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目击道存 [即小见大、目击道存]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赵文是宋末元初江西文坛著名作家,他的诗文往往能抓住一些细小平常的事和景来深刻揭示社会本质,反映生活,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批判性和感悟力,这种“即小见大、目击道存”的特点和他的个性及所处时代密切相关。
  关键词:赵文 诗文 即小见大 目击道存
  
  赵文(1239―1315),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宋末元初江西庐陵人。他曾追随文天祥抗元,又与刘辰翁、刘将孙父子往来唱和。元初隐居不出,后出任东湖书院山长,选授南雄郡文学。①今存《青山集》八卷:文六卷,诗二卷。清人沈叔埏《书青山集后》评价赵文云:“诗文自出杼机,直抒胸臆,往往即小见大,目击道存……至身经陵谷,语涉牢愁,劳者能歌,骚人善怨,餐西山之薇蕨,感故宫之黍禾,则又与《吾汶稿》《 发编》同其心迹。”②可谓精当地总结了赵文诗文的特点,尤其“即小见大,目击道存”二语高度概括了赵文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目击道存”语出《庄子?田子方》,云:“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中国美学多从道家审美的眼光来解读这几句话,把目击道存之“道”理解为至为深微精妙的宇宙生命意蕴,同时“目击道存”还引申有良好的悟性和艺术修养之义。赵文的诗文虽然没有体现十分高超的审美境界和艺术精神,但是它们往往能透过一些细小平常的事件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批判性、感悟力,笔者以为,这种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正是沈叔埏评论的真正所指,也是赵文诗文最有特点的地方。
  一、揭露社会本质的文章
  赵文文章给人最鲜明的感受就是新颖独见,“异论”突出,且不乏批判性。
  赵文是思维奇特、充满个性的人物,他自己说:“余畸人也,畸人之言,率与时左。”(《送罗山禺序》)加之他目光敏锐,善于类比,所以时有新见。如《赠张山人管见序》中,他在“管见”之意上做文章,说“造化之大,精于其一,可以窥之,若汗漫而求之,滋不合尔”,于是否定了传统的“见小”之说,而说它是“致一”之意。《此心堂记》写乡人医士以“此心”名堂,他从人人皆天地之心,说到古圣贤皆本“此心”,认为圣贤经世就等同于医士救人。所言都十分有新意。
  我们要特别注意他感叹现实社会的惊人言论。如《赠王祖文表背序》云:
  世称庄严书画者,谓之表背。二字不见史传。吾尝思其义,表外也、背亦外也。概而言之,则饰乎其外之谓也。吾乡有精是业者曰王祖文,谒余曰:昔吾祖吾父皆儒也,吾不能世其业而业此,吾羞焉!余曰:而何羞?今天下皆表背也。缀其语言而谓之文,雅其衣冠而谓之士,吾不知其中何如也。然大者可以取卿相,小者犹买田宅遗子孙。彼之表背欺人,子之表背不欺。欺人者犹遇若是,况不欺?子持子业往,必遇不疑。
  这篇小文章在介绍表背行业装饰书画的性质之后是王生与赵文的对话,王生羞愧自己没有继承祖上的儒业而从事下等之业,赵文却突发奇论“今天下皆表背”,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皆粉饰图画的虚伪事实,他将批判的矛头对准那些通过修饰言辞、衣冠而获取高官厚禄的人,这些人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德业文章,欺世盗名,他们反倒不如表背之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来得实在。
  显然,赵文饱含批判性的言论是建立在对世道人心深入洞察的基础之上,因为深入,所以深刻,乃至于质疑和挑战不公平的现实。如《赠李见心序》云:
  ……李见心从事雷霆诸法以济人,治鬼物,灵甚。私有所欲问于君,造化之显然而可畏者,莫如雷霆,经史所称,震夷伯庙,震武乙射天,碎元 党碑,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世或言颜鲁公为神于雷,盖有是理。窃疑之:雷霆之击一树也,以其怪、妖、蛇、虺之所伏,为人害也。世之为人害者不少矣,则必有为之伏也。雷默然未有讨焉,而徒时时小树、小虫之是震,得无舍豺狼而问狐狸乎?君有职司于雷霆者,尝试为我问之。
  这篇文章很短,他紧扣对方的道法这一职业,先对经史所载雷霆惩恶扬善表示敬畏与景仰,然后笔锋一转,说现实中只看见雷霆击树,因为树是怪妖蛇虺等小害的藏身之所,却不见雷击其他祸害人的东西,说这是舍豺狼而问狐狸的欺软怕硬行为,因此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雷霆者。他这话实际上是深有所指,在他那里,祸害人的东西有远比蛇怪更厉害的。联系赵文所处的时代,这些害人的东西或者是指扰乱朝纲的权奸,或者是为富不仁的势利阶层,文中雷霆的欺软怕硬也无疑是现实生活中官府行径的真实写照,文章的批判力量实不可小觑。
  赵文洞察社会,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清醒地批判,还不忘引导人向上向善。如《赠竹隐相士序》写道:“竹以清贵,人浊贵;竹以直贵,人曲贵;竹以坚劲贵,人软媚贵。”分明就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写照,然而他于结尾处浅浅述说,“君出观时贵人熟,入归见此君,得无反讶此君之不浊、不曲、不软媚乎?”他的意思很明白,是深有期望相士在与贵人周旋时,保持竹子般高洁的品格,于此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与扭曲的社会风气做斗争的决绝之心。
  赵文深刻揭示社会本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普通民众的关注。从他现存的作品来看,他交往的多是普通人,绝少有官员名流,他在与这些普通民众的交往中,感受他们生活的悲苦,这也是他的文章可以随意发表见解和批判的一个原因。
  那些异代之际儒士辛酸主题的文章正流露出这样一种底层的关注。上举《赠王祖文表背序》就反映了宋末元初科举暂停,儒士没有举业的盼头,很多人纷纷转行的无奈现状。《送朱则阳序》反映世变以来,士贱 贵,物价横涨,儒士丧亲不能葬的悲哀。还有反映世变以来儒士言论的不自由,如《浮眉楼记》“古人凭高眺远,必伤悲感慨,形之歌咏,今一尔即为治世怪民”,这些记载只有在赵文的文章中能读到。他在叙写儒士的遭遇时,总是感同身受,颇见其复杂心态。如《送谢会可序》,他说“人心如画师,士自读书为文,以至功名富贵,下至农工商贾,所以营其生者,万方凡出于其心之所建立者,皆画也”,这里仍然是新意独出,他是想借这样的立意来抹去工与师的贵贱之别,然而他心底还是有自己的无奈,这种无奈是科举废除、士不能展其志的无奈,所以他最后说“虽然,吾与汝亦画也”,他心底的悲怆于此可见。又如《书王遂初太学笃信斋题名碑后》写遂初名列太学题名之末,作者有一番感慨:
  吾乡英俊林立,如我与君者何限!有终身而不得以名是碑者矣。则得名于是碑,甚幸也。名是碑者何啻千百,独君以姓名殿是碑。殿是碑,不幸也,然而后之考论太学之兴废者,必曰太学题名至某人止。彼之千百于其间者,或忽焉而忘之,此之止焉而可感者,未有不为人之所记忆,记忆则必传,是君之不幸乃大幸也。虽然,国破家亡,何心至此?传不传又何足计?区区所以为斯言者,遂初不可以不甚自重也。使遂初今日为隐君子,后日为名卿大夫,人将指之曰:此前日太学题名之所止焉者也,惜乎其止也。是则可也。使遂初变化其平素以快一时,人将指之曰:此太学题名之所止焉者也,人如是,碑焉得无止也?是则不可也。吾于遂初谊不薄,不当怆然、黯然遂已。因书以告遂初,而亦以自警。
  好友名字只是忝列太学碑文末尾,原本是不快乐的事情,但文章却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认为,正因为名字在末尾而被别人屡屡提及,让人铭记深刻,这又是其大幸,文章还隐隐告诫朋友包括自己自重,大有为故宋坚守气节的旨意。于此,我们能感受到赵文入元之后的复杂心态,联系他后来的出任书院山长,他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二、感悟生活和美景的文章
  赵文还有一类文章,它们没有批判现实,而是在平实的叙述中感悟生活之理和欣赏山水之趣,它们揭示生活本质和活画景物之美的能力同样体现了“即小见大、目击道存”的特点。如《平实堂记》:
  云叟以其读书之室曰“平实”者请余记,孤生流落,尚安能为故人作文字哉?念君别久,且为君说。今我旦起漱盥焚香,教儿读书一二卷。既食且茶,部分僮奴,灌蔬饭鱼,条桑沤麻。或时邻翁野老相逢,新闻旧见, 相劳苦。退复课儿读书。夜灯,对家人谈米盐常事,有酒酌一再行,不然则否。顾儿童温书,读倦既就枕,无复人间得丧梦。亲宾过从,称家有无,酌薄厚以为礼。岁时先祀,簋 豆笾,何能一一如古,乡风节物,礼意不废而已。书 曝之,砚滞涤之,琴瑟几杖,各就处所。往时见道士言水银丹沙,可用烧以为丹,又饵黄精、胡麻,得不死。更见建竺山大仙说西来意,皆空浮渺莽,终不能信。《战国策》所载机谋术数,或谓熟此,即黄金白璧,可立谈致,坐懒不能。惟儿时先人所受孔孟书,卓卓可信。未论孔孟,安得无愧吾先人与足下家君也?云叟闻吾言,大喜曰:君乃真平实者。乐哉,平实!人知平实之可厌,而未知平实之可乐也。愿书之以为平实堂记。
  此篇紧扣“平实”二字,没有如理学家一样大谈特谈何谓平何谓实,而从自己早起到晚上一天,乃至一年、大半生的生活和读书感悟来诠释“平实”的真谛。他告诉世人,不是华而不实,也不是惊心动魄,而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这样的生活才是温馨踏实的;相比世乱,这样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恬美。赵文没有刻意说理,行文却满是生活的哲理。
  《水云乡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山水游记,取其中一段欣赏:
  山行可一里许,望青红飞动、楼观 然江浒者,水云乡也。乡之门为漳溪,又门为江风山月。入门而右为楼,俯大江。是乡多山,得江辄清旷,使人意舒。而楼以高故,尤尽得清空之盛。楼下为堂,曰“贮清”。下楼而右,门曰“振屐”,登山道也。行倦,牒牒欲据地,得拥高亭小憩。又上为一碧亭,俯视士林,生意万顷。士林者,谭士居焉。一碧亭既据高绝,天日霁清,盱山一笔出诸峰间,若自靖献,以助士林之胜。下山又得息轩小憩。又行,得雪 ,雪 状如舟,飞瀑雨声潺潺,听之久,但觉身在舟中也。又行,入寻壑,涉略 ,为流觞亭,壁拥丹霞,小有洞天。有泉出龙口,六月寒甚,不可近。又东过流春亭,亭壁湖,水光山色,融漾演迤。兴尽而出,西过跨碧 园之泉。由跨碧出于江,又西为濯清堂,面池,月宵露晓,荷气逼人,爽甚。又于池外为方台,高可数寻,外瞰修碧,渔舫上下,前歌后答,可吟而不可画。濯清西偏又为亭,右上作古籀文“流杯”,益奇,视前所谓壁拥丹霞处,可俯也。每禊时,客众分两亭飞觞,笑呼声相闻。又出而西为道院,水竹幽远,逢渔樵,心疑为异人。瀑声终夜如雨,不可睡。隔濯清盈盈一水间,有钓台。而湖山水木,澹相辉映顾挹,是所谓水云乡已。
  这里,作者跟随自己的脚步,一一介绍沿途经过的景点和看到的景物。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不仅层次分明,而且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景点多,而且风景殊美,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描景状物和锻字炼句的技能。他写景,能把静景写活,如盱山一笔出诸峰间,他说是山仿佛自来献媚,给士林平添一份雅致,颇有情趣;行走雪 ,他写两旁飞瀑潺潺,仿佛整个身心荡漾在小船之中,引人遐想。文章动词的使用也颇传神,高可“俯”,外可“瞰”,亭高“据”绝顶,山“出”峰间,壁“拥”丹霞,用笔简洁精练,惟妙惟肖。声色光的搭配也错落有致,山之清,水之碧,雪后初霁之光影,人之欢笑声,十分协调。文章在自然而然的写景中,情感也在文字间流淌,先是“意舒”,继而“融漾”,继而兴尽爽甚,继而叹奇,以至于恍若世外桃源。这种一寓目就将山水之美活画于笔下的本领,似乎更切近中国美学“目击道存”之义,这也正反映出赵文对美的感悟力。
  三、批判现实的诗歌
  赵文的诗歌往往直抒胸臆,且不乏批判锋芒,很能反映他身处异代之际的品格。
  有一组古体诗借古代妇女题材来抒写家国身世之感。如《陌上桑》写采桑女子婉拒贵人的要求时说:“君民分固严,敢乱夫妇纲。有罪妾当诛,宁当荐匡床。夫君即我天,岂必侍中郎。”言词铮铮,恪守的是纲常伦理;《勾践夫人歌》模拟夫人的口吻说:“君为奴,我为婢,人间反复何容易。为婢不离家,为奴去适吴……与君若有重荣日,匆匆未可弃 翟。”表达夫人离别之情,她的大义和坚贞可见;《昭君祠》云:“大忠与大义,二者俱堂堂。可怜千古无人说,只道琵琶能断肠。”肯定的是王昭君的忠和义。所有这些自然让人联想到君臣、夫妾的关系,臣对君忠,妾对夫忠,无不隐含自己对宋王朝的忠贞之意。而他还有一些诗作反映入元后的伤痛,多悲苦无奈,如《双雁吟》“归来故巢亦已毁,朝吟夕怨欲诉谁。千古万古多别离,唯有死者何当归。呜呼!物生有情盍惧死,莫令后死空鸣悲”,这无疑是作者入元后寂寞孤苦生活的写照。又如《前有一尊酒》“人生十九不如意,一醉之外安所求?古来何国非亡社,古来何人不荒丘。沉思痛至骨,赖尔可销忧。尊中有酒无酒乃休饮,多作病酒不可雠”,他的痛苦之深,只有借酒浇愁,用酒来麻醉自己。而偶尔流露的矛盾心情更可以反衬他内心的痛苦,如《倚树三叹息》“一落秦王手,已是不完璧。秋风吹我衣,倚树三叹息”,这大抵是仕元后的自责吧,从中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人格操守的珍重。他对世道对人心常有清醒的认识,如《食鱼江水边》“食鱼江水边,投骨江水中。众鱼逐其腴,踊跃以相从。所得仅濡沫,满意如游龙。焉知此弃骨,与尔类本同。人间网罗多,江海不得容。小鱼得骨莫浪喜,且可慎汝出入踪”,这是否是告诫自己和世人不要轻易为了一点小的恩赐而随波逐流,自投罗网呢?他还有一首《相扑儿》“一儿攀肩猿上枝,一儿接臂倒立之。立者忽作踞地伏,攀者引头立其足。飞跳倏忽何轻 ,怜尔骨节柔如绵。少年屈折支体软,红锦缠头酒论 。此儿巧捷未足称,江南何限无骨人”,当我们读过赵文所说“竹以直贵,人曲贵,竹以坚劲贵,人软媚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江南何限无骨人”一句话的批判力量了。像这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沉潜家国悲慨的诗歌,总能读出直面社会人生的味道,因而同样体现了“即小见大、目击道存”的特点。
  
  ① 程巨夫:《雪楼集》卷二二《赵仪可墓志铭》,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6页。
  ② 沈叔埏:《颐采堂文集》卷十,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53页。
  
  参考文献:
  [1] 赵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5册)?青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查洪德.赵文的文学理论与诗文创作[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3] 李天道.中国美学“目击道存”缘在构成论及其文化思想渊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1).省略

标签:即小见大 目击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