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担保书 > 正文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问题的提出   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问题意识、问题的质量、探索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三个考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优秀学生问题意思强烈,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会经常向教师提出疑惑,能根据自己的思索对现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批判性探究,甚至与教师争辩,探索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优秀学生是问题丛林中的行者,他们不仅善于思考提出问题,而且问题的领域广阔,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他们的问题探究中不断涌现,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学生智慧的光芒。而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是学习道路上的盲者,他们就像瞎子摸象,都是零星的接受,很少问“为什么”,即使产生了问题,往往也是一个闪念,或者更多的问题是“是什么”,从问题行为投射出这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很一般。
  研究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为学生搭建了培养思维品质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在问题中徜徉,品尝解决问题的喜悦,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原则
  1. 问题情境的界定
  一般以问题的形式指向学习目标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其特质是诱发学生对某个内容的兴趣,引起指向目标任务的思考,在某种情况下,还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途径。
  2. 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1) 紧扣学习目标的原则。问题情境应该与学习目标一致,如,本课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抓住特征介绍事物。那么问题情境必然要设计怎样把握事物的特征,怎样根据事物的特征展开介绍。脱离了学习目标的问题情境缺乏系统的学习效果。
  (2)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这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决定的,也是大班教学的特点决定的。任何一个问题情境,在经过探究之后,应是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尤其是在新课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不宜过难。如提出的问题情境,有一半的学生经过学习,还是迷迷糊糊,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或方法,这个问题情境就值得斟酌。
  (3) 清晰准确,指向明确的原则。并不是采用问题的形式就是有效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过于宽泛,就会缺乏学习的针对性。例如,学习《松鼠》,请学生观察图片,如果设计的问题是请说说你的感受,学生的思考就会五花八门,指向性不强,目标不集中。清晰准确讲求问题情境的表达不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混乱或歧义,指向明确则能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容易向学习目标方向进行探索。
  (4) 儿童化和挑战性原则。
  儿童化首先体现在问题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设计问题情境。其次体现在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的体验的出发,设计学生耳闻目睹或亲身体验的问题情境。
  挑战性是指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指向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维才能探求其中的规律。学生不需要动脑的,自己通过简单的阅读就能掌握的知识、技能,就不需要预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掌握。因而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要避免“你能不能”这样无效的问题,或“请你说出昨天学习的课文、作者”这样机械记忆的问题。
  (5) 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学科的学习规律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例如,语文的阅读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掌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实行第二个环节进行细部探究,掌握了内容、特点后,展开第三个环节拓展迁移。二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适得其反,因而在教学中要避免一开始就思考很难的问题,觉得思考很难的问题学生的水平才会很高的认识是违反这一原则的。三是由局部到整体。从整个初中来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分到总,由总到分的过程。先解决点的问题,再将点连成线,再将线铺成面,形成对整个学科的系统认识,乃至对整个学科文化的深度把握。
  三、 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1. 从问题情境的形式来看
  问题情境呈现的一般形式是一个纯粹的问题,可以用问句的形式出现,如,洪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国宝――大熊猫》的整体感知问题情境可以设计为,为什么文章要将大熊猫称作国宝呢?问题情境也可以用陈述句表述来提出思考任务,如,表达方式有哪几种,请你列举说明;又如,比喻的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一个例子分析。
  问题情境也可以呈现为一个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去达成学习目标。如,学习洪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松鼠》一课,导入时,给学生看一组松鼠的图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问题情境可以这样设计:今天我们去拜访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先给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请仔细观察,并思考:如果请你给全班同学介绍这只小动物,你怎么介绍。在学生看完图片,简要介绍之后,再引出课文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松鼠》,请同学们品味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是怎样介绍松鼠这种小动物的。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一个学习活动,但这个学习活动并不简单,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并且要用语言表述,同时为后一个学习任务作准备,而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则与学生自己的介绍形成比较,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介绍与作者的介绍的差异性,引发思维冲突,促进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上能力的提高。再如,学习了这一单元的《松树金龟子》,布置学生课外观察的活动,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的问题情境就是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专注观察,做好记录,在这样的体验性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问题情境又可以用示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学习的起初阶段,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示例会给学生提供思维的途径,让学生模仿示例透射出的思维方式在新的情境下进行迁移,以至举一反三。
   问题情境无论是采用学习活动的方式还是示例的方式,最终都要用疑问句或陈述句给出思考的任务,促使学生展开思维活动解决问题。而采用哪种问题情境的形式则要从学生的体验和兴趣点出发进行选择。
  2. 从问题情境的内容来看
  (1) 知识性的问题情境。知识是构成学问的基础。例如,设问和反问有什么区别?各有何表达效果?这样的问题和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相关的知识时就要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特点。
  (2) 方法性的问题情境。知识是探究的基础,方法则是深入探究的利器。例如,在学习季羡林的《神奇的丝瓜》时,在探究为什么说丝瓜是神奇的同时,要求学生同时探究怎样根据这篇文章来思考和表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方法性的问题情境,探究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能过根据文章的思路概括性回答问题。
  (3) 情趣性的问题情境。情趣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得到升华,例如,学习《松树金龟子》一文时,设计问题情境:你对松树金龟子的哪些生活习性很感兴趣?为什么?这一问题促使学生深度文本,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回答,促进了学生学习情趣的发展。
  (4) 体验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才有助于真正掌握内在的规律。在学习《松树金龟子》一文时,设计问题情境“你对松树金龟子的哪些生活习性很感兴趣?为什么?”的基础上再设计“你是否想起你观察过的昆虫,说说你当时观察到的现象”,这能使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有助于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情趣。
  4.从问题情境的产生途径来看
  一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自己的分析能力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在基于课标的基础上,要能深入解读、把握文本。摸清学生的的学业水平是设计有效问题情境的基础,学生概括文本能力怎样,能否联系上下文和人物性格分析细节描写,能否模仿示例,有效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写出创造性语言等等,只有基于学情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才能为课堂的高效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
  二是学生先进行预习,提出自己疑难,教师将其整理,由易到难分层呈现。让学生预习,将预习中的疑惑呈现给教师,教师根据学习目标,有效整合和生成问题情境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是教师预设问题情境,再根据学生预习提出的疑难,再次整合在课堂上呈现。师生合作,问题共生,既能达成学段的学习要求,又能解决学生的实需要。
  三种途径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只要恰当选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较好的探究效果。

标签:创设 情境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