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对偶句 > 正文

责任造就卓越员工_以优良生态造就卓越学校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笔者所在的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创办于1979年,前身是一所厂办校。由于历史的原因,直至20世纪末,学校一直是一所三流初中。当时学校的发展面临着空间资源短缺、教学骨干人才匮乏、办学理念模糊不清、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社会声誉不高等多重困境。
  面对这样的现实困难,我们认为,实现突破的最好途径就是改革创新。如何改革?怎样创新?经过学习、思考,我们选择了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拼政策、财力、设备、资源,而是依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提高和科学制度保障等措施来促进学校的发展。我们的实践是:高举生态教育旗帜,走内涵发展之路,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
  一、提供高选择性的学习资源
  高选择性的学习资源是指经过学校和教师精心遴选的优质课程资源,它能促进师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优化,满足师生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快乐成长,使学生拥有学习快乐感,使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
  我校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两个方面。静态的资源除了教材教辅外,还包括学校完善的网络平台、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科利华学习软件;另外,学校免费为每个教师订阅精选的专业杂志和人文杂志,为每个同学发放“自主学习效率手册”和“学生行为教育读本”,供师生学习之用。动态的学习资源主要指我校努力创建的教师动态发展机制,学校秉承“依靠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理念,建立三个不同层次的中青年教师的动态发展目标,即发展型教师目标、优秀型教师目标和专家型教师目标,通过教师动态发展机制,努力打造“专家型教师为骨干,优秀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指基于教学要素把握的资源,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的资源包括由个性化的教材解读转化而来的学习资源、精心筛选的学习资源和精心整合编制的教学案等。文科的教师,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侧重于运用整体把握、结构关联和还原加工等方法,深入解读文本,提供给学生高选择性的学习资源,努力实现课堂的丰富灵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理科的教师,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侧重于整合各类有效资源,编制适合校情班情的教学案,把问题带进课堂,把智慧带进课堂,努力监控教学过程,提高课堂的效率。
  课外的资源包括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社区学习资源等,如语文组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语文”、历史组的校本课程“探访明城墙”等,它们可以丰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人格健全的经历,丰富学生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丰富学生艺术修养和体育健身的经历,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的经历……满足学生共性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
  提供高选择性的学习资源,切合我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学得轻松而收获丰富,有力地提高了学习质量,促进了我校的优质发展,使我校短短几年就从一所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一流的品牌学校。
  二、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课程体系
  我校地处风光秀丽的玄武湖畔,背倚古老厚重的明城墙,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域宽广、风景优美的玄武湖,古老沧桑、巍然屹立的明城墙,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努力挖掘其中的课程元素,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后绿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这绿色诗意的土壤里自由呼吸、健康成长。
  我们依据“厚德博学、身心两健”的学校育人目标,提出了“后绿色课程”,并提出“后绿色课程”的目标,即为培养“雅气质,宽胸怀;勤学习,善思考;会健身,乐生活”的阳光学子奠基。
  我校的“后绿色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于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提出“4R”课程追求:丰富性、严密性、回归性、关联性。即确立开放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中发展理解力、批判力与鉴赏力,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关注人生的多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实现;课程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起点与终点,循环反思中个体能力得以螺旋式发展;课程已不再是具体编制的教材,不再是脱离教师、学生和情境的知识的组织,不再是他人实际的、简单排列的、序列化的步骤材料,而是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的社区课堂,回归教师主导,教师是课程网络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反思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社区课堂的协调者,回归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生存,不仅为其提供知识、发展认知,更主要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课程强调的是要对多种可能和没被说出来的假定进行仔细探索,应该深入地、批判地、有创造性地去看待问题,应当做意义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意义的发现者,或者别人意见的跟随者,强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统整,倡导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个性化。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建构了校本化的“后绿色课程”框架,其基本结构分为三层:一是“享受绿色系列课程”,侧重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倡导创设享受课堂,追求课堂教学品质,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态中学习,享受优质的、绿色的教育;二是“感悟绿色系列课程”,侧重方法体验类的课程,习得方法,使学生在体悟道德、形成价值观、拥有创新意识和提高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三是“创造绿色系列课程”,侧重学校社团类课程,旨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创设开放的、自由的环境,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课程实施层面,我们努力做到:注重基础,突出实用性;分层教学,增强选择性;任务驱动,凸现趣味性;重视评价,强调激励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态中学习,享受优质教育。倡导创设“享受课堂”,追求课堂教学品质,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态中学习,享受优质的、绿色的教育。
  三、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课堂范式
  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要求组长思考总结本组的有效课堂范式,并在组内进行充分的研讨,确保其可操作性。如语文组的“援疑质理式”、数学组的“以案导学,以案促教式”、化学组的“一案三段五环式”、生物组的“多元互动式”等,各个教研组实现学校“课堂”变“学堂”的总体目标:教师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讲题授课,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或就某一疑点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时,即时给予点拨。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知识的生成和心灵的成长。
  在不断完善各学科课堂范式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课堂的大体框架,即:突出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教师的组织引领作用,主要教学流程是:问题呈现――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范式,倡导教师将问题带进课堂,将智慧带进课堂,努力使我校的课堂呈现可喜的局面,学生情绪轻松,智力紧张,成效显著。我们努力追求“享受课堂”,它有五个要素,即有效率、有思考、有趣味性、有激情、师生平等。
  四、“无痕科研”助推教师成长
  教师的发展主要在自己,但学校的培养助推也很关键。近年来,我校尝试将教学、教研、科研与培训一体化,让教育科研无痕化,形成扎根于每一堂课、关注每位教师发展的教育科研氛围,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提到教育科研他们往往有畏难情绪。针对教师的现状,我校努力淡化教育科研的概念,让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专题学习、教学观摩等,通过校本研修,让老师潜移默化地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科研水平。
  1.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课堂反思能力
  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具体要求是:每课一反思,把反思写在教案的教后记处;每学期一反思,教师用教学论文、教学叙事或教学案例的形式,对自己教学中的重要收获或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反思;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后,可就本节课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叙事。
  2.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校适时举办专题讲座或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阐述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到目前为止,已举办了35期专题讲座或校本研修活动,这些研修材料,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观摩――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近3年来,我校利用周三教师集会时间,通过示范课、微型讲座等形式进行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具体方式是由骨干教师给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并由其就本次研讨主题开设微型讲座。到目前为止,几乎每个教研组都承办了至少一次这样的专题研修活动,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提升了同行。
  4.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养
  读书,不仅是教师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精神成长的过程,学校组织读书活动是实现教师专业引领的首选方式。2009年起,我校组织青年教师“相约星期四”读书会,并发出邀请函,诚挚邀请青年教师,利用周四晚上的时间一起读书,共同交流,寻找心灵的力量,品味读书的快乐和幸福,效果不错。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读书作为教师专业引领的重要方式,先后推荐教师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班主任工作艺术》《细节决定成败》《阳光心态》《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和《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等书籍,并以读书交流活动或读书笔记评比的形式进行反馈。
  “无痕教育科研”的校本研修关注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它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首位,通过研修促进实现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校本研修作为一种外因,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引领教师向更高更远发展。
  五、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
  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我校教师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创设质疑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校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校要求教师把问题带进课堂,把思考带进课堂,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如我校语文组的“援疑质理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援疑而教,创设质疑平台,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2.创设交流平台,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平台,以发展学生自主性。如我校生物组采用“多元互动式”教学,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节了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德育工作上,我们也积极创设交流平台,变“德育”为“育德”,变“说教”为“渗透”,营造厚德至善的氛围,开展“育德”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包括学雷锋活动、“啄木鸟”活动、感恩系列活动、“手拉手”帮扶活动、“读书节”、“一二?九”爱心义卖活动、法制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德育实践,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实施制度与人文交融的管理
  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我校管理的两大支柱和基石,它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模式。我校把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起来,刚柔并济,具体表现在“制度管理人,领导关心人”。
  制度管理人。我校制定了教职工的工作职责和教职工规章制度,如教职工管理条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师工作评比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了教职工的工作职责。为了保证教学有序进行,教务处制定了课程管理制度、教学常规考核细则、教学事故追究制度等,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对老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领导关心人。这不仅表现在关心教职工的生活、提高教职工的待遇上,更表现在关心教职工的成长和发展上。近几年来,学校努力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工作上,依靠他们,支持他们,充分授权,让他们“挑大梁”;学习上,支持他们,使他们获得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生活上,帮助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满足他们子女的入学要求,对教职工的适龄子女到校就读,给予学费全免等照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帮助教师建立不同的动态发展目标,即发展型教师目标、优秀型教师目标、专家型教师目标。通过给每位教师制定目标,帮助其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尽快达成自己的专业成长目标,学校还为教师进修学习、参观考察、举办讲座搭建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区“青优”以上的骨干教师29人,占到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8人,区学科带头人15人。
  我校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学校将通过校本培训、智慧论坛、聘请专家(教师)讲座、组织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专题研讨、外出学习考察、教科研成果交流等形式,使教师群体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在未来五年内力争有60名教师入选校级以上(含校级)名师,有40名教师入选区级学科带头人、区“青优”,有15名教师入选市级学科带头人、市“青优”。
  
  (作者系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校长)
  

标签:造就 优良 生态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