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大学院校库 >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呼唤理性思维:初中语文知识点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文中堆砌了大量的材料,却难以调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或评点失当,或叙议脱节,或言不及义,甚至语句混乱,逻辑不通。问题的症结何在?首先应明确,写作不只是语言问题,其中还关系到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等问题。这是深层次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理性思维能力入手,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很多语文老师的共识。众所周知,当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层次,就迫切需要理性认识取得思想认识上质的飞跃,进而影响感性认识。理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判断,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身与内部的规律性。学生写作中表现出来的善于记叙、描写,而拙于议论、分析,作文、札记中表现出的语言平庸、个性黯淡、缺少创造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平时缺乏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理性思维训练。此项训练内容的缺憾已成为阻滞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一道门槛。
  如何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努力发掘课文,对课文内容形成多视角认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理性顿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只有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其思维品质。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兴奋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设置问题障碍,形成学生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探求性训练。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时,就运用问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她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容易实则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探究问题,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老师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学习思考,探究答案,这是发展思维的保证,比起由老师直接告诉结论要强得多。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开拓新境界,也可使教学活动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并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如果唯教参是尊,那么作品中的人类精神之美、理性光辉之美,就会被千篇一律的结构划分、词句分析、字义串讲肢解得面目全非。学完《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之后,我请同学们谈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同学谈到朋友之间应坦诚相见,对方有错应及时指出,不必担心会因此而失去友谊;被指出的一方则应有谦虚坦荡的胸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由本文生发开来,我又谈到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顺便提及古人常讲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当代,我们可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同学们若有所悟,纷纷举手发言,联系生活实际,最后得出结论:好的意见或建议仍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方法,忠言仍需顺耳。其他一些课文,我也相应地作了新的处理,挖掘新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授《谈兴趣》一课时,我引进了梁实秋的《学问与兴趣》,通过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兴趣对学习非常重要,但从小学到中学,所学的都是基础知识,与其倡言兴趣,不如偏重纪律。每位同学又对自己先前那些以兴趣为掩护来滋长其“懒惰与任性”的行为作了深刻的反省。
  总之,要敢于大胆突破、创新,用“第三只眼”参悟课文,以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并使学生养成精于推导、缜密分析的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找出问题的原本所在,发现事物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发现事物本质的洞察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能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进行理性分析。
  二 留意生活,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点燃其理性之火
  在生活札记讲评中,我经常强调学生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并在思维上能有一己之见。有位同学曾经写了这样一篇札记:
  “不知是哪阵风,刮来了遍地的跑车,在校内的停车棚里,如同开了自行车展览馆,名牌车、杂牌车比比皆是。看看我那辆浑身是伤痕的‘五羊牌”自行车,也显得太逊色了,只好把它放在一个最不显眼的地方‘乘凉’。前几天,有位好友拥有了一辆新式的变速山地跑车,黄黑相加的车柄,台湾生产的耐磨型外胎,看上去简直可以叫人嫉妒死。不料,有一天好友来电话,一开口就诉苦:‘新车还没骑几天,就被卸了。’我赶忙安慰他。好友说:‘我们班有位老兄更惨,刚买的跑车,第二天就踪影全无了。’这些话立刻就打消了我向父母要钱买新车的念头。想来,还是我那辆旧车好,极少给我添麻烦,无论每天多晚下课,它总是稳稳地在那儿等我。我想,也许做人也应该是这样,踏踏实实,不图虚荣与外表的华丽,保留一份永恒的、内在的珍贵。”
  无疑,这是一篇出色的札记,文字洗练,内容精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悟理解。我在文后的批注中称赞道:“真实、朴实就是做人的最大优点,你悟得好,由此获得了一份生活的馈赠,并得到了其中的真谛,这也许就是写作的最大收获。”诚然,生活如同一座宝库,学生会因为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而感受平凡的价值,感悟生活,思绪万千,思想内涵也就愈丰富,交流欲望也就愈强烈,语言表达也就会如高山飞瀑,痛快淋漓。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参与生活,并将实践经历、认识过程诉诸笔端,提高认知能力和思想境界。当然,限于现有能力,有的学生往往是理性认识逊于感性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例如,有个学生在《尝试》一文中写道:
  “女生学不好数理化呀!也许我就应了这句话,纯粹的理科盲,年级名次因为理科而拉大了,为了不再拉分,得学点什么,于是我尝试认真学习数理化,每天上课不但要记笔记,还要听讲,尝试着边写边听,回家先复习再做作业最后预习,有不懂的问题尝试着让老师帮助解决,不积压问题。乐哉,乐哉。”
  在结尾中,这位同学写道:“尝试是一种好办法,尝试使我感到数理化也挺有趣。开学以来终于有几节科学课、几何课能基本听懂并掌握了。”
  显然,这个结尾未能将认识升华到理性境界,处理得太草率了,也太肤浅了。我在文后批注道:“尝试是一种勇气,是自我潜能的肯定,更是一种自信的心态,尝试又是对自我的大胆突破,简单地称其为‘好办法’,表明你并未了解尝试的真正意义价值。”
  三 在语言训练中贯穿思维训练,将认识水平提高到理性俯瞰的层次
  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古人说“文以载道”,这是从为文者的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谈的,其实也说明语言形式是不能脱离思想内涵而独立存在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定会使语言达到新的境界,从而使整篇文章面貌为之一新。例如,我班有位同学在期中考试中失利,心情低沉、失落,她在札记中是这样描述考后的一场秋雨的: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雨,一场不很大的雨。我把窗户打开,让那细细的雨丝,随着冷风吹进,好让我在屋里感受到秋雨的存在,秋风秋雨愁煞人!……在天地自然中我最喜欢雨,因为它朴素、纯洁,象征着希望,我相信明天必将是一个万物欣欣向荣的世界!”
  写到这里,很清楚地表明作者是想借天气的转换来说明此刻已摆脱了心理上的重压,心情由沉重压抑转向舒畅轻松。但遗憾的是,作者在结尾处却作了如下的处理:
  “我不再惆怅,因为我相信一次跌倒不等于永远爬不起来,一次失败不等于永远不会成功。”
  这样的结尾显然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可以说是败笔,语言太多,缺少文学表现力,道理谈得也太空,凸显出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缺陷。经过师生讨论,最终对结尾部分作出如下修改:
  “世界上本无永远的雨天,也不会有永远的晴天。我坚信,我的明天会像这秋日的雨一样,寒冷、萧索中孕育着满天的阳光。雨渐渐停了,雾渐渐散了,眼前逐渐清晰了。”
  这样的结尾,思路清晰,以自然现象作喻,体现失败与成功之间的辩证法思想,有较强的哲理性,语言也顺畅、形象,达到了语言训练与理性思维训练“双赢”的目的。
  此外,我还发现课前的五分钟演讲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时,同学们不但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或是感受最深的名言警句,还结合生活实例,谈了认识、感受、启迪,不仅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还从中受到了不少教益。在他们的作文中也开始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懂得了珍爱月缺,便获得了世间永恒的美丽……”至于即兴演讲,则更是思维的高标准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即兴思维与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 理性思维训练,除了强调要重视生活实践、感受,多进行写作训练外,更需强调课外阅读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同时也要适当涉猎一些理论读物,丰富学生的思想素材,提高他们的理性思辨能力,将理性认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层出不穷,思想观念、认识理论日新月异,文学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对于思想立场不同、风格迥异的作者应当提倡比较借鉴、兼收并蓄的学习方法,采取客观公允的态度。最有害的是简单地以政治倾向或某种社会背景作为区分、评判一位作家或一篇作品价值的标准尺度,这样只会使学生的思维陷于稚嫩、肤浅,最终只能训练成有知识而无个性思想、无独立见解的学习机器。在我们介绍鲁迅杂文的同时,也应向学生介绍林语堂、梁实秋其人其文,可适当推荐《人生的盛宴》《雅舍小品》等作品,让学生在品味中感受其语言思想的另一种别致。在讲授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余秋雨的散文《三峡》,此文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来抒发内心深沉的叹息,写法也有别于传统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取而代之的是体现当代散文的风格特点,即“形散神也散”,也就是主题多元并存,平行推进。另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理论读物,如《梁蘅理性散文选》,其中的代表作《红毛线,蓝毛线》《大有大无周恩来》《觅渡、觅渡》等,都是以新颖独特的理论视角,纵论历史事件,评点历史名人、伟人,文字大气磅礴,道出了人间大情大理,确实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著名作家王蒙的理论力作《红楼启示录》,实践了他“作者学者化”的倡导,作者在其中挖掘出了以前研究者没有涉猎、读者意料之外的新意,给以细致的分析,并注入新的内容,其思想和笔调一样汪洋恣肆,奔腾纸上。在讲授《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一文时,我引用《红楼启示录》中的一些内容作为理论依据,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思想认识层次。此外,作为引导,我还介绍了台湾一些知名作家学者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同大陆的一些知名作家学者的作品风格相比,风格迥异,理论见解、语言文字都有可借鉴吸收之处,如南怀瑾、刘墉、龙应台等人,在大陆已有相当大的读者群,其作品也逐渐被中学生认可。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这样赞美人类:“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尚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其中道出了理性思维在人类精神上的特殊地位。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存在的读写童龄化的情况日趋严重,思想也趋于单纯、肤浅,对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加以引导,并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不能奢求立竿见影,但教育功用所决定的毕竟不能消极等待迁就,唯有积极地找出对策,并适当地超前引导,才能逐渐摆脱目前的困境。我想,只要平时注重这方面的阅读与写作训练,让学生参与实践,平时的熏陶感染相应地会有潜移默化之效,相信理性思维这道门槛也终将被跨越。
  〔责任编辑:王以富〕

标签:语文教学 呼唤 理性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