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文化旅游发展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目前文化旅游的情况,研究了国内文化旅游的各种开发模式和特点,以期为今后我国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78-0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时代相传的民族文化,这些资源既是我国旅游资源的精华,也是打造国际旅游市场品牌的基础,更是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所在。据有关调查,来华游客中26%是为了游览中国的风景名胜,57%的游客是想来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及生活方式。[1]
  2010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文化与旅游的十大合作重点: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引导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鼓励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设立连锁网吧、游戏游艺场所,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合作,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等。随后又推出了以“文化旅游、和谐共赢”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系列活动,并且从2010年开始,每四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这些举措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以及推动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文化旅游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以文物、史迹、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二是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三是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四是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已从自然景观的原始展现向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转变,各种资源的深层开发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需求则为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国文化旅游以其知识密集、形式多样、启迪创新等特点而不断发展,主要有以下四类开发模式:
  一、民族村寨旅游
  民族村寨旅游是以民族村寨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吸引物,以体验民族文化、享受田园风光为动机,融观光、体验、娱乐、考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实质上是借助民族村寨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并以此促进民族社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意义。首先,旅游开发可改善村寨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其次,旅游业极强的经济拉动功能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多样化发展;第三,发展旅游能增强村民文化自豪感,促进村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四,民族村寨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促进异文化的交流。[3]
  (一)异地模拟型民族文化村
  模拟型民族文化村通过浓缩、模仿、移植等方式,为旅游者集中展示各地民族文化。此旅游开发模式以民族文化为主题,根据民族文化的特色,移植并利用民族文化营造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民俗氛围,通过村寨环境、民居建筑、民间艺术、民间活动等多角度,反映各民族的生产与生活文化。该模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有所取舍”,是一个充满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的民族文化大观园,。由于是异地模拟,属于人工再造,所以很难避免虚拟化和商品化。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异地模拟型民族文化村的典型代表,其占地2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荟萃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内含22个民族的25个村寨,村寨建筑均按1:1的比例建成。该民俗文化村通过民族风情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定期举办大型民间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出我国少数民族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让游客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灵魂和魅力。中国民俗文化村以“二十五个村寨,五十六族风情”的丰厚意蕴,赢得了“中国民俗博物馆”的美誉。
  (二)实地典型民族文化村
  实地典型民族文化村,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村寨加以保护,展现其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民族文化村寨,如西双版纳傣族园,它是以曼春满等5个傣族自然村寨为主体的4A级旅游区,它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集中展示傣族宗教、建筑、服饰、饮食及生产生活习俗,遇上傣族的节日,游客还可以亲自体验傣族的传统节庆文化。
  傣族园的开发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投入资金,负责总体经营及管理,公司租用纳入开发规划的各村寨和村民的土地,建成景区大门、民族歌舞剧场以各项基础设施;对村民进行旅游接待培训,并进行策划宣传,提高傣族园的知名度以招徕更多的游客。同时,村民提供自己在长期生活中的傣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在园内担任导游、保安、演员、园艺工等;村民还可以自己经营商品摊。
  (三)民族生态文化博物馆
  民族生态博物馆就是把某一民族的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4]生态博物馆将整个社区作为博物馆空间,以期对社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以各种方式记载和保护社区的文化精华并推动社区向前发展。1995年,中国和挪威在贵州梭嘎联合创建了亚洲第一座民族生态博物馆,开创了我国运用生态博物馆形式保护民族文化的先河,也开辟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新途径。之后,贵州陆续建起堂安侗族、镇山布依族、隆里汉族等民族生态博物馆,形成了民族生态博物馆群,成为贵州旅游的新特色。目前,我国已有十多个民族生态博物馆,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和内蒙古等地区。
  民族生态博物馆具有原生态性、民众性、尊重性、原地保护、整体保护、动态发展的特点。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是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者不仅可以参观按照原状保存和保护的文化遗产,而且还可以切身实地体验其内涵,感受当活态文化的魅力。利用民族生态博物馆开展文化旅游的最大优势就是让旅游者能够亲身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并参与到当地居民的社区活动,从而深刻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旅游演艺
  旅游演艺是艺术表演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所衍生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点)上演的旅游文化演出已达200台以上,这些制作精美的演出,已经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云南映象》、《禅宗少林》、《宋城千古情》等,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播等方面,效果显著。
  旅游演艺产品是在不同类型的时空场合,以表现地方文化精华为主要内容,以吸引游客旅游消费为目的的旅游产品类型。其中,一些成功的旅游演艺产品,如《印象?刘三姐》,已经形成了“票房销售――带动旅游――拉动就业――居民增收――品牌效应――吸引投资――股份升值”的产业链条,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主题公园
  (一)综合性主题公园
  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是我国主题公园建设的典型代表。自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欢乐谷等主题公园相继建成后,华侨城通过“景点+艺术表演+游乐体验”的模式,发展成为我国国内最完整的主题公园。
  宋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商品化,用产业化的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坚持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为旅游开发项目的宗旨,实施“精品化”战略,既强调文化产品的物化形态,更重视产品的内在价值。在体现方式上,通过精心安排的各种表演和游艺项目,突出体验和互动的创意经济特点,让悠久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军事文化、作坊文化、市井文化、服饰文化等变得时尚而鲜活[7],给游客以“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消费体验。
  (二)影视城(基地)
  自1987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建设无锡影视基地后,国内掀起了投资建设影视城的热潮,大大小小的影视城在全国迅速成遍地开花之势。目前,我国大型影视节目拍摄基地和主题公园往往是一体的,既提供影视剧拍摄服务,又经营特色旅游项目。
  在我国众多的影视城中,江苏无锡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无疑是其中发展态势最好的。无锡影视基地是我国最早规划建设的影视拍摄基地,20多年来,已有250多部影视剧在该基地拍摄,2007年又荣获国家首批5A级景区称号,标志着我国首个5A级影视主题公园的诞生。横店影视城则是我国影视城中的后起之秀,从1996年开始,累计投资30亿元人民币,建有13个影视拍摄基地和2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1999年被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200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中国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基地。
  目前,我国的影视城不是数量和规模不够,而是精品太少,影视旅游产品及附带产品形式单一。影视城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大部都局限在供影视剧拍摄,可供游客参与的项目和活动比较有限。影视城如果单纯依靠拍摄影视剧不可能带动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而缺乏文化内涵的影视基地,也不可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旅游影视城的文化内涵,丰富参与活动,是实现影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节庆旅游
  节庆旅游强调系统的策划和整合包装,形成具有独特形象和吸引力的节庆旅游产品,根据地方的资源特色和其表现的主题不同,我国的节庆旅游主要可分为八个类型:①地域文化型,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载体而举办的节庆旅游活动,如平遥古城文化节等;②历史人物型,为了纪念某位或某些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而兴起的节庆旅游活动,如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端午节;③民俗文化型,依托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而举办的节庆旅游活动,主要是向游客展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④餐饮文化型,依托地方特色饮食而发展起来的节庆旅游活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⑤自然资源型,即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而举办的节庆旅游活动,如哈尔滨冰雪节;⑥工艺品文化型,依托特色手工艺品等兴起的节庆旅游活动,举办此类节庆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打开手工艺品的市场,扩大其知名度,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如潍坊国际风筝节;⑦运动休闲型,以各类体育赛事、竞技活动为依托,辅以其相关的参观表演的节事旅游活动,如奥运会、世界杯等;⑧特殊事件型,依托各类特殊事件、重大庆典活动以及各种会展活动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如世博会、旅交会等。[5]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在旅游资源在经历了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的个性化旅游理念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要结合区域特色和旅游者消费趋势,开发成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开始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因此,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努力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和无序竞争。
  我国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我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桑彬彬(1982-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参考文献:
  [1]颜清平.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灵魂[J].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6).
  [2]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3]罗永常.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J].思想战线,2006,(4).
  [4]苏东海.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5,(2).
  [5]刘成伟.旅游节庆的品牌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2008
  [6]张勇.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
  [7]唐勇等.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J],企业经,2006,(11).

标签:旅游开发 模式 我国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