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分手信 > 正文

1969年汪精卫侄孙的偷渡路_重生1969偷渡到香江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为汪精卫的侄孙,汪伦就是把自己缩得再小,全家在中山县也活得小心翼翼。在游向澳门的海浪中,这位当年的学习“毛著”积极分子默念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危机
  逃港是汪伦计划了三年的大事。
  1966年,汪伦所在区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停止了宣传,对着文化馆老缪搞起了“阶级斗争”,队员们相互落井下石。揭批了两个月,宣传队解散,汪伦没有住处。“逃港”二字,就是他在公共厕所里呆了一夜想出的结果。
  到“文革”发动这年,汪伦中学毕业已经6年了,因为有个叫汪精卫的叔祖,所以大学也没得考。从小练习小提琴,汪伦的理想是到专业乐团当一名小提琴手,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点名要他,结果,负责招生的郑秋枫(《我爱你,中国》的曲作者)还受到批评。
  1961年,汪伦的母亲还没有因“特务”和“泄露国家经济机密罪”而入狱。她替儿子出个主意:要不要申请去香港?后来,她的母亲因“特嫌兼泄露国家经济秘密”的罪名身陷囹固。“特嫌”是因为她的家庭背景。“泄露国家经济秘密”是由于她写信给澳门的三姐说,希望酌量寄点东西来。结果,这些构成“泄密”罪,汪伦的母亲被关进了看守所。
  直到1966年,汪伦先是失去了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工作,后是在红卫兵抄家时,被发现有“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反动言论。批斗到最后就趁着“上山下乡”的高潮,把他赶到乡下插队。没想到他插队的小队队长对他的家庭出身和背景知之甚详。汪伦无可避免地再次成了专政对象。
  他在朋友家里看到一张粗糙的民国时期中山县地图,便在这张地图上思考起偷渡的办法。
  汪伦知道熟悉中山地形的人,都会骑自行车或沿着公路走到最靠近南溪或者下栅两个边防检查站附近再上山。通常从界冲或坦洲向东爬上山,这就叫走东线。如果走西线,就要进水田区,入磨刀门再游向澳门。
  汪伦选择走东线,因为他对此条线早已熟悉,当年是坐在汽车上进出边防站和军营,送上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文艺节目,而这次,是偷渡。
  准备
  汪伦每天练习游泳,从夏天练到了冬天。退潮也是汪伦急需弄明白的,他找到国学底子最好的冯老师请教潮汐规律,冯老师给他画了张详细的涨潮退潮时刻表,却“天干地支”得令他完全看不懂。一位渔民老伯一句话就点透了他:“你们有文化的人会算术,按农历的日子打八折,就是潮水退向外海的时间了”。
  为了麻痹众人,汪伦每隔几个月就到外地住一段时间,表示自己长期不在中山时,不过出门走趟亲戚,并非逃港。
  偷渡最关键的步骤是游泳,万一体力不支,还得靠救生设备。汪伦拿充气枕头备用,有人用球胆、自行车内胎,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位被抓的偷渡者,身上带着十几只避孕套,想吹大了浮身用。他死不承认这是救生工具,气得警察说:“人还没到香港就想嫖妓啊!”
  出发
  1969年7月7日,一大早,汪伦对母亲说了一句:“妈,万一出什么事,就当少生了一个”,就再没回头看母亲一眼,他怕两人都受不了。这是汪伦与母亲的永诀。
  晚上8点,汪伦和送行的超雄抱着大南瓜和冲头菜,站在村边的公路上。逢人便说捎点菜,搭个过路车回县城去。等到天黑人稀,他俩一下子跳进荷塘里爬进对岸的黄麻地。不知道一夜之间爬过几座山,终于又登上边防哨前附近那座烟墩山。
  第二天,吃完一块变味的面坨坨,挂着一身被荆棘划成碎条的带血衫衬,蜷在山洞里睡了一觉。最终让汪伦清醒过来的,是两道交叉射来、亮如白昼的探照灯光。9点了。伏在地上的汪伦在心里读秒,他算了一下大约二十多秒灯光会扫一圈,还有十来秒的时间,自己处在黑暗中。他就趁着这十几秒的黑暗,连滚带爬地扑向海边。等到灯光再度扫来,就趴在地上等待。如此反复多次,海浪拍打堤岸的响声越来越清晰。
  登陆
  尽管下海前早就算好了退潮的日子,但是潮把自己往哪里带,汪伦根本感觉不出来。探照灯的光仍然有节奏地扫过。浪头把人抛起扔下,这是在泳池和河里练习时不曾碰到过的挑战。他摸出波浪的规律,随势而动,这位当年的学习“毛著”的积极分子心里默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海上大约游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已看清澳门东望洋灯塔,澳门发电厂的灯光也能看到了,还能听到发电设备的轰鸣声。再游一阵,“半岛石油”几个大字清晰可辨,连岸上洗麻将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后来,汪伦才知道,自己是所有他认识的偷渡者中用时间最短的一个,因为计算潮水的时间准确无误。
  澳门到了。撕开被海浪打破的四层塑料袋,汪伦拿出第五层里面的干衣服,换上,像个正常人一样出现在澳门街头,三轮车把他带到三姨家。
  逃港
  汪伦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开始到处写信联系香港亲友。就在此时,他接到早已在香港安家的前同事许老师的回信,愿意帮他出钱偷渡香港。汪伦的永久居留证办下来后,中山县开始风传他逃港的消息,说他在香港以写“反共文章”为生,写了本《一个女人的遭遇》纪念他的母亲,现已被香港左派击毙在繁华的弥顿道上,身上还有三个枪眼。
  他的母亲因知情不报被判了三年徒刑,临终前对汪伦的女友千叮万嘱,千万替她隐瞒病危消息,以免汪伦回家自投罗网。
  1976年,他通过移民申请去往美国。又是一番白手起家,曾任旧金山66号电视台主播、电视广告策划人的汪伦已经退休,开始书写大洪流下作为个人的逃港者,所经历的命运转折。
  梁上梁下皆君子
  文人与盗贼,本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至少一个在梁上,一个在梁下。然而,当二者相遇时,总是不免擦出一些出乎意料的火花。
  北齐有位西门公子,临到要离家回乡过年时,在家里留下一篇《梁下君子致梁上君子书》。他深深体会到“诸君久居梁上,自是辛劳”,而且“非士之所为也,必为天下人所鄙”,就略备了薄酒羊肉,诚邀诸君下梁分享。“梁上梁下皆君子,干戈即解,岂不快哉?”文人风流,在此展露无遗。
  李涉是中唐时期的太学博士,诗词卓尔不群,当时名满天下。长庆二年春天,他到江西九江看望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却途遇盗贼。贼首大喝:“你姓甚名谁?”李涉答道:“李博士也。”贼首说:“若是李博士,不用剽夺!久闻你的诗名,愿题一篇就足矣。”李涉立即写下了“春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的诗句。最后“世上如今半是君”意味深长地讽刺了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盗贼们得诗如获至宝,并盛宴款待、美酒馈赠,送李涉启程上路。
  到了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从私塾授完课回到家徒四壁的家中,饥肠辘辘,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他捧起手中的一瓯粥,看这粥清如西湖水,不禁叹气,呼出的气将米粥吹得上下翻腾。秀才悲从中来,顺口吟道:“数粒清米粥一瓯,愁风吹起浪悠悠。”可是吟到此,忽然短路。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续上两句:“分明一派西湖景,只等渔翁一放钩。”秀才仿佛茅塞顿开:“好句!好句!”想不到,痴书生竞遇见了个雅盗贼。
  不知为何,潜入文人家的盗贼不免总得跟着风雅一番,才能达到目的。
  曾国藩回忆他小时候曾遭遇过这样一件尴尬事。一晚,夜深人静之时,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朗读许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此时,家中屋檐下的一个小偷,只盼着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喝:“这种水平读什么书?”只见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目瞪口呆的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如曾公子这番,梁下的君子有一天也会被梁上“君子”调侃一番,实在有辱斯文。不过有时想想,那孔乙己不也是从梁下爬到梁上的会写四种“茴”的文人吗?

标签:侄孙 偷渡 汪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