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对偶句 > 正文

沁园春长沙中的对偶句

时间:2017-05-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年5月对口高三《沁园春长沙》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6年5月对口高三《沁园春·长沙 》阅读答案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jú)(jú) (jǐn) (jìn)

B.(liáo) óu) ē) (kē)

C.(fú)(piǎo) (chāng) (cāng)

D.(lǚ)(lǘ) (qiú) (qiú)

2.下列诗句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B.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C.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世隋唐》将带你穿越时空,

B.近年来,,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

惜不已。

C.50,也可以见证中国甩掉贫困帽子一步步创

造人间奇迹的历程。

D.大学生应该是最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的社会群体,然而或许是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抑制了他们指点江山的激情。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

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

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⑤③④①②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5、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答:“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准确细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7.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然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作好了铺垫。

解析:“赋”往往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直接叙事、抒情。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

9、词中起过度作用的句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0、下片 的“书生意气”具体体现的哪?(用文中的话回答):指点江山,激扬文学,粪土当年万户侯。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B. / /

C. //

D.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

B.由于对农村问题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写出了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C.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勤政爱民,

D.,他们能从现实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诗人表现在诗中的情,往往都经过了一个外化、物化、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将感情形象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B.具体的作品是鉴赏的对象,而评论和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作品,也可以是作家,还可以是更大范围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

C.诗词奉行节约原则,追求用最少的词,包含最大的美感容量,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如此。而现代诗歌在这个方面似乎没有如此严格。

D.过去,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然后再借鉴、模仿。

4.下面是元曲作家白朴写的一首关于“秋”的小令,请选出最能体现秋景的一组词( )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水 草,花。

A.青 绿 白 红 黄

B.远 近 黄 红 兰

C.残 剩 枯 黄 落

D.寒 瘦 败 枫 残

语基落实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A项,“桔梗”的“桔”应读“ji?”;

B项,“百舸争流”的“舸”应读“gě”;

C项,“苍茫”的“苍”应读“cāng”。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B项,“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使用对象错误。

4.答案:A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理解这几句话的表达中心,这几句话谈的是在语言表达中如何使用“修辞”的问题,④句总说“语言”的作用,其余四句则围绕“修辞”来作论,

①句提出“使用语言”要讲究“修辞”,⑤句③句是对比论述“修辞”与“语法规律”的关系,②句紧承③句的内容说明应怎样使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修辞”。

二、阅读理解

5.答案: A

解析: A项,“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

6.答案: “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准确细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7.答案: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然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作好了铺垫。

解析:“赋”往往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直接叙事、抒情。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营

造气势,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8.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

拓展作业答案

一、积累运用

1.答案:B

解析: A项,分别读 xiāng/xiāng, rǎn/rán, xiáng/xiǎng。

B项,分别读fú/fú, kuò/kuò,zhēng/zhēng。

C项,分别读mào/miǎo, chì/shi, lǚ/lǔ。

D项,分别读zhōu/zhōu, qiú/qiú,a/ji?。

2.答案: D

解析: A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

B项,“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是针对多个人而言。用在此处错误。 C项,“上行下效”,指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用在此句中属褒贬误用。

D项,“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它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可以用来修饰“现代观念”。

3.答案:C

解析: A项,缺少主语,删除“由于”。

B项,陈述对象不一致,“具体的作品是鉴赏的对象”应改为“鉴赏的对象是具体的作品”。 D项,成分残缺,在“模范作品”后加“入手”。

4.答案: A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橘子洲() 百舸() 寥廓()

峥嵘(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岁月稠( ) 中流击水( ) 百发百中( )

答案:jú ɡě liáo zhēnɡ qiúachóuzhōnɡ zhò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曼江 寥廓 鱼翔浅底 峥嵘岁月

B.遒劲 激扬 浪竭飞舟 苍茫大地

C.竟争 义气 书生意气 百舸争流

D.沉浮 稠密 风华正茂 侯门似海

解析:A项中的“曼江”应为“漫江”。B项中的“浪竭飞舟”应为“浪遏飞舟”。C项中的“竟争”应为“竞争”。

答案:D

3.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鹰击长空()

A.搏击 B.攻击 C.抗击 D.打击

(2)怅寥廓()

A.冷落稀少 B.迷茫高远 C.宽广辽阔 D.稀少荒芜

(3)问苍茫大地()

A.宽广辽阔 B.空间辽远 C.旷远迷茫 D.苍翠迷茫

(4)峥嵘岁月稠()

A.山势高峻 B.不平凡 C.崎岖、嶙峋 D.山高路远

(5)激扬文字()

A.激励表扬 B.激烈昂扬 C.激浊扬清 D.激动昂扬

解 析: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这五个词语的含义。(1)“鹰击长空”,实际上是“鹰击(于)长空”的省略,整个诗句调整为正常语序应该为“鹰(于)长空击”,意 思就是“鹰在天空中奋飞”,因此应选“搏击”。(2)“怅寥廓”中“怅”是由上文所描绘的景物引发的感慨,慨叹的对象是“宇宙”。“寥廓”的语意只能是 “宽广辽阔”。(3)可与(2)做相同的推理。(4)“峥嵘”修饰的对象是“岁月”,由此可推出B项是正确选项。同样,

(5)也可作出正确的推断。

答案:(1)A (2)C (3)C (4)B (5)C

4.根据原文填写出上句或下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篇二:沁园春长沙练习题

第一单元

1*沁园春 长沙1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橘子(jú) .

尽管(jǐn) .

B.寥廓(liáo) .

沉疴(kē) .

C.沉浮(fú) .

苍茫(chāng) .

D.伴侣(lǚ) .桔梗(jú) .层林尽染(jìn) .绸缪(móu) .百舸争流(kē) .饿殍(piǎo) .沧海桑田(cāng) .棕榈(lǘ) .

挥斥方遒(qiú) .酋长(qiú) .

2.下列诗句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C.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世隋唐》将带你穿越时空,和那些英雄人物一起去体验隋唐那段峥嵘岁月。 ....

B.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

C.50年的时间可以令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老去,也可以见证中国甩掉贫困帽子一步步创造人间奇迹....

的历程。

D.大学生应该是最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的社会群体,然而或许是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抑制了他们指点江山的激情。 ....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⑤③④①②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7.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湘江/镶嵌 染色/点燃 飞翔/享受 ......

B.沉浮/符合 寥廓/括号 峥嵘/征兆 ......

C.茂盛/藐视 挥斥/钥匙 僧侣/鲁莽 ......

D.舟船/周详 遒劲/追求 遏止/碣石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历史上可谓汗牛充栋。 ....

B.由于对农村问题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所以他能够见仁见智,写出了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

C.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勤政爱民,才能造成上行下效、弘扬正气的良好局面。 ....

D.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诗人表现在诗中的情,往往都经过了一个外化、物化、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将感情形象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B.具体的作品是鉴赏的对象,而评论和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作品,也可以是作家,还可以是更大范围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

C.诗词奉行节约原则,追求用最少的词,包含最大的美感容量,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如此。而现代诗歌在这个方面似乎没有如此严格。

D.过去,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然后再借鉴、模仿。

4.下面是元曲作家白朴写的一首关于“秋”的小令,请选出最能体现秋景的一组词( )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山水,草叶花。

A.青 绿 白 红 黄 B.远 近 黄 红 兰

C.残 剩 枯 黄 落 D.寒 瘦 败 枫 残

二、阅读鉴赏(12分)

5.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第5~6题。

①采(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沁园春长沙中的对偶句)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①本词作于1929年10月。1929年重阳节,是公历10月11日。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当地军阀,攻克了上杭,壮大了红军队伍,发展了革命根据地。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当年6月下旬,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后,词人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9月来信。11月26日,词人又回到前委工作。本词初稿中,上下片的顺序曾是相反的。后改定成现在的样子,词的意蕴更显深厚,韵味也更浓了。

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有常,宇宙无尽,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重阳节。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黄花分外芳香。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壮丽的秋光比柔和的春色更为宜人,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的情怀、开阔的心胸。

6.下片中的“不似春光”与“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9分)

三、表达交流(16分)

7.请仿照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的形式,以“书”为描写对象,另写一首。(6分)

山,书,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7.答案:答案示例:(1)(书,)争分夺秒细研读。增才智,助我踏征途。(2)(书,)纳玉藏金聚宝珠。勤开采,富有世间殊。

8.某班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做主持人。现请你写一段开场白,用来渲染气氛,营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不少于100字。(10分)

##

随堂巩固

一、语基落实

1.答案:D

解析:A项,“桔梗”的“桔”应读“jié”;B项,“百舸争流”的“舸”应读“gě”;C项,“苍茫”的“苍”应读“cāng”。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B项,“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使用对象错误。

4.答案:A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理解这几句话的表达中心,这几句话谈的是在语言表达中如何使用“修辞”的问题,④句总说“语言”的作用,其余四句则围绕“修辞”来作论述,①句提出“使用语言”要讲究“修辞”,⑤句③句是对比论述“修辞”与“语法规律”的关系,②句紧承③句的内容说明应怎样使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修辞”。

二、阅读理解

5.答案:A

解析:A项,“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

6.答案:“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7.答案: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然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作好了铺垫。

解析:“赋”往往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直接叙事、抒情。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8.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

1.答案:B

解析:A项,分别读xiāng/xiāng,rǎn/rán,xiáng/xiǎng。B项,分别读fú/fú,kuò/kuò,zhēng/zhēng。C项,分别读mào/miǎo,chì/shi,lǚ/lǔ。D项,分别读zhōu/zhōu,qiú/qiú,è/jié。

2.答案:D

解析:A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B项,“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是针对多个人而言。用在此处错误。C项,“上行下效”,指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用在此句中属褒贬误用。D项,“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它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可以用来修饰“现代观念”。

3.答案:C

解析:A项,缺少主语,删除“由于”。B项,陈述对象不一致,“具体的作品是鉴赏的对象”应改为“鉴赏的对象是具体的作品”。D项,成分残缺,在“模范作品”后加“入手”。

4.答案:A

二、阅读鉴赏

5.答案:A

解析:A项理解错误,词中并没有“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之意。

6.答案:“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与春天的景色相比较为单调这一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上红军打了胜仗,词人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三、表达交流

解析:《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等。单调,十六字。四句,三平韵。

8.答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千古独步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郭沫若把毛泽东诗词比作诗词中的泰山北斗;著名诗人柳亚子发出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的无限感慨。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万古流芳的精神食粮!

解析:开场白是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常考题型,写开场白时应注意语句要流畅、有气势,还要紧扣朗诵比赛的主题。

篇三:《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编写人:单静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难点】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

【预习检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 )头层林尽rán ().

百舸()争流 鱼xiáng( )浅底 万类霜天jìng()自由

怅( )liáo kuò( )问cāngmáng()大地

Zhēng róng( )岁月稠 挥斥方qiú()

万户hóu()màn( )江碧透浪a( )飞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遒:

苍茫: 主:

峥嵘: 激扬文字: ..

稠: 风华正茂:

遏: 挥斥:

击水:指点江山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三、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意象:

(二)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

(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诗人与古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四、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精神。

(二)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达标训练】

(一)填空选择题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成形于 ,盛行于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派和 派两种。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 遏(a)制 ....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挥斥(斥责) ...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

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 百舸 寥郭B、沉浮 携带 仓茫

C、挥斥 酋劲 峥嵘 D、遏阻 惆怅 激扬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忆”的是 ,由哪个字统领 ,表现了毛泽东的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 B、怅寥廓(失意) ...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D、浪遏飞舟(阻止) ..

5、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选出本诗锤炼得精彩的字。( )

A、独 寒 击 翔 B、染 透 争 击

C、层 漫 遍 底 D、碧 尽 遍

6、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课内阅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2、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到__ ____,自________而____ ,再从_______到________。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沁园春长沙》赏析

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

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标签:对偶 长沙 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 沁园春长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