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大学院校库 > 正文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问题及对策】我国社区教育发展问题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社区教育大体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及繁荣阶段。由于诸多现实原因,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管理较为混乱、实效性不强、居民参与度不高等弊端。为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增强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关键词:社区;社区教育;社区学院
   作者简介:徐魁鸿,男,江西铅山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在终身教育体系平台上的多种教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2009JJD880017,主持人:潘懋元。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4-0044-03
  
   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日渐普及以及城市社区的逐步兴起,作为教育与社区相结合的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但究竟什么是社区教育,学界对此见仁见智,意见不一。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大百科辞典》指出,“社区教育普遍地认为是一种将学校和大学当作向所有年龄层开放的教育娱乐中心的过程”。《辞海》对“社区教育”一词的解释是“由社区人员与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目的可指向为社区服务和有利于社区发展,亦可指向学校教育。”[1]厉以贤教授认为,“所谓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2]从这些不同的认识中,我们可以总结社区教育的一些共同点:社区教育为所在区域所有成员提供各种教育或培训服务;社区教育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社区教育目标多样化;满足最基层的教育需求。本文试图从历史、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促进我国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
   社区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社区教育的萌芽阶段
   在20世纪20、30年代,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在城市或农村地区推行教育改革,以此推动所在地区的全面建设,最终达到改造国民素质、强国富民的目的。例如,晏阳初在河北推行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在山东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黄炎培在江苏开展的“职业教育”实验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将教育与当地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各级政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时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实际状况,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大量开设夜校、工农速成学校等非正规教育机构,大力开展扫盲教育、职工业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农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一时期社区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由各企事业单位具体实施,主要对本单位职工进行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社区教育未形成稳定、合理的体系等。
   (二)社区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开始推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原来主要按单位划分的居住格局已被打破,社区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居住模式正日益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由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具体实施的社区教育模式正在改变,区域内其他群体,如居民等在社区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享有更多的发言权,教育更多地考虑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至此,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区教育才逐渐兴起。
   (三)社区教育的繁荣阶段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由此中国启动了社区教育实验工程。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国已建立了110多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各类型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大学、社区学院)790多所,社区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以浙江省为例,该省打算创建一批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0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要求各市抓好一批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全省有60%以上的城区,50%以上的县、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国家级、省级、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初步形成社区教育网络,市建立社区大学,县(市、区)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学院),街道、乡镇建立社区教育学校,居民区、村建立社区教育工作站(分校),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省级以上实验区30%至50%的单位和家庭要成为学习型组织。[3]最近,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等。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教育在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社区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它涉及面较广,实施主体多样,因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我国社区教育管理较为混乱,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整合
   社区教育千头万绪,涉及面极广,凡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社区教育的内容。社区无论大小,都受相应级别政府的管辖,如区县政府、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等,政府各职能部门都通过派出机构将自身的职能延伸至基层,以便管理相应事务,如,武装部负责社区的国防教育,法制办负责社区的普法教育,宣传部负责社区的干部教育,等等。社区教育的内容分别由相关部门管理实施,从而形成条状管理体制,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少有沟通和协作,难以形成统一的社区教育规划,容易造成教育内容的割裂,从而出现资源浪费而又效果不佳的局面。表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区教育政出多门、管理较为混乱的现状。
   (二)社区教育重学历提升、轻实际应用的倾向较明显
   从理论上看,社区教育是针对特定区域的具体需求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很明确的目标指向性。社区是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区域,这一特点决定了社区内部需求带有较强烈的职业特征。然而,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我国社区教育的现实状况是重视学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们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建国之后,为大力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除正规的教育外,我国面向社区居民的教育大多数以学历补偿为目的。受此影响,现阶段我国社区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以学历提升为主要目的。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国社区教育以学历为目标的现状。重学轻术、学历至上、文凭主义等观念在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人们把获取更高一级的文凭作为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在盲目追求文凭与学历的需求刺激下,我国社区教育片面强调学历提升,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顽疾难以克服。
   (三)我国社区教育的民众参与度不高
   社区教育是为所在社区及其居民开设的教育活动,其特征之一就是“全员参与”,因此,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是社区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社区教育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因素。从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看,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并不乐观。这主要表现在,参加社区教育的居民人数占社区全体居民人数的比例偏低,参加社区教育的青壮年人数比例偏低,许多社区教育流于形式,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现阶段社区教育主要由政府机关主导实施,在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地调动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导致了社区教育中居民参与度不高;二是社区教育在实践中带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应景式”的教育较多,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当地社区及其居民的现实需求,致使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严重偏离实际,从而导致了社区居民消极应付的局面。
   三、我国发展社区教育的基本方略
   (一)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改变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上出现的政出多门的乱象,我们认为,应设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的社区教育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做法是,在当地最高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整合此前分散于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社区教育职能。作为当地唯一的社区教育主管部门,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应统合相应资源,对辖区内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居民的教育需求作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规划。另外,在具体的实施机构上,可设立社区学院及其分支机构,使其深入社区,实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北京市朝阳区就建立了由朝阳区文明市民总校(朝阳社区学院)及其分支机构文明市民中心校和文明市民基层校构成的三级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5]
   (二)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
   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社区学院应根据所在社区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种正规、非正规的教育或培训活动,提供具有较强实效性的社区教育,以满足人们的各种现实需求。社区学院与其他类型高校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社区”二字,名副其实的社区学院应在此处大做文章,以体现学院特色。例如,北京朝阳社区学院在实践中将社区教育相关内容列入学院发展规划之中,以明确的目标规范工作,在学校“十五”发展规划中,将“服务社区工程”列为八项实施工程之一,明确规定要“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社区居民学习、培训、健身、娱乐提供服务”等,并开展了“教职工下社区”的相关活动。[6]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逐渐成为各地社会发展的主题。在此背景下,拥有较丰富人力资源和知识、信息资源的社区学院应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本着开放办学的原则,利用深入社区的优势,大力开展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创造条件,成为终身教育的中心,为社区居民进行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便利。
   (三)增强人们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广大社区居民是否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成败,为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区教育机构应在全面了解社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基本信息,分析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居民迫切需要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增强自身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从而提高人们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以社区学院为代表的社区教育机构还应密切联系域内各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由此提高人们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11.
  [2]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3]张志松.社区教育发展及其模式浅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4]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62-163.
  [5]孙桂华.社区学院实践探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25.
  [6]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社区工作研究室.关注民生――社区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102.
  责任编辑 肖称萍

标签:对策 我国 发展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