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第一次作文 > 正文

炼钢炉【“革命加拼命”的“三八青年炼钢炉”】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尽管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曲悲歌,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炼钢姑娘们的豪迈气概和实在业绩,依然无可指责。――作者题记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毛主席“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思想影响下,伴随着大寨铁姑娘突击队、大庆女子钻井队、三八女子高空带电作业班等一系列反映中国当代女子“革命加拼命”的时代典型,钢铁战线也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齐齐哈尔钢厂,在素来被男子汉一统天下的以苦、脏、累、险、难著称的电炉炼钢炉前,走来了一批充满政治热情和青春活力的姑娘。她们果敢地向传统挑战,在全国破天荒擎起了“三八青年炼钢炉”(以下简称“三八炉)的大旗,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炼钢工。
   从1976年成立到1980年解体,恰逢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转折期。政治风云变幻,使这个曾被誉为“劳动妇女彻底解放的重要表现,毛泽东思想光辉结晶”的“三八炉”,有过大红大紫的“辉煌”,也有过伤痕累累的冷落;女炼钢工曾是众人崇拜的“时代骄子”,也曾是代人受“过”的“历史笑柄”。时间流逝,岁月荏苒,走入新时代的人们回首这段往事,除去为她们惨重的付出感到费解和无谓,更多的是同情和感动。
   不能否认,“三八炉”的诞生也带有当时“左”的时代色彩。这种超越客观条件,凭口号和热情烘托的狂热行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推进妇女自身的解放。然而,更应该认清其时代背景:当时,扭转中国缺钢少铁的严峻局面,实现毛主席、周总理制定的四化伟业的历史使命,正是饱受动乱之害和落后之苦的中国人民及“三八炉”姑娘们的共识。且不说在那个充满革命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即使在市场经济充满竞争的今天来看,姑娘们身上所闪烁的勇于拼搏、甘于牺牲、乐于奉献和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以及她们创造的实实在在的业绩,仍是无可指责的。
   1976年初,齐齐哈尔钢厂电炉车间配电女工曲桂荣、李砥石向厂党委和全厂女工提交了一份《倡议书》:“为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就要真正改变炼钢作业女人靠不上边的‘旧习’。”她们决心以争做第一代女炼钢工的行动,向旧的传统观念宣战,并建议成立一个完全由青年女工组成的“三八青年炼钢炉”。这份充满激情的《倡议书》引起了厂党委重视,尽管有一定争议,但囿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以阶级斗争为纲”,对于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只能保护,不能压制,更不能反对。为此,厂党委研究决定在电炉车间成立一个“三八炉”,并号召全厂有志女青年自愿报名。
   “争做新中国第一代女炼钢工”,顿时成为一股政治热浪,几天内,申请书、决心书贴满厂内,500多名女青年踊跃报名。厂团委和基层党组织把选拔人选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严格条件,精挑细选。第一批38人多为团干部、“纳新对象”、先进骨干。他们毅然舍弃了原来舒适的工作岗位,坚决要求到艰苦环境锻炼自己。鉴于只要未婚青年,有人为此推迟了婚期。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学教师辛殿芳多次申请,还写了血书,终获厂党委批准后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1976年2月8日,齐齐哈尔钢厂隆重举行“三八青年电炉成立大会”,市党、政、工、青、妇领导,及兄弟厂“三八作业班组”代表出席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大会上,齐钢厂党委领导人宣读了党委决定,车间领导和家长、家属代表讲话。青年炉长陈丽华的决心书更充满豪言壮语:“炼钢炉前从来都是男同志站,今天我们女同志也要抖抖那九尺大钢钎。累吗?累,烟熏火烤汗洗脸,把个累字炼肝胆。苦吗?苦,嚼碎苦字喷出去,化做钢水奔流浪拍天。”在《红色娘子军进行曲》乐声中,38名炼钢“女战士”身穿洁白整齐的新炼钢服,披红戴花走上主席台,郑重接受厂党委授旗、授锹。会后,她们在开赴电炉车间的时候,又一次受到工友们载歌载舞的夹道欢迎。
   此时,全国工交企业正值“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为使“三八炉”办成大庆式先进集体,“造就成一支冲得上、攻得下、过得硬,特别能战斗的钢铁队伍”,齐齐哈尔钢厂党委特别加强了对这个“新生事物”的教育和管理。初期实行仿军事化管理,集体住宿,坚持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通读《毛泽东选集》1至4卷,学习有组织、有制度、有笔记。为扶植这个“新生事物”,工厂选派若干思想好、作风正、技术精的男性老工人担任“顾问”,进行思想上、作风上、技术上的“传帮带”。还加强组织发展,经过积极培养,几年中,有1/3的炼钢姑娘“火线入党”。此外,在舆论上大力支持,“三八炉”作为“热点”经常见诸于厂内和国内各级新闻媒体。那几年,“三八炉”曾成为各方面的典型,出席各种经验会、表彰会。谷牧、陈永贵、余秋里、吴桂贤等中央领导来厂时,还特意到炉前看望“三八炉”姑娘们,并合影留念。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每个“三八炉”成员都有一种“为祖国争光,为妇女争气”的自豪感和自觉性。38名姑娘也成为全厂上下议论、关心、效仿的“焦点话题”。
   “三八炉”设在齐钢电炉车间七号炉,是一台苏联援建的10吨电弧炉,主要冶炼高温合金钢、不锈钢,其中军工材料占一定比例。这台炉生产任务满负荷,在产品的质和量上都有极高的要求,对“三八炉”姑娘们的考验也是实打实的。当时,这些年龄多在18至22岁的女青年,白天黑夜24小时连续生产,38人分成甲、乙、丙三个班,每个班生产2至3炉钢。炉前作业,每天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此外,震耳的噪声、弥漫的粉尘、刺眼的辐射光时刻损害着姑娘们的健康。不同于今天的6小时工作制四班倒,当年三班运转要干满干好8小时。这一切,一般男性青壮年尚打怵,放在这些生性娇嫩、体质柔弱的姑娘身上更是难上加难。
   在炼钢过程中,她们时刻在向女人的弱点和自身极限挑战。面对烈焰喷射、热浪灼人的炉口,她们要冲到近前人工投料、补炉、吹氧、取样,时常被飞溅的钢花烫伤皮肤、烤焦头发。扒渣、清运又热又呛,10米长20斤重的铁耙子,扒几下就筋疲力尽,不大工夫,汗水和粉尘凝结全身,满脸黑灰,面目全非。8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她们在高温中人均投出一吨的原材料。夏季,车间里又闷又热,温度超过50度,男工常常赤膊上阵,而女工却不能,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水一遍遍湿透,又被炉火一遍遍烤干。一个班下来,每人要补几十公斤水分。到了冬天,北国刺骨的寒风穿透了厂房,“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她们每天数遍经历寒暑两极,环境骤变、冷热不均使缺乏保护意识的姑娘们健康受到直接威胁。炉前作业以钢为令,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冷餐冷饭是常事。为了多炼钢、炼好钢,她们没有年节和星期日,即使来了例假,照样顶岗。作为女人,她们比男人忍受着更大的艰辛,而在“平均主义”盛行的时期,炼钢工作的收入与工厂其他岗位比并无太大差别。
   1977年6月26日的《齐钢战报》,对“三八炉”女工曾作如下报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的优秀共产党员、乙班副班长侯维宁,以坚强的革命毅力,顽强地为多炼钢、炼好钢战斗着。工余下班后,人们看她认真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记笔记,今年2月通读了(毛选)1至4卷,增强了革命思想,立下了为祖国的钢铁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她在)‘三八炉’技术测验中获得满分,现能独立掌握一些钢种的工艺操作。她所在的班组在百炉无化学废品竞赛中,成为三个班纪录最高的一个班组。她身患风湿症、心脏三级杂音,从来没跟别人说过。有时全身关节痛,起不来床,就让别人拔罐子,坚持上班。补炉时,她总是抢着登上炉壁高的砂斗里,顶着刺脸的高温,投补炉壁,烤得汗如雨淋,从不叫一声苦、一声累。同志们劝她歇一会,她却说:‘共产党员就应走在前,只要不倒下,就要拼命干!’”
   通过以上报道,对当时“三八炉”精神可见一斑。四年来,她们出大力、流大汗,累计生产优质钢近8000炉,近8万吨。初桂芒所在的丙班创造的2小时40分一炉钢的纪录还被载入工厂电炉炼钢史册。在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为中华民族争光扬威的“功勋坦克”和“功勋大炮”均有“三八炉”姑娘们生产的特钢材料。她们用行动实现了诺言:“让我们的赤胆忠心为祖国争光,让战斗的丰姿为江山争艳。我们要把青春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
   尽管“三八炉”姑娘们不畏艰苦、讲求奉献的精神可嘉,但实事求是地看,电炉炼钢对女人确实勉为其难。不到3年,原本健壮的姑娘们在超负荷的工作条件下,不少人积劳成疾,患了胃病、风湿症、神经官能症及泌尿系统病症。还有两名已婚女工曾经流产。鉴于女工伤病缺员不断增加,1978年,“三八炉”又调整补充了第二批人员。然而随着女工们年龄增大,婚恋、生育问题的出现,“三八炉”女工又一类自身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维持“三八炉”的存在,炉上逐渐充实男工,而后男工比例过半,到解体前,“三八炉”已陷入名不副实的窘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作为“文化大革命胜利成果”的“三八炉”自然受到这场历史错误的牵连。“三八炉”的名字从光荣榜和新闻媒体上逐渐消失,代之是针对“三八炉”的批判和种种绯闻。“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新体制不再包装这一“新生事物”,工厂恢复了七号电炉的名称。用工摒弃了“政治挂帅”,对原“三八炉”人员重新安排上,基本上哪来回哪,有伤病体质差的尽量调整到轻体力工作岗位,没有提拔重用,没有迎送仪式。1980年,轰动一时的“三八炉”走下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在东北特钢集团公司,当年的七号电炉早已荡然无存,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LF精炼炉。如今,一座世界一流水平的特钢生产线已经投产,从冶炼、连铸、连轧到成材完全自动化。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钢铁生产日益远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女人炼钢不再是一场梦。昔日“三八炉”的女工,面对全新的社会进程,依然保持着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她们不仅很快在新岗位挑起重担,还有多人考上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有7名姑娘把爱留在炉前,与炼钢工人永结百年之好。在新时代里,她们或经商办厂,初具规模;或走出国门,学有所成;或留在北钢尽职尽责,生活平凡却很充实。如今,她们陆续走入退休的人群,然而,回首当年大战炉前奋勇夺钢的情景,她们依然记忆犹新,无比激动。尤为引以自豪的是,几代人共同奋斗凝聚而成的“拼搏、争光、奉献”的北钢精神,也融入了她们的一份光和热。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三八炉”的经历使她们不在乎任何困难。而提到当年所受的苦、所遭的罪,她们眼中闪动着泪花,却无一不说:“无怨无悔”。○
   题图 一老炼钢工人在火炉前现场“传帮带”
  责任编辑 马永义

标签:炼钢炉 拼命 革命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