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岗位职责 > 正文

守望先锋怎么下载_守望生命 自救教育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四川大地震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深思,尤其是对生命的思考。在灾难发生后,温总理曾多次对正在抢救受害者的工作人员说 “只要有一线的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这句深情而鼓舞人心的话时常在我们脑海中回荡,无不引起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教育的反思。其实,我国遭受到的灾难已不是第一次了,回顾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南方的水灾,虽然他们都不及四川大地震遭受的损失大,但是以后的几代人都具备了安全自救的常识和能力吗?也许四川大地震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根据国家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品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人类有意识的进行自我保护不是天生的,孩子的“自救意识”应该来自于社会实践、来自于成人的正确引导和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会具备这种能力。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儿童意外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强大的羽翼下,自救教育的实践只是“星星之火”,远远达不到其在理论上的热闹程度。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反思教育中最薄弱的一课―自救教育。
  
  一、自救教育的内涵
  
  自救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通常认为,最早的“生命教育”概念是1974年由澳大利亚的Rev.TedNoffs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且许多青少年死于吸毒这一问题而提出。“‘生命教育.一词在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可以有多层次、多纬度的阐释,如此遂造成生命教育内涵的各具特色。“就广义的生命教育内涵而言,国外有关安全教育、宗教教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诸多范畴都与生命教育水乳交融,甚至被生命教育概念纳入囊中。”
  自救教育是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两者最终都是关注人的生活和生命。本文是基于学校教育的角度思考学校的自救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学校自救教育的内容包括树立自救观念,形成自救意识,掌握自救知识,锻炼自救能力,培养自救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 自救教育的特点
  
  (一)全面性
  自救教育全面性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一方面,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性质不同,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水灾、雪灾、台风、飓风等,人为灾害包括火灾、外出迷失方向、歹徒行凶等。而往往当谈到自救教育时,人们更多的是想到关于地震、水灾、火灾的自救教育,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不同的灾害,自救教育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另一方面,自救教育的内容不能仅囿于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性质、自救的基本常识、自救能力的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得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勇敢、机智、冷静、顽强等意志品质能决定人的命运。在四川大地震中,一些受害者正是凭借着顽强、乐观、冷静,被废墟掩埋几天后,生命之光没有熄灭,这不是奇迹,是生命意志力。
  (二)多元化
  一方面,学校内部通过把自救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自救教育方法、途径的多元化。因为学校是自救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重大的责任,学生在学校能系统地学习自救的常识和技能,能确保自救教育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学校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使自救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校要争取社会各界对自救教育关注与支持,要善于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强化学校教育效果。自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可扩展到课外、校外如社区、军队等。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掌握自救的常识和技能,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地方性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很大,相应地,自然灾害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容易发生海啸、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北方地区容易发生雪灾、沙尘暴等。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地方的气候、地理、人们的生活需要等情况来开发和设置自救教育的地方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一规定赋予学校、教师、学生更多的权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地方课程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更关注地方, 更注重当下,更凸显生活意义,它倡导把学生的视野从静态的书本场景引向鲜活的生活场景,使课程更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体现生活,因而更像一种“生活化”的课程,更富有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由此可见,自救教育的目的与地方课程的价值不谋而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和设置自救教育的地方课程时,要凸显它的选择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我国自救教育的地方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可以参照日本的成功经验。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地震之后,日本的自救教育,即防灾避难教育的课程开发与管理非常的完善。防灾避难教育是日本中小学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中小学的必修课。每个年级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我们通过日本神奈川县小学防灾避难教育的例子,了解日本中小学防灾避难教育的状况。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地震学习馆、开展防灾避难模拟训练等。可见,只有根据本地灾害发生的状况及学生生活环境来开发和设置自救教育的课程,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四)生活化
  人是生活中的人,人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切脱离了生活的内容与形式都必将扭曲人的世界。自救教育是一种传授生存本领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自救教育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因此,自救教育必须生活化,自救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必须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会自救,体验自救,增强自救意识,掌握自救的本领。
  
  三、 自救教育的途径
  
  (一)学校是自救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要开设和完善安全自救教育的相关课程,自救教育的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是介绍各种灾难的性质、发生的原因、危害的程度、自救的常识和技巧、心理素质等等。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参观、模拟演习、报告会等,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可以贯穿于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如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学习灾难的性质、发生的原因、危害的程度、自救的常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可以将自救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体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自救的知识技能的吸引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 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为中小学生自救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开辟了一条可行的渠道;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灾区遗址、参加模拟演习听报告会或学生现身说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自救的常识与技能,分享成功的经验。
  (二)社区是学校自救教育的后方阵地。
  自救教育仅仅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很薄弱的,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学校与社区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社会学的互动理论的视角上进行分析。一方面,要使社区,包括成员、机构、组织理解、支持和帮助学校,以便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支持社区、面向社区,向社区开放、服务社区,形成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双方建立良好关系,把学校带向生活,把生活引入学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育学生和社区居民。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在内容上主要是资源和服务的相互提供及利用,在形式上是双向的参与。从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学校向社区延伸,社区以学校作为平台。
  因此,学校必须发挥社区的功能,确保自救教育有效地开展,实现自救教育的目的。社区的功能包括(1)服务功能 指社区配合和支持学校自救教育,为学校的自救教育提供场所、筹集经费。(2)教育功能 指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自救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确立社区自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并综合开发和联合社区内各种力量进行立体化、综合化的自救教育。(3)宣传功能 是指利用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如黑板报、报纸、网络、广播等)与学校交流信息、动态、经验,宣传和强化自救教育。
  (三)军队是自救教育的模拟战场。
  军队是自救教育的模拟战场,即把自救教育融入军训中,以军训为契机,充分利用军训期间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因势利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自救教育,既丰富了军训的内容又拓展了自救教育的形式、途径。依托军训开展自救教育,具有社会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建立学校自救教育的长效机制。
  1.学生通过自救教育具备安全第一、远离伤害的安全意识;沉着、冷静、机智的心理素养;科学避险自救的基本技能;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珍爱生命、永不言弃的执著精神。这些品格和气质与军训中所倡导的观念和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2.军队的官兵是抗灾抢险的主力军,他们把亲身的经历和受害者成功的自救经验传授给孩子,使自救教育更加有趣、生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3.军训期间严格的纪律约束,良好的作风,激昂奋进的氛围,在军训团的统一指挥下,可以统一调度,统一安排自救教育的时间、内容,使模拟演习得以实现。
  关注生命,从上级到下级,从思想到行动,从学校到家庭重视自救教育,那么,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的时机和素材。

标签:自救 守望 生命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