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岗位职责 > 正文

【浅论杜诗不受当代人追捧的原因】杜诗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杜甫是古代诗坛上的一位巨人,影响深远是无须言说的,但读杜甫诗歌却没有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流行、一种趋势。本文试从当代文化特点及杜诗的特点和思想内容来分析探讨。   关键词:杜甫;当代文化;杜诗特点;思想内容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杜甫则是站在这峰顶上的一位巨人。一直到现代,仍有人在称许他,像鲁迅曾有言:“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同样是新文学家的闻一多,他写的《唐诗杂论》有篇题为《杜甫》,用诗人的语言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如今虽没有人愿意去践踏这位诗圣,但精熟杜诗的人已是凤毛麟角。而且在一些调查中,我们更是发现:当下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读杜甫的诗。真是出乎人意料,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诗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诗中所反映的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在千年之后的现在依然存在。
  笔者认为,这应该从当代文化的特点和杜甫诗歌的特点及杜甫的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而论,才能对此有较全面的认识。下面试从这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
  杜甫的诗歌是反映唐代由盛到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它是反映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面镜子。他的诗歌深刻的表现了他终生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正如《新唐书.杜甫论赞》所言:“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衰,世号诗史”。
  他以深刻的同情写民生疾苦,达到前人与当代未有的深广度,笔下出现了老农、士兵、老妇、新嫁娘、贫苦寡妇、落魄文人、画家等一系列下层人民形象,大胆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感情、愿望。如《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可见,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他还始终直面现实,敢于对各种祸国殃民者痛加诛伐,讽喻时事,真实再现了权贵、军阀之专横与民众之苦难,如《兵车行》、《丽人行》、《岁晏行》。还秉承了太史公以来的史家精神,肩负起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自觉地用笔记录那个时代。总之,由于杜甫长期身居下层,与百姓接触广,又常年飘泊不定,亲历了祖国各地的许多地方,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情况,饱尝了丧乱之苦,因此能在诗中形象全面地反映出了八世纪中叶半个世纪的唐代历史。
  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主旋律,他以一颗敏锐善良的心爱着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正义感的诗人如何忧国忧民。而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里,更多的是喜欢一些轻松愉快的、朗朗上口的诗,而杜甫诗中那份悲怆感让人感到窒息,因而现在的人都不太喜欢杜杜甫的诗,因为无法承受那份沉重。而在这浮华的社会里,又有几人能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杜甫的趁着和无奈。杜甫的生活阅历,我们现在又有几人有过呢?那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其中的辛酸有又有几人识得?杜甫却能穷而不失尊严,在琐细的生活中体味乐趣,这在当下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切都表明虽然杜诗中有些东西是与我们这时代相契合的,但大部分是我们所无法体会的。
  此外,在我们的思维意识里,诗应该短小精悍,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记忆,但杜甫的诗作大部分是巨幅篇制,而且不易理解,不像李白的诗歌,所以对于这样的诗,我们往往会望而却步。
   二
  杜甫始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报国之心不改,不沉沦,不消极。他在乎的不是名声,而是老百姓的疾苦。可是,只要他的名气大一些,就会有人识得这匹良驹,他的抱负便可施展,即使再退一步说,他也不至于过着“无漏偏逢连夜雨”的悲苦生活,也不至于死得如此凄惨,饥寒交迫,伴随他一生。可是他所思所想得却是天下深处水深火热的人民,而不是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胸襟和情怀呀!
  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广博的胸襟,他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博爱,与劳动人民紧密相连的亲切,使得天下不再是帝王家,而是普通老百姓的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再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其中存在大大的诟病大大的弊端。现代人只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学生为了升学,职员为了升职,都在忙忙碌碌,而忘记自己肩上本应承担的责任。做任何事之前永远最先想到的是自己,在与他人的沟通时,会流于表面,看似有效率,实际无深度,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关心和信任。像对犀利哥的跟风潮,不是对弱者的同情,不是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人道关怀,而更多的是一种追求刺激,希望搅乱生活的心态。
  反观,杜甫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对人民的苦难,也有深刻的感受:“靡靡?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希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一千二百年以前,一个曾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人民的态度竟能如此平等,这是要何等的胸襟呀!诗人在多年饥寒交迫生活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一想到人民的痛苦,诗人便忘却了自己,甚至不昔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解救天下苍生。他一生也抱着爱国的热诚,“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诗人对祖国是何等的热爱;“独使至尊社稷,诸君如何答升平”,诗人对祖国前途是何等地忧虑;“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蝥贼”,这是诗人为力挽国运,拯救人民而开出的药方;“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厚望,也是诗人的一片爱国至诚。
  生活在千年前的杜甫都能有胸怀天下的壮志,而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却一心埋身于功名利禄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当下大多数人都是在为自己的名利整天四处奔走,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追求,而忽视甚至是抛弃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这种人生追求是与当下社会发展不相适宜的,现在的人都比较现实、功利,而且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了,现在的人为了不让社会所淘汰,什么都要求便捷、简单,但要读懂杜甫的诗需要停下脚步来慢慢品评其中的内涵,这与当下急功近利的情形显得格格不入。
  总而言之,杜甫之诗,虽然影响深远,但是形式和特点都不符合当下人的口味,因而没有受到大众吹捧。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游国恩,王起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闻一多.唐诗杂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刘大杰《鲁迅谈杜甫、李白、陶潜等》,《人物》1988年第2期
  [5]朱润东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l993.

标签:当代人 不受 追捧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