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发言稿 > 正文

浅析“谈‘扶’色变”与社会传统伦理重建_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道德伦理危机并非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特有,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包括社会道德伦理。我们应肯定传统的伦理道德对于当今社会有其积极意识,但也不应过分夸大其实际社会效果,依靠由政府强力推行的学习活动,常常会流于说教和形式主义,反而会适得其反。本文通过对当前部分社会伦理缺失的现象进行分析,力求找出治本之策。
  关键词:社会伦理;传统道德;局限性;重建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71-03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自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许多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全民素质却背道而驰,中国社会冷漠、浮躁、世风日下的现象屡现不止。那些好的传统伦理道德却渐渐消散,面临着沦丧的危机,长此以往,社会主义事业靠谁来接班。
  一、“谈‘扶’色变”事件渗析
  现如今,就连最基本的搀扶摔倒老人也着实令不少目击者犹豫困惑,大家对于是否应该搀扶有着深度的质疑。
  2007年“南京徐老太事件”引发的法律与道德的讨论一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2009年重庆南坪一位八旬老翁摔倒在地,不少人提醒:不要扶,扶了要遭殃;2010年武汉一名六旬老人突然昏倒街头,众行人不敢贸然施救,当民警和急救人员赶到时老人已身亡;同年12月在福州一位83岁退休老干部在路边摔倒,众人围观,无人出手。就在有人试图将其搀扶起时,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终将老人无情的推向生命的终结;2011年一南京魏老太外出被车撞伤,连拦10多辆车无一停送;还有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2011年在广州佛山两车先后碾压2岁女童,7分钟内18个路人见死不救、不闻不问,最终导致如此稚嫩的花苞还未绚烂开放便被残忍的折碎… …
  人性的基本道德、良心、正义都灰飞烟灭了么?真如众人所说以后中国没啥道德了吗?“不是我不想扶,这世界很无奈!”扪心自问不是人心太冷漠,不是道德沦丧,不是不想做好事,而是有太多的前车之鉴,担心官司上身, 大家不敢行善了。一句不敢,讥讽至极,当今世界格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处处不敢,不作为,何来沟通?何来发展?连法官都说,“扶不起,那得冒倾家荡产的危险”,何况中国大部分还是普通百姓,我们没有人拥有可以挥霍金钱的资本,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为了一件莫须有的事连年官司缠身。这样下来,我们做好事的积极性还能剩几分?
  对此,有律师想到一些对策,比如在扶老人前先拍照摄像或让倒地者签字、录音收藏证据,还有,在扶起老人之前,找些路人作为见证。想想多么可笑滑稽,在危急时刻,一个人的生命危在旦夕,第一时间不是去争分夺秒救人,而是不得不准备很多琐屑的程序化“自保证明”。可待救的一个个生命很可能就在那找证据的过程中命丧黄泉。当做好事到了如此繁琐之地步,试问又有何人愿意敢抛头露面的救人呢?
  一件件惨不忍睹的事件让我们意识到,灾祸和冷漠围观结伴同行,长此以往整个民族将陷于麻木无情。然而我们所熟知的例子仅仅是冰山一角,各色各样看不到的例子将会是更可怕的。
  二、当前社会伦理缺失是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多种因素相互交织长期作用的结果
  1.中国传统哲学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自古以来,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是老子和孔子道儒两家,老庄思想对 “清静无为” 境界的过分追求,实际是道德生活严重脱离社会根基的体现,而儒家思想中把爱从“小家”推广至“大家”,这种先小家后大家的顺序最终造成中国人整体上的法制观念、规则意识的淡漠。尤其产生“礼崩乐坏”社会道德大滑坡时期的儒家思想,理论家在痛心疾首之余,试图通过不断强化“礼”这种外在形式,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最终实现社会伦理再造,在被统治阶段加以利用之后二千余年,工具和形式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修身的作用日益淡化。
  2.社会信仰的集体缺失
  信仰是什么呢?信仰就是相信并且仰望。找到了正确的信仰,然后要坚定的相信并且去仰望,就有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不论是什么人,都该信仰道德良心这些亘古长存的真理。简单说信仰就是一句话:扬善、止恶。要想树立正确的信仰,应该经常熏习那些好的思想理论,明辨善恶是非,懂得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我们将不知不觉的成为优秀的有道德的人。
  当今社会,之前旧的世界观丧失,而新的世界观尚未形成,造成了一个信仰“空窗期”。尤其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美德中的一些精华不受重视。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垒之中,科学和玄学论战之中,当下,西方文化压倒了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也摧毁了东方文化本土价值观。
  3.日益淡化的家庭观念不断侵蚀社会伦理
  因为中国的社会伦理是建立的家庭伦理之上的。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和生活压力过大,现今我国的家庭结构远比封建时期甚至二三十年前简单,更有不少的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等;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造成了不少的农村家庭青壮年离家,家里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等种种问题。这两方面都催生加剧了人们家庭观念淡化,进而社会伦理观念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4.当前发展阶段使然
  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 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的话来概括,这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三、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并非万能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不少人提出要重视并大力弘扬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将传统的伦理道德看作是解决人们道德问题的万能药。这样就能让人们重新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情操。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
  不同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例如人人传唱的雷锋精神就有其局限性。雷锋精神,以雷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并不断地被后人丰富发展。雷锋精神固然有其崇高优越的一面,但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家喻户晓,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一种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一个能够温暖人心的典型的树立,既能够起到改善国民道德水平的作用,又能让人受到一定的鼓舞。这是当时特殊的时代的特殊产物和现实需要,与国家或者是领袖的强力推动有着很大关系。雷锋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政治伦理而非社会伦理,与自发形成的民间规范有所不同。它的风行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或是代表我国传统的社会伦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雷锋精神确实值得推广赞扬,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夸大雷锋等精神的作用,它仅仅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因而社会伦理道德的再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
  四、重建和谐社会伦理的对策及途径
  1.建立社会教育评价体系
  在方法论中,要力避道德取向纯粹工具化、世俗化,即道德必须得到经济回报的问题,即道德自律性体系的建设。一是道德的行为应该得到社会大众的教育和认可,不道德的行为为社会唾弃,这需要建立起一套社会教育评价体系 ,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重建传统的社会伦理,但有一点很重要,即发展问题,绝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讲道德,生活世界与道德系统的不能分离。毕竟发展可以解决一部分伦理失范的问题,有助于社会评价体系的建立。
  2.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建设
  怎样让人们觉得道德是可以信赖和值得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因为道德权威的丧失导致了当下严重的道德危机和道德无序。道德权威只是标准,有了标准,才能谈如何“达标”的问题。应该把一部分伦理失范纳入法律惩戒的范围。加强维护人们的正当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保证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权威性。例如,美国和加拿大有一条保护救助者的“好撒玛利亚人法”,该法律是关于在紧急状态下施救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给被救助者造成某种损害时责任免除的法律条文,因此也被称作“无偿施救者保护法”。据有关资料说明, 好撒玛利亚人法对于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医疗抢救中出现的失误,一般给予责任上的赦免,对于造成的伤害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急救者在抢救伤者过程中或其后对方死亡,可以运用此法撤销死者家属对救助者的法律起诉,从而鼓励人们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 我国也应该借鉴国外“好撒玛利亚人法”等某些法律,保护助人为乐的无偿施救者。严惩诬告者、“碰瓷”者,在证据确凿的基础上,将其送上法庭,得到法律严惩,起到警戒世人的作用。
  3.政府是道德楷模作用,不容忽视
  政府要建立 透明、公正、正义的政府形象。加强舆论宣传,以及对外交往中汲取优秀伦理文化。毕竟,传统时代不可复制,而且有政治的影子。另外,政府论、资本论中,资本来到世间,都在说,物质不能解决精神缺失的问题,总之,伦理滑坡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需要是长期的努力,传统的伦理道德并非一剂万能良药。
  黄帝内经认为,道德是一个逐步滑坡的过程这很正常。也就是说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件事情,在过去很正常,但现在却引起广泛热议。人人都希望社会越来越公平正义,越来越有道德良知,但这个道德良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实现。正如白求恩精神所述,“对待他人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对待学习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困难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不文明行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人们常说“五十年代人爱人,六十年代人整人,七十年代人怕人,八十年代个人顾个人…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匮乏,使我们更应加快重建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步伐。在社会大家庭里生活的我们,殊不知已承受数不尽的恩泽,道不完的感动。有大自然的给予,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亲邻的关爱,各行各业的我们,只要每个人的心中阳光一些,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些温暖,有爱才有生活,有爱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学习和工作中勤奋踏实,求真务实。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同样孕育出不平凡的崇高精神,让我们行动起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把传统的道德精髓化为自己的良心与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填补我们年代更替造成的道德缺失,思想滑坡,互相督促,互相勉励,以实现“三个代表”以及胡总书记提倡的创建和谐社会和家庭为要求为最初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共同肩负国家重任,让重建的社会伦理道德成为我们当今社会道路上的导向,齐心协力铸就明日的强盛辉煌。
  [1]《搀扶跌倒老人需法律保障》,上海新民晚报,2011年9月9日.
  [2]《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陈延斌,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
  [3]《关于精神生产的历史作用》学习时报,2008年4月9日.
  [4]《好撒玛利亚人法:好心人的免责条款》,北京光明网,2011年10月20日.
  [5]《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构建》,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8卷1期.
  沙优(1988年―)女,白求恩军医学院(沧医队),05级学员十队。

标签:浅析 重建 伦理 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