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二周记 > 正文

从语言的特征看诵读的有效性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八上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阅读是一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能是一种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所以说,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现主体,着眼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阅读的愉悦。
  诵读,概指朗读(朗朗出声而读)和背诵(掩卷而诵)。诵读法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综观诸多论述,人们都认识到诵读法是语言学习的富有成效的方法,却很少有论者分析其有效性的根源与依据。诵读是学习主体通过反复吟诵而熟练地把握语言的过程。一般而言,语言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性:约定性,情境性,丰富性;此外,汉语还具有“非形态性”。本文试从这些特征出发进行分析,以探讨诵读法有效性的根源和依据所在。
  一、从语言的约定性看诵读法的有效性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语言的指称功能、使用习惯(如固定搭配),往往是使用该语言的个体彼此之间的一种约定。因而语言有着很多的规则,却同时又存在太多的例外。如:按常规应是“太阳晒人”,而习惯上我们总是说“晒太阳”;明明是“大夫看病人”,往往又说成“病人看大夫”;我们把很浅的红色说成“粉红”,而很浅的绿色却不能说成“粉绿”。
  与数理科目的学习相比,语言的学习不是套用人为提炼的“规则”去进行分析,因为这种规则本身是不周延的,它存在太多的例外。语言的学习更多是去体会、接受约定的语言材料,而这正是诵读法的基本特征。学习主体可以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语言的习惯用法,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达到熟练化程度。
  二、从语言的情境性看诵读法的有效性
  语言是在使用过程中以其整体来表达意义的,离开一定的语境则无从谈论语言的意义。
  垂柳的新枝在春风中摇曳。
  女人一沾上酒,就容光焕发,真情摇曳。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摇曳”一词,它们因其语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也因其不同的语境而有其独特的含义。
  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语言教学的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对于这样的文句,如果采用分析式教法,则可作如下讲解:
  运用了通感:用听觉喻指嗅觉;
  “渺茫的歌声”之所以能喻指“缕缕清香”是因为:(1)两者都微弱,(2)两者都美妙。
  这样的理性分析不能说完全没有收效,只是收效甚微;而且,如果仅仅只作这种分析,则很难体会文章的韵味。诵读法则是将整个语境作为一个整体,在反复吟诵中,随着对具体材料的熟练把握而体会到文句的韵味。诵读是整体地(非支离破碎地)、直接地(非转弯抹角地)把握语言材料。
  三、从语言的丰富性看诵读法的有效性
  语言以其丰富的词汇来达到准确表意的效果。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近义词以供选择。如同样是表示喜悦的心情,就有:高兴、愉快、快乐、狂喜、乐不可支、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等词语可供选择。它们之间既有程度的差别,也有“色彩”的差别;弄清究竟在什么场合(语境)用什么词语,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以直接占有词语为目的过程,而诵读法则是具体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方法。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说准确表意,只是“准确”而已;它不同于数理学科的“精确”。“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可“微风”有几级?“清香”是怎样的浓度?――这对于语言现象而言,只能算是假问题。语言是以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来保证其准确性,分析的方法往往难以奏效,甚至是背道而驰。只有在反复吟诵中掌握丰富的词汇,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四、从汉语的非形态性看诵读法的有效性
  所有的语种,都可以按照是否有词形变化而分为形态语言和非形态语言。在形态语言(如英语)中,词形因时态、人称、数、性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在句法结构方面,主句、从句相套而成整体。词形变化和语法结构在表情达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种语言的学习,适当的分析是必要的。而汉语却不是这样,它既没有词形变化,也没有繁复的语法结构。汉语更多的是寓繁于简,以“形散”的、各自独立的句子,表达相互关联的、完整的意思。汉语的词法与句法在熟读过程中即可领悟,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这是汉语的独特性所在,也是千百年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根源所在。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

标签:诵读 有效性 特征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