年来,问题意识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新产生的一个术语,与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密切相关联。人们从哲学、心理学、医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虽然至今人们对于“什么是问题意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主体对客体认识、思考、质疑、反思和寻求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意识的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伴随着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行为。我们通过对问题和意识的考察,给出了问题意识的定义。
  
  1 关于“问题”的词源、语义学与心理学的考察
  
  《辞海》(1999)中没有对“问题”的词条,《现代汉语词典》(2000)对“问题”的解释是:(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麻烦。
  《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2004)这样解释“问题”:一译“难题”,在给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任务情境。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状态:即问题初始状态,表现为一组给定的信息;(2)目标状态,即问题的目标状态,关于构成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在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并非直接的或是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地通过‘定的认识操作才能改变给定状态,逐渐达到目标状态,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显然问题的解决是复杂的认知过程。
  《哲学大辞典》(冯契2001)则把“问题”规定为“一般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和理论难题。”
  张春兴等(1998)按照认知心理学标准,队为问题是个人在有目的的、待追求的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感到的心理困境。
  邓克尔(Duncker,1945)给问题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定义“一个问题产生于活着的人,他有一个目标,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之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从一种情境达到另一个需要的情境时,就要求助于思考……这种思考的人遇事涉及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其从当前的情境达到需要的情境。”这个定义的要点是:如果你已经知道怎样根据已知的情境去行动(或系列行动),那你实际上就不存在问题,只有当你不知道采取什么步骤达到目标,或者必须采取中介行动时,你才算遇上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盖泽尔斯把问题的产生按情况分为三大类: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1)呈现型问题情境:是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解决者去考虑。这是学校中典型的问题情境,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是极其有限的。(2)发现型问题情境:问题是自己发现的,由自己提出的,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高层次的发现型问题能导致重大的科学发现。通过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它能引入思考,给人启迪。因此,它们往往通向发现和创造。(3)创造型问题情境:即问题在人们发明、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它是科学家、艺术家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由以上可知“问题”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相对于问题解决者(主体)来定义的,对于主体来说一定存在困难或障碍,有些问题对部分人可能并不是问题;(2)问题是矛盾或困难在特定主体头脑中的反映。(3)问题相对于主体来说应该是主动、自愿认知的对象,而不是被迫的。(4)问题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我们研究的问题应该属于发现型问题的范畴,是由主体自己发现的,由自己提出的疑惑或困难,不仅需要调动认知过程,而且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需要分析与综合、评价的高级型问题,不是事实性、描述性、记忆性的低级型问题。
  
  2 关于“意识”的词源语义学与心理学考察
  
  《辞海》(1999)对“意识”的定义“(1)觉察,(2)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客观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象”,从这个定义看意识有觉察的外在表现。
  《社会学心里词典》(孙非金榜,1988)“意识:西方心理学界至今对意识尚无公认的确切界说,较流行的有下列一些看法:(1)意识即认知,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已将意识定义为人相互关联的共同的知识;(2)意识是觉知,既强调意识的感性成分,有时意识指人的直接觉知;(3)意识为个人的统一性,即意识置个人心理活动的整体,但在双重人格情况下意识可体现为双重意识;(4)意识代表正常的觉醒状态。从这个界定可知,意识是认知的过程,是觉醒的状态。
  《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2004)对意识的解释是意识(consciousness):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个体对环境刺激即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点的监控。表现在能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来认知事物的本质特性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能依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或调整自身的内部状态。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从这个定义看出,意识还有可控性。
  在《韦氏新二十世纪词典》(1979)中对consciousness一词作了6种解释,其中有四种解释用到了aware一词,并目将awsre,sensible,know,cognize等作为同义词。在《朗文――清华英汉双解科技大辞典》(1996)中将consciousness解释为:(1)警觉及能做出行为;(2)对环境的觉察,具有知觉(感觉)能力,(3)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识;(4)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直觉能力;(5)清醒的、能组织并协调完成各利,活动的心理状态,与组织和指导行为的下意识因素不同。
  
  3 问题意识概念的界定
  
  根据现有对问题意识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查阅有关文献,我们比较认同姚本先尢生关于问题意识的理解,但我们又认为他的定义过于笼统,操作性不是很强。结合我们对问题和意识在词源、语义学和心理学的考察,我们把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分为两个阶段:觉察和认知,也就是意识的两个阶段,即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对问题意识进行了这样的界定: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经常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或矛盾的觉察,并在认知需要的驱动下,试图寻求解决或表现出探究倾向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驱使个体经常对某个问题进行积极思维,并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而激发思考,引发探究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对这一定义的说明:问题意识是意识派生出来的,它的上位概念与意识的上位概念是,致的,都是一种心理状态;同时问题意识又是一个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对现实的质疑精神,是不断进行探究的心理过程。

标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