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理综 > 正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解_生命和谐――教育的首要原则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十七大”报告34次出现“和谐”,我们党殷切希望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课堂等等,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真正教育的追求,更是生命成长的本质。只有人的生命和谐了,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一、 生命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是和谐的过程
  
  生命呱呱坠地之时起,身与心(即智能)应该在成长中和谐,尤其是智能的发展。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至少具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潜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用脑程度与方式的不同,一旦消除了这种差别,两者之间的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人与人之间并无智能多少的差别,只有同一类型智能的强弱差别;先天的智能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在各项智能上达到很高的标准。因此,没有真正的“弱智”,只是我们评价时只关注了七项智能的某些方面而非全部。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提出每一生命(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生命(学生)充分展示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使生命在成长中和谐。
  古今中外集大成者在诸多领域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如孔子、亚里斯多得、王安石、马克思、鲁迅、毛泽东,他们个个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的人,其语言智能的发展也非常出众。相反,也有一些人造的“神童”,数年之后,“泯然众人矣”并不“神”了,甚至其生活质量比不上一个正常人,大概是在青少年时智能被塑造成畸形而未能“和谐”发展吧。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魏永康,19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教育专家说,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与社会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自己在生活当中慢慢去经历和体会。要避免他们的悲剧,就必须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必须从身体成长、心理健康、人格形成、智力发展、潜能的发挥等各个方面全面加以培养,使他们生活经历更加丰富,观察思考更加主动,更加全面,不仅关心自己(或某个方面),而且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环境,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人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个五一节有失误,都会给人才造成损失。
  
  二、 教育要与生命追求的和谐
  
  生命的追求过程中,身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心”即智能的发展却千差万别,致使生命异彩纷呈,或大红大紫,或灰色苍白。谁挥动这如椽之彩笔?教育。
  我们目前的教育,国家要求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省市各级各类学校师资与设备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到大学就接受一种淘汰式的教育,一种“优胜劣汰”的教育,一种残酷的教育。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分数。分数是一个学生生命的琴弦,分数是一个家庭喜怒哀乐的晴雨表,分数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分数是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的“GDP”。
  当分数影响和主宰着一个民族各类人员思想和命运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反思,难道我们的生命真的这么需要它吗?它是我们生命的第一需要吗?我们生命需要到底是什么呢?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成功的教育与生命需要有何关系?
  我们认为,教育应当建筑在对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上,进而借助人的生命潜力,借助教育的原动力,使之变得更加省力高效、精彩纷呈。成功的教育是对教育对象依靠更大的教育,只有教育对象自己的主动活动才能使教育达到深层,进入生命需要,从而激发生命的潜能。
  对学生施教,挖掘其潜能,就要了解、分析每一位学生拥有智力的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材施教”(孔子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这个“材”,不单是指各有特长的万千学生,也指施教的内容。如果施教内容的“材”未能科学的选择,那么在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也是在对学生“折磨”……因此,选择教育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生命”的“兴哀成败”。相反,如果教育教学内容与生命需要和谐一致,就能繁荣生命,昌盛人类,功在千秋。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一直受到各界的“口诛笔伐”,学生学习语文十几年,到工作时,有的竟然错字、病句连篇。个中原因,恐怕不仅是教学方法、内容和观念的问题,更是生命智能未能和谐发展。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学生生命的需求,了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奇,因势利导,使教育适合生命需求,更能激发生命的潜能。
  
  三、 教学内容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我们学校教育,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注意到方方面面,如观念、课程、管理、评价、小组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诸要素微观细节“和谐”……于是课堂教学往往追求教师教学技巧魅力的展示,追求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追求课堂结构环节、要素细节的完美性,追求学生成为“是与否”等浅层次思维的接受器而看不到其知识的生成过程、生命的跃动激发。前三者是“和谐”的,但是学生――课堂的真正主人的生命智能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无从谈起“和谐”了。在我们的观念中,始终认为教育就是教育者的事情,因此在以师为本的框架下去积极思考如何以生为本,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某市举行一次特级教师示范课,有英美教育专家和中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专家听课。老师语言精炼,教态从容,思路清晰,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书写工整。教师提问,学生踊跃回答,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整整45分钟,教师没有擦一下黑板,板书上没有多写一字,写上去的都是重点,都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无懈可击。下课了,教师露出了笑容,学生也为今天出色的配合而高兴,中方教育行政领导、专家脸上也挂满笑容。然而,外国教育专家听了之后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声说:“NO!NO!这是一堂最糟糕的课!只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这不是一堂真正意义的课,更像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教师表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样无需他们去努力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却是灾难。”(罗素语)如此的教学,学生的潜能何以能得到发挥!如此的教学,学生的创造能力何以得到培养!如此的教学,诺贝尔奖何时才能光临国门!美国的课堂好象中国的集市,“乱”只是整体表象,而本质则是对话双方发自内心地互不相让地争论,开发着智能,而且每一堂课争论内容不同,开发的智能也不同。长年累月,他们的智能就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何愁他们的生命不灿烂,国家不辉煌呢?
  
  四、 生命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和谐
  
  求知、乐学、参与、愉悦、生动、活泼,是现代青少年在生命追求过程中的共有的基本愿望与需求。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全面发展,重在“立人”。这两者高度一致。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理想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实现教育理想,必然要实施“融入自然、走进生活、回归生命”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增加情感交流,走进学生心灵。
  只要能够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办学,学生的心智就一定会被打开,而学生一旦在某方面开窍,就会有许多令成人难以预料的潜能和动力被激发出来,其生命就会得到充分的成长。他们在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相联系的活动中,接受生命的驱动、生命的浇灌,就会变得真正聪明。正如在人之初的童年,他们是有学习语言甚至是领悟文法的本能的,语文原则上不是靠别人的教而要依靠他们自己学。安排巨大的空间和大量的时间让他们阅读,这才能构建学生自身的秩序,而不至于强加给外界的秩序,以致与之碰撞而发生无穷无尽的混乱。让学生们自主地、热烈地学习,生命的规定性会推动、支持、保护他们,生命追求的学,比外界一点一滴的教,会做得更好。他们会感到教育是幸福、快乐和和谐的。让学生们依托天性,依托其学习语言的本能,去同载荷真善美的语言文字打交道,就足以使他们率情率性率真地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人之拥有语言能力在于自身,人成为“大手笔”是自身活动的结果,无非是多阅读,多思,多写。这是人们自己借助于学习语言的本能就可以做到的。让学生们自己阅读,即与作者们对话,以及让学生们讨论,即互相对话。其实语言学家既肯定人的语言本能的存在,又指出语言本能需借助于对话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语言能力。这样完全地利用了人的语言、思维的本能,即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语文教育就得到了最彻底的改革,同时也实施了素质教育。它是成功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是差异化教育而不是程式化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而不是面向部分人的教育,它是最大的公平教育。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生命的未来、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标签:首要 原则 和谐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