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对偶句 > 正文

五岭逶迤对偶句

时间:2017-05-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年5月对口高三《沁园春长沙》阅读练习

2016年5月对口高三《沁园春·长沙 》阅读练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jú)(jú) (jǐn) (jìn)

B.(liáo) óu) ē) (kē)

C.(fú)(piǎo) (chāng) (cāng)

D.(lǚ)(lǘ) (qiú) (qiú)

2.下列诗句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B.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C.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世隋唐》将带你穿越时空,

B. 近年来,,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

惜不已。

C. 50,也可以见证中国甩掉贫困帽子一步步创

造人间奇迹的历程。

D. 大学生应该是最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的社会群体,然而或许是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抑制了他们指点江山的激情。

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

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

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⑤③④①②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5、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答:“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准确细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7.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

9、词中起过度作用的句子:

10、下片 的“书生意气”具体体现的哪?(用文中的话回答):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B. / /

C. //

D.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

B.由于对农村问题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写出了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C.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勤政爱民,

D.,他们能从现实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诗人表现在诗中的情,往往都经过了一个外化、物化、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将感情形象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B.具体的作品是鉴赏的对象,而评论和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作品,也可以是作家,还可以是更大范围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

C.诗词奉行节约原则,追求用最少的词,包含最大的美感容量,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如此。而现代诗歌在这个方面似乎没有如此严格。

D.过去,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然后再借鉴、模仿。

4.下面是元曲作家白朴写的一首关于“秋”的小令,请选出最能体现秋景的一组词( )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水 草,花。

A.青 绿 白 红 黄

B.远 近 黄 红 兰

C.残 剩 枯 黄 落

D.寒 瘦 败 枫 残

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橘子洲( )百舸( )寥廓()

峥嵘()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岁月稠( )中流击水( ) 百发百中(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曼江 寥廓 鱼翔浅底 峥嵘岁月

B.遒劲 激扬 浪竭飞舟 苍茫大地

C.竟争 义气 书生意气 百舸争流

D.沉浮 稠密 风华正茂 侯门似海

3.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鹰击长空( )A.搏击B.攻击C.抗击 D.打击

(2)怅寥廓( ) A.冷落稀少 B.迷茫高远 C.宽广辽阔 D.稀少荒芜

(3)问苍茫大地()

A.宽广辽阔 B.空间辽远 C.旷远迷茫 D.苍翠迷茫

(4)峥嵘岁月稠( )

A.山势高峻 B.不平凡 C.崎岖、嶙峋 D.山高路远

(5)激扬文字() A.激励表扬B.激烈昂扬C.激浊扬清D.激动昂扬

4.根据原文填写出上句或下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

课堂同步强化(10分钟)

1.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也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乐曲与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2.本词中“看”字可称“领字”,它领起了下面的哪几句诗?

3.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可以想到杜牧《山行》中的两句诗:。

4. 本词上阕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意象鲜明。作者站在橘子洲头,远眺______________,近观______________,仰望 ______________,俯察______________;看到的有红叶,有______________,有蓝天,有 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有游鱼;有动景,有______________,有远景,有 ______________: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意盎然的秋景图。

5.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立、看、染、争B.染、争、击、翔C.立、透、竞、问D.看、流、击、竞

6.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怅寥廓”三句提出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目的是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重击。

C.下阕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后面八句诗的铺叙。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7.下列对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本首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课后巩固训练(30分钟)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中(zhōnɡ) 中意中看恶语中伤 中流砥柱

B.劲(jìnɡ)劲敌遒劲疾风劲草刚劲挺拔

C.应(yīnɡ) 应届应许 应对如流应有尽有

D.鲜(xiǎn) 鲜见鲜有 寡廉鲜耻屡见不鲜

2.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切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教育部在2004年秋季全面实行了一项重大的政策措施,即对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的收费办法,并施行听证公开制度,把收费置于社会舆论的___________之下。

(2)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_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3)发生在西班牙的“3·11”事件___________唤起了全欧洲对死难者的同情和对恐怖主义的憎恨,___________使欧洲停止了类似的“双速欧洲”之类的争吵。

A.监控亟待不但/反而 B.监督 亟待 不但/也

C.监督急需不但/也 D.监控 急需 不但/反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正是由于这个观点的改变,不仅使“国力牌名袜”在上海市场一鸣惊人,而且影响了上海人对袜品的消费观念,推动了上海袜品行业的革命。

B.《2010年高考资讯》的主编人员是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领导、高考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等组成的。

C.2010年《断背山》获第63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歌曲四项大奖。

D.教材既面向大多数学生,编得有适当的弹性,确保落实基本要求,又能够适应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0年6月1日开始,北京公交、地铁将儿童免票线的标准提高到1.2米,建国以来一直沿用的1.1米儿童线同时成为历史。

B.鲁迅对中国青年寄予着很大的希望,“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于是写下了这篇《死火》。

C.200毫升38%的盐酸跟足量的大理石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38%盐酸的密度是

1.19克/厘米)

D.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篇二:《七律·长征》同步练习1

《七律·长征》课课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wǔ lǐnɡ wēi yíwū

m?nɡyǘn yátiě suǒ

( ) ( ) ( ) ( )( )

二、给多音字组词。

h?nɡ ( )jìn

( )bànɡ ( )

横 尽 磅

hanɡ ( ) jǐn

( )pánɡ ( )

三、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填空。

1、《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 ,写于 年 月。他不仅是一位家、家,而且是一位伟大

的。这首诗对 作了生动的描写和歌颂。诗歌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 的崇高革命精神。

2、总括全诗的两句

是:

3、写山的大,表现红军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困苦当做 的英雄气概。

4、表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心情喜悦的诗

句:。

五、查字典。

1、“丸”按顺序查字法先查字母 ,再查 部,意思是 。

2、“岷”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岷山”在我国的 省。

3、“征”的韵母是,在词语“南征北战”中的意

思: 。

六、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用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

七、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练习。

黄 河 颂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河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1、请在上面摘录的诗句里找出一个对偶句抄在下面横线上。

2、诗中第一句中的“巅”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站在高山之巅”?

3、“掀起万丈狂澜”中的“狂澜”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五岭 逶迤 乌蒙 云崖 铁索

二、横木 蛮横 尽头 尽管 磅秤 磅礴

三、1、英勇的红军是不怕长征的艰难的,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2、金少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四、1、毛泽东 1935 10 政治 革命 诗人 长征 战胜艰难险阻、乐观向上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远征的 平常事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略。

六、B

七、1、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边环; 2、巅:顶端 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总揽全局 3、风浪 充分描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

篇三:汉语修辞学2015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修辞学 2015期末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书面语句:指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句子,广泛用于各种语体。

2.押韵: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字运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便使得音调和谐优美。

3.对偶: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

4.回文:回文是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而顺序不同的语句,来表现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5.修辞格: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化的方法、手段。

1. 修辞: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1.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

2.散句:散句是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不齐的句子。

3.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就是否定句中先后运用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为双重否定句。

4.夸张:夸张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加以夸大或缩小。

5.顶真: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

2.别指: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某一事物,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别指。

3.排比: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词组,可以说它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4.交韵:四句一组的诗,第一、第三句一韵,第二、第四句一韵,这种押韵方式叫交韵。

5.仿词: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这种修辞方法叫仿词。

1.语境:即语言环境。宏观的语境指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微观的语境指语言本身的具体环境,即说话写文章时特定的对象,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一定的题旨。

2.易色: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3.叠用:叠用是一些基本结构相同,并有意识的叠用某个或某些词语的句子,词组。

4.四字格: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2.整句: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单句中的某个(些)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某个(些)分句颠倒了通常的顺序,这样的句子称作倒装句。

4.双关:双关就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后一个意思往往是主要的。

5.拈连:拈连就是两个事物连着说时,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连用于本来不适用于该词语的后一事物。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修辞是依据 题旨情景 ,运用各种表现 手段方法 ,提高语言 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2.排比是 对偶 的扩大和发展.

3.成语的修辞作用是 意蕴深厚、文字精练、生动具体、风趣诙谐、新颖别致。

4.我曾看过一幅对联:“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口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一句使用了 引用 、 对偶和顶真 的修辞格。

5.叠用的修辞特点是整齐一致、集中突出和清晰醒目。

1.标志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的著作是 陈道望 著的《修辞学发凡》。

3.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在音韵学中称为 双声,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在音韵学中称为 叠韵。

4.长句是指句子的 形体 长, 词语 的数量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5.从内容着眼,夸张可以分为 扩大夸张 和 缩小夸张 。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运用了 对偶(正对)和 比喻辞格。

7.“不占不贪,理得心安”中的“理得心安”的用法属于成语活用方式中的 易序。

1.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4.“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 《文心雕龙》 。

5.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 精心挑选 、 修饰点染、 巧妙配合 。

6.现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四类,其中 阴平、阳平 为平声, 上声、去声为仄声。

7.“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语音段落是“ 2+2+2+1”式。

8.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 、 新颖 、 巧妙 。

1.“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 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3. 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 。

4.“推敲”这一典故出自唐代诗人 贾岛 的诗中。

5.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 准确朴实 、简洁有力 、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7.“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这段解说词的押韵方式是 排韵 。

8.比拟可以分为拟人 和 拟物 两种类型。

1.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陈骙 著的《文则》 。

2.在撰文时对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 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 和 生动形象。

3. 押韵是韵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征。

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运用了 设问和 拟人 辞格。

5.“他写的字看上去龙飞凤舞的”中的“龙飞凤舞”的用法属于成语活用方式中的 易色 。

1.“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 孔子 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2.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文则》 。

三、判断题(下列各个说法,正确的画“√”号,错误的画“×”号,每小题1分,共5分)

1.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2.“春雪舞津城”中的“舞”用的不好,应改为“落”。 (ⅹ )

3.副词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但表示情态的副词一般修饰的是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 ( ⅹ )

4.“解放军把土匪打得夹着尾巴逃跑了.”一句使用了比喻辞格。 ( ⅹ )

5.“阴谋鬼计”“计日程功”“情不自尽”“坐无虚席”四个成语都有错别字。( ⅹ )

1.“老气横秋”“老牛破车”“老弱残兵”都是成语.( √ )

2.“津城如画,游人如潮”是对偶句中的正对. ( √ )

3.“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让我们拥抱春天吧”这里用的都是拟人辞格. ( ⅹ )

4.押韵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字运用的韵母相同的字,以便使得音调和谐优美. ( ⅹ )

5.“我们写文章切忌不要胡编乱造”,这句话说的对. ( ⅹ )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晋陆机的《文赋》把文章分为( D、十种)文体。

2.解放后,我国第一部论述修辞的专著是(B、《语法修辞讲话》 )。

3.《易?乾卦?文言》中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观点。其中,“修辞”的意思是( C、修治文教,即修治文化教育 )。

4.针对某些调查组,在茶叶上市时节以调查为名到茶农处“吃喝带”的现象,某报刊以“茶农怕来调茶组”为标题写了一篇报道。这一标题是利用语境因素中的(D、话语的具体环境 )来提高表达效果的。

5.“百里改诗”的典故说的是( B、任蕃 )。

6.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写了他建在山上的小屋。这里“空中楼阁”的选用,使成语修辞( B、新鲜别致 )。

7.《人民日报》曾以《杞人胜天》报道河南杞县大旱时,当地人民满怀必胜信念与大旱斗争的事。该题目是成语活用的例子,其修辞作用是( B、内涵丰富 )。

8.下列各句属于叠用的是( C、群鼠已经扑上来。有的撕鞋袜,有的啃脚趾,有的缘裤上蹿,咬腿肚子咬膝盖。(刘征《鼠辈的变异》))。

9.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对长句子和短句的理解正确的是(D、句子的短和长是相对的,它们最大的区别是结构简单还是复杂。 )。

10.下列对反问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

11.“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状语后置,使假设复句的从句和主句之间意义联系更紧密,并强调了状语。 )。

12.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是( B、双音节化)。

13.下列对声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古诗中平仄安排可概括为:同句中相互交替,对句中彼此相同。)。

14.下列对语音段落和语法结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字音节的语法结构关系和语音停顿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例外。)。

15.在中国最早提出修辞格概念的是(C唐钺 )。

16.我国最早对比喻作出精辟解释的是(B、墨子 )。

17.“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属于比拟中的(C、把人拟作物 )。

18.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道是晴无却有晴”属于( B、谐音双关 )。

19.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的“三秋”是( B、借指“三年 )。

20.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D.比喻 对比 夸张)

①普通话听说能力已成为年轻人在香港求职的一道门槛。

②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律人,则害了别人。

③他小心得连吐口唾沫也要看看是不是淹死了蚂蚁。

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于( B、《左传》 )。

2.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是以(B、《修辞学发凡》)的出版为标志的。

3.主张“言必近真”,提出“拨浮华,采真实”,倡导“文约而事丰”的专著是( C、《史通》)。

4.下列爱护草坪的说法中,比较有艺术性的是( D、足下留青)。

5.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数枝”改为“一枝”的诗人,被后人称为“一字师”。他是(C、郑谷 )。

6.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人声鼎沸”形容孩子们在老师严厉督促下“放开喉咙”的读书声,使成语修辞( D、风趣诙谐)。

7.有一则新闻《珠漂队骑“虎”难下》,报道珠江漂流队在贵州广西被困于虎滩一带,这里作者运用了成语活用方式中的(B、别指 )。

8.下列各句都是对偶句。属于正对的是(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

9.下列肯定句和否定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一般来说,否定句的语气比较直率,明确,肯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 )。

10.下面对“书面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整齐的句子相对口语句较多。 )。

11.下列句子后括号中的话是对倒装句修辞效果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D、老北京见面就说:吃了吗您?(主语后置,表示强调主语))。

12.“家书抵万金”的平仄情况是( A、平平仄仄平)。

13.下列对三音节语音段落在现代汉语中地位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C、起调节作用。 )。

14.下列对双声和叠韵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

15.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把修辞格分为(A、38种)。

16.我国最早对比喻作出精辟解释的是( B、墨子 )。

17.“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中的“风樯”指“帆船”,属于( B、部分代整体 )。

8.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属于( B、直接、

扩大夸张 )。

19.“人穷志不穷”的修辞格为(C、拈连 )。

20.“利剑腰斩罪恶——厦门特大走私案查处始末”中,“利剑腰斩罪恶”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格,对这项修辞格的运用解释最正确的是(B、将自己的褒贬爱憎寄托在被比拟物上,使要表达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格。(共10分)

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答:借代

2、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答:比喻(借喻)

3、旗杆上插鸡毛,好大掸子(胆子)!答:双关

4、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答:回环

5、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二次革命的时候,就突然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人。答:比拟(拟物)

6、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答:顶真

7、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答:拈连

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答:夸张 比喻 对偶

1、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答:借代

2、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答:比喻(明喻)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答:双关

4、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回环 对比

5、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答:比拟(拟人)

6、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答:仿词

7.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答:顶真

8、六月十五日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象着了火。答:比拟 夸张

四、综合分析题(共45分)

1.下面的标题均有两种说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4分)

(1)万人争听李政道学术报告。(2)万人争听李政道论“道”。

答:第二种说法好。李政道作为著名华裔科学家,做学术报告乃份内之事,因此这种说法不足为奇。而科学家论“道”让人颇感新鲜。在“道”字上加上引号,表明此“道”非彼道,究竟道貌岸然出什么,这一悬念足以引吊起读者的胃口。

2.下面各例是报刊上的标题,它们在词语搭配上有什么特点?(每小题3分,共6分)

(1)“高钙”多高才算高“高营养”高在何处

答:采用的是相同词语或语素配合的方法,使表意突出,产生互相映照、衬托的效果,使语言含义深刻。

(2) 品味品位 (老醋)

答:两词为同音词,但意义不同。品味为动词,充当述语,而品位为名词,充当宾语,二者配合新巧。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每小题3分,共6分)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答:好。“摸”使读者从中本能地预感到孔乙已生活的穷困潦倒和买酒时的窘迫。

(2)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答:好。“洒”写出了美帝国主义以救济粉为钓饵,以施舍的姿态来引诱某些人上钩,这是对美帝国主义所作的深刻揭露。

4、指出下面各例句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格,并说明其作用。(共15分)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答:双关,寓意深长,耐人咀嚼。路指人生之路,夜是黑暗的社会。

(2)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答:拈连,心与聋的超常规组合,能引起人们感悟,发人深思。

(3)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鲁迅《这个和那个》)

答:仿词,使表达带上同中有异的对比性质,惊警深刻,含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4)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吴伯萧《菜园小记》)

答:比喻,反问。 “一畦菜”是本体,“一道清新的诗”是喻体,整个句子又是反问句。通过比喻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反问使语气得到加强。

5.按要求变换下列各句的句式(6分)

(1)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改为短句)

答: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十一”快来了,尝到了“五一”旅游节甜头的商家有谁愿意放弃这个好机会呢?(改为否定句)

答:“十一”快来了,尝到了“五一”旅游节甜头的商家有谁不愿意抓住这个好机会呢?

6、 请标出下面诗句的平仄。(用“-”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分别标在每个字的下面即可。8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下面的标题均有两种说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4分)

(1)窗关好,门锁好,安全防范不可少

(2)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外出时要关窗锁门

答:第一种说法好,“窗关好,门锁好”采用的都是主谓关系的短句,既简捷明快,又具体形象地表达出安全防范的措施,且“安

全防范不可少”进一步强调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好”、“少”都押ao韵,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2、下面各例是报刊上的标题,它们在词语搭配上有什么特点?(每小题3分,共6分)

(1)文化名人 文化情结

答:采用的是相同词语前后配合的方法,使语言显得新鲜活泼,增强了语言的份量,提高了语言的力度。

(2)大家动手扫“大家”

答:第一个大家为代词,第二个大家为偏正词组大家庭之意,二者形式相同构造意义不同。标题让一个充当主语,一个充当宾语,使语言富有趣味性,提高了人们的公民意识。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每小题3分,共6分)

(1) 红杏枝头春意闹。 .答:好。用动词“闹”字,使人想到鲜花怒放,蜂飞蝶舞,还把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联想和想象都调动起来,用来丰富诗的意境。

(2)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和女孩儿似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同坐车,好不好?” .答:好,它把一个孩子在马上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所以给人的印象很生动,很形象。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请简要分析其修辞效果。(15分)

(1)这孩子人小心不小,好好培养,将来是个人才。

答:拈连。拈词“小”和本体“人”,拈体“心”分别组合成的两项,彼此互相映衬,使孩子“心不小”,即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更深切地表达出来。

(2)现在有些地段的人行道被小摊贩们和乱停乱放的车辆占满了,又脏又乱,真是人行道上难行人。

答:回文。本体为“人行”,变体为“行人”。本体和变体两词语内部成分顺序不同,结构不同。人行道本来就是供行人走的,由于乱摆乱放,侵占道路却使行人难以行走,两相对照,对这种反常的混乱的社会现象给予有力的曝光批评,吸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加强了语言讽刺效果。

(3)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鲁迅《这个和那个》)

答:仿词,使表达带上同中有异的对比性质,惊警深刻,含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4)昨天下午1时30分左右,守护者“胖墩”用望远镜观察到已经有两只小雁出壳了,它们和小鸭儿大小相当,毛茸茸的。今晨其中一只已经下水“散步”了。

答:借代,拟人。借本体所属的特征代本体,具体鲜明,突出特点;把运用于人的动词性词语“散步”用于刚出壳的两只小雁,颇有情趣。

5.按要求变换下列各句的句式(6分)

(1)这劳动场景深深地感动了老戴。(改为被动句)

答:老戴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

(2)这是小说《祝福》中记叙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后对人们讲述她丈夫如何害伤寒死去以及儿子如何被狼叼去吃空了五脏的悲惨遭遇的一段。(改为短句)

答:这是小说《祝福》中的一段。这一段记叙了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后,向人们讲述她的悲惨遭遇:她的丈夫如何害伤寒死去,她的儿子如何被狼叼去,吃空了五脏。

7、 请标出下列诗句的平仄((用“-”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分别标在每个字的下面即可。8分)

山居秋瞑(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下面的标题均有两种说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8分)

(1)①喝“明天”的牛奶 吃“明天”的面包 生产日期,你和谁逗着玩

②厂家弄虚作假 今天出厂的牛奶、面包竟然标上“明天”的日期

答:第一种说法好。生产厂家在“生产日期

五岭逶迤对偶句

”上弄虚作假、欺骗顾客,对于广大消费者可以说已见怪不怪了,因此采用第二种说法直陈其事,恐怕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而第一种说法,喝“明天”的牛奶,吃“明天”的面包,看似不合逻辑,恰恰是这种超越常规的写法,才能抓住读者。“生产日期,你和谁逗着玩?”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一种轻松活泼的调侃中却能揭示出耐人寻味的话题。另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很上口。

(2)①我们要注意点点滴滴的节约,避免铺张浪费

②浪费好似河决口 节约犹如燕衔泥

答:第二种说法好。“浪费”和“节约”相对,运用对偶的反对、匀称整齐的表达形式对照地表达了浪费之易和节约之难,以提高人们对两者的认识,有对照、有比喻,采用了对偶手法,表达效果十分鲜明。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12分)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答:好。“绿”字更准确恰当,新鲜活泼,形象地描绘出春风吹过,万物复苏,草木葱郁的景象,这种视觉上的刺激更能激起人们的绵绵的乡情。

(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答:好。“排”字立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孔乙己当时生活的阔绰和他慢条斯理的文雅神态,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拘谨和迂腐。

(3)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答:好。“飞”更形象地写出跑得速度快和兴高采烈,张着胳膊连跑带蹦的扑过来的状态。

(4)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答:好。意思是把东西用力一推,表示生气和责怪,充分显示了七斤嫂对七斤的怨恨情绪。

3.指出下列句子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句式?它在修辞上有什么效果?(6分)

(1)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答:这是双重否定句。以此来表示范围,强调一个不差,比“都变忧为喜”的肯定句表达得更加肯定。

(2)当华灯初上的时候,当巨大的喷泉喷出如雪似玉的水花的时候,当五颜六色的灯光把花坛映得锦绣斑斓的时候,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走来,观赏这一年一度的广场花园。

答:叠用句式。“当?时候”共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充当的状语,它像优美的和声,浓重的彩笔,渲染了广场之夜和平幸福的气氛。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请简要分析其修辞效果。(15分)

(1)“天鹅”翩翩越海峡,中央芭蕾舞团赴台演出。

答:借代,“天鹅”是芭蕾舞名剧“天鹅湖”中的主要角色,代指中国芭蕾舞演员,说她们飞越海峡,为台胞演出,突出事物特征,使人获得鲜明的感受,显得活泼风趣。

(2)这些人真是胆大包天,至今仍不顾国家法令,在盗猎珍稀动物藏羚羊。

答:夸张, “胆大包天”刻画违法分子印象强烈,表达了对他们置国家法令于不顾,“仍在盗猎珍奇动物”的恶劣行径的极度愤慨。

(3)他太忙了,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答:顶真。上文的词“忙”作下文的起头,首尾相连,上递下接,互不相扣,使其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充分表现,连贯紧凑,十分感人。

(4)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

答:对偶、比拟和比喻。由于运用了对偶,使音节匀称整齐,语句流畅优美,再加上运用了比拟和比喻,就把列车飞奔时所见到的“灯火”“山岭”描写活了,使之更加形象、逼真。

5.按要求变换下列各句的句式(6分)

(1)老王同志被上级分配到教育部门来检查督促工作。(改为主动句)

答:上级分配老王同志到教育部门来检查督促工作。

(2)《母亲》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1906年写的,深刻反映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工农革命运动由不自觉到自觉斗争过程的一部激动人心的长篇小说。(改为短句)

答:《母亲》是一部激动人心的长篇小说。它是由伟大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1906年写的。它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工农革命运动由不自觉到自觉斗争过程。

6.请标出下列诗句的平仄(8分)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反问句与设问句的异同。

答:都不是有疑而问;(2分)设问句主要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反问句则表示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2分)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2分)设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2分)举例共2分。

2、借代与借喻的区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①借代和借喻的不同点关键在于一个是“代”一个是“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不存在比喻关系;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也可以说关系密切,但仅仅是比喻关系。(4分)②由于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某些共同属性或特征,所以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2分)以上两点举例共4分。

1、 举例说明成语的修辞作用?

答:①意蕴深厚②文字精炼③生动具体④风趣诙谐⑤新鲜别致(每点理论、举例共2分)

2、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①借代和借喻的不同点关键在于一个是“代”一个是“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虽然关系密切,但不存在比喻关系;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也可以说关系密切,但仅仅是比喻关系。(4分)②由于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某些共同属性或特征,所以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2分)以上两点举例共4分。

1、举例分析叠音的修辞作用。

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语意鲜明突出。(2)表情细致生动。(3)语音和谐流畅。(以上要点各2分)举例(4分)

2、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日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曾经用过“到” “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了“绿”。你认为“绿”为什么比其他字好? 答:从春天的景色描写来看,“到” “过”“入”“满”等十几个字,应该说都是可以的。但是,诗人之所以要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就是艺术化描写的需要,也是修辞的需要。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看了,人们眼前立即就会出现垂柳飘丝、芳草如茵、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有颜色,有情态显示了景物的具体形象和变化的过程。一个“绿”字给人以无穷的联想,比之“到”“过”“入”“满”等字更具形象。联系全诗,特别是最后一句“明月何日照我还?”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诗人面对春天的美好景色,产生了浓浓的思乡情怀;一年一度,江南岸枯了又绿的变化,一片盎然春意,充满美好的欢乐气氛,可是我在外地,又过了一年,现在离家不远了,“只隔数重山”,但不知何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呢?这个“绿”用得太妙了,生动异常,使全诗诗意盎然,境界全出,成为世代相传词语选择的典范。(本小题10分,视表达情况灵活掌握)

1、举例分析长句的特点。

答:(1)信息丰富。长句词语多,结构复杂,所以能负载较多的信息。(2)气势充畅。长句内容较多,常常蕴蓄丰富的情感,读来显得很有气势。(3)脉络分明。运用长句可以使句子的脉络清楚地显示出来,既突出句子的主要信息,又使其内部的关系表现得很

标签:逶迤 对偶 五岭 五岭逶迤的意思 五岭逶迤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