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岗位职责 > 正文

[浅析推进乡村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 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乡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乡村社会的主体是农民,当代农民既有祖先遗留下来的小农思想,同时也有着新时期的特色。因此,根据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探析适合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路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乡村社会;农民;小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使之容易被民众理解接受,并能在广泛范围内应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深化,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行动指南。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如何在乡村社会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尚未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体制的薄弱必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大众化产生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首先,城乡发展不协调,弱化了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其次,新时期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受到冲击。最后,农村教育水平不高,为农民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来难度。农村教育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与城市有相当大差距,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同时在农村存在封建迷信思想,科学文化素质有限的农民难免沉迷其中,这对推进乡村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要推进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须要依靠多种手段和方式。
  一、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农民。
  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中国人的价值观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尤其在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也长期占据农民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位置。
  那么,如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乡村社会普及开来?其关键就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置换历史遗留的小农思想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不难看出,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马克思主义。
  因此,要推进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农民,客服落后的小农观念。近些年,我党一直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经济指数的上扬,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党中央为此提出一系列相关战略思想,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政策的支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乡村社会扎根,也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对推进当代中国乡村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密切关注乡村社会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有关哲学、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理论,我们很难在乡村社会中宣传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所侧重,要将那些与乡村社会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进行推介。因此,弄清楚什么才是当代中国农民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将农民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物质需求的满足,我们还要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帮助农民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权益,使农民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力量,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感,从而不断推进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 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中的一部分,它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马克思主义要在乡村实现大众化,就必须要与乡村文化接轨,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这样才更容易被农民朋友接受。如果我们的工作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意义。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曾说:“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乡村社会同样也面临着旧习俗的流失和新文化的进驻。要实现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在关键时刻给予农民指导,引领农民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如果疏忽对待,就会危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就难以实现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鉴于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乡村风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传播形式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三下乡”的平台,将反映主旋律的文化作品送到田间地头,书籍、文艺演出和影视剧作品等,都可以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载体,这样既容易被农民理解和接受, 也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
  另外,我们要着重关注“新农民”的思想阵地,“新农民”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农民,他们年轻有活力,思想开放,有创新精神。现阶段,这些刚过而立之年的“新农民”们已经成了乡村社会的生力军,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我们可以采取更加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比如利用互联网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运用这种新颖的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乡村青年中的影响力,这对推进乡村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作用。
  四、 积极开展榜样教育
  实现乡村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我国乡村有着大量的农村党员,他们是乡村社会中的佼佼者,文化水平较高,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关键是他们在村民中拥有较高威望,他们的言行对农民有着很大的榜样作用。因此,让这些“乡村榜样”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再假他们之手传达给农民,这对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对政策的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我们国家又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活动,众多的大学生被选派到农村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拥有专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是农民朋友信服的榜样。通过大学生聪明才智,不仅有利于推进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同样也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农村基层党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民的思想引路人,要想实现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针对这些榜样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这些榜样中间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然后,借由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全体农民学习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觉的行动纲领,实现在乡村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注解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841

标签:大众化 浅析 马克思主义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