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担保书 > 正文

送鱼远不若赠网 赠远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年来,中考的文言文阅读部分也推向了课外,这种变化使得很多师生无所适从。课内的不考了,课外的猜不着,真让人头痛。其实,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利用教学课内的文言文,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汉语知识,了解古代语言的规律,教给学生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有据可考,有路可循。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汲取营养。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就是归还学生阅读主体的权力,就是归还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这正如送别人一条鱼,远远不如赠给他一张网。送他一条鱼,只能吃一顿,送他一张网,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他便会终生受益。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 确定自读目标
  
  教学文言文的重心应该放在“自”上,始终不能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拐杖。不能因为学生对古代的人物事件以及语法知识不太了解,就急着“填鸭”,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读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要言不烦,提纲挈领,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内自读。
  培养学生自读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如盲人摸象,达不到学习的目的。目标可从课文的基础知识、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来确立。
  例如: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时,确立的目标可以有这样几点:
  1? 弄懂字词句的含义。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受?
  但是目标不能太多,太杂乱,要做到具体、明确、精要,并且应该形成由易到难的序列,同时教师要善于铺设由未知到已知的桥梁,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求知心理。射箭有了靶子,当张矢而射击的。学生心中有了“谱”,加上教师在方法上的精当指点,自然会兴味盎然地沉浸到自读的氛围中去。
  
  二、 阅读筛选疑难
  
  在进行文言文自读时,“三步读书法”即“略读―精读―略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略读
  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根据确定的目标,捕捉最关键的信息,但不求“甚解”。这一步骤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但是还有很多疑惑急待解决,所以学生会更急于深一层地阅读。但是教师必须要抽查略读成果后,再让学生进行下一轮的阅读。
  2? 精读
  这个环节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过程。学生可以参看课本中的注释、查阅工具书,根据学习目标,用规定的各种符号划出生字、多音字、难词(通假字、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同形异义词等)、关键语句(中心句、关键句、名言警句、难译释句等)等等。最好在疑点难点旁边还作些眉批。教师巡回指导。
  3? 略读
  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自读目标,对照自己精读所做的圈点,得出自己的结论。把疑难问题归纳汇总,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三步读书法”可以让学生把文章中较为浅显的知识,自己搞懂学会。而经过筛选的问题,则正是课文中需要深入理解的东西。这些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交流探讨。
  
  三、 交流探讨解惑
  
  在学生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收集学生对于目标中未解决的疑难问题,集体讨论。这种切磋式的讨论虽然会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能集思广益,切磋越充分,越深入,释疑就越准确,越深刻。况且学生自释疑难猎取知识,较之由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更具主动性。
  遇到学生讨论也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教师可从旁指导,但是要本着赠网的原则,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让他们在获得答案的同时,不仅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能力也同时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当学生困于“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福”时,则授以“鱼网”―“副词后的名词都活用为动词”,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当学生困于“吾以捕蛇独存”的“以”时,则又可以赠一张网:启发学生将“以”的几种义项分别放入该语境,能使上下文意通畅的便是。
  对于共性疑难问题,教师更可放手让学生讨论,自己在旁边只需指点江山,让学生们去激昂文字!
  
  四、 自主设计练习
  
  在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设计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自主地设计练习,既可以使他们居高临下地把握全文,又可以准确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但是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要瞄准学习目标,按由易到难的层次,科学地设计题型。
  教师可以在指导中列出以下几种题型以供学生参考:
  1? 判断型
  这种是非题设答案数种,要求判断正误,从中选出最佳答案,并说明选择理由。适用于对文章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如: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
  (1)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A? 生病
  B? 痛苦
  C?难困苦不堪
  (2) 寻向所志
  A? 探访
  B? 寻找
  C? 不久
  2? 连贯型
  这种题型是由一组问题组成,各个小问题之间互相衔接,连续性很强,通观整个问题设计,又好似串珠式的不散不乱,整体性强,如《醉翁亭记》就可设计如下问题:
  (1)本文一共写了几种乐?
  (2) 这几种乐是不是在一个层面上?
  (3) 作者的乐是指什么?
  (4)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几个小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既轻易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触摸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
  3? 搭配型
  这是一种将几项内容交错给出答案的题型,先分辨出每一对象的特征,然后找出与这一特征相联系的概念,从两者的一致性上正确搭配。如找出下列文章的作者等。
  4? 比较型
  这种题型是将相近的一组内容或形式排列在一起,进行辨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设计这种练习,既便于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又可以系统地、明确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设计古今词义的比较、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比较、同为类型文章结构的比较、思想感情的比较、写作手法的比较等等。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等词古今意思差别很大,要能通过比较区分。
  又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欧阳修与柳宗元同样被贬在外,但是《醉翁亭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表达的情感有很大的不同,区别在哪里?
  这些题型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各种题型。这项活动可以促使每位学生都有做老师的自豪感,孩子毕竟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有命题的权力,有考查别人的兴趣;同时他们也以能回答出别人的考题而兴奋和自豪。他们设计的问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会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又镇定有序的良好状态。
  
  五、 迁移运用
  
  自读本身就是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能力训练的实践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自己在课堂上所学过的古汉语知识,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迁移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迁移的途径有很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迁移:
  1? 同因性迁移
  由学过的课文迁移到课外体裁相同、内容相关、写法相似的文章,横向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例如:学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后,可以阅读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两篇文章的体裁、内容、写法都极为相似,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疏通文字,找出文章相同和不同之处。
  2? 概括性迁移
  就是指将概括性结论迁移到具体事例上去。例如:学过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求学生能够找出课外文段中此类现象。学过互文见义的译法,要在实践中去运用这种方法。

标签:送鱼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