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理综 > 正文

专业技能有哪些 [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建设]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温州电力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变电运行工作的特点,积极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和培训系统平台,大力开展变电运行实践式培训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创建变电运行新培训模式。
  关键词:培训;创新;变电运行;探索;建设
  作者简介:黄逢朴(1975-),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变电工区,工程师;施正钗(1975-),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变电工区,高级工程师。(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8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市场渐趋全球化,凭借廉价的人力资源来获取利润的机会也将被人才的竞争所取代。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随着新设备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对企业职工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来适应新形势下电网快速发展需求,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因此,积极探索变电运行培训模式,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真正实现“我要安全、安全在我”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变电运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变电运行这一特殊工种的培训工作还受倒班工作方式的限制,目前的变电运行培训工作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工学矛盾突出
  温州电网近年来发展迅猛,变电站也是越来越多,而运行人员的数量并没有增多,给培训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一,运行人员空余时间有限,很难抽人进行脱产培训,安排困难。其二,目前电网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层出不穷,运行人员需及时更新知识,而时间有限,这就给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缺乏创新,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电网的迅猛发展,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的技术问答、集中授课培训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前培训形式不能适应电网企业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而职工的技术水平与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使得少数职工的素质低下将对团队工作质量有较大影响,“木桶效应”较为突出。
  3.技能培训效果不佳
  由于变电设备平时处于运行状态,无法进行实践培训,这对培训工作极为不利,对于各类演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而目前多数电力企业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仍然仅限于针对相关电力规程规范和电力知识技能的书面式培训。多年来的教条培训方式已变得苍白无力,而且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从而使得教育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分而置之相互割裂。职工对这样的教育培训感到枯燥、单调,反映麻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建设
  前几年,温州电力局利用新建变电站,大范围、大规模集中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发现对于提高职工技能的效果非常明显,极大地促进了职工在工作中的熟练程度。然而对于此类新建变电站,可用于培训的时间有限,通用性不强。因此,决定建设实训变电所,作为培训基地。另外,开发变电运行实践式教育培训系统,与实训变有机结合,搭建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以下简称“培训平台”),极好的满足要求。
  1.“培训平台”的构建
  (1)“培训平台”硬件系统的构建。硬件系统的构建应模拟生产、技术、管理,要能真正服务第一线,体现真实工作环境。实现学用一致、知行统一的教育培训改革方向。首先,利用某220kV变电所两条退役220kV线路,一次部分,仅拆除与运行设备相连的连接导线,场地相应的安全隔离,同时对二次侧做相应的隔离安全措施,充分利用了退役的220kV线路一次设备、二次设备、测控设备。其次,增加站控层的F-net Gateway转换器、前置机、一台工控机及一套微机五防系统。搭建一套独立仿真的实训变。
  (2)“培训平台”软件系统的构建。开发变电运行实践式教育培训系统,对各个变电所进行仿真模拟如图1,并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抽象,分离出倒闸操作、工作票许可终结、设备巡视、缺陷管理、反事故演习等模型。并进行整合,即可形成各变电所现场仿真模型。将变电站现场运行设备仿真模型设置在服务器内,利用局域网就能方便、快速、有效的对运行人员进行常用业务技能实践式培训。实践式教育培训系统是结合电力图形化辅助变位逻辑和电力安全生产规范而开发的一套适合变电人员参与培训考核、模拟演习的考核培训系统。整个系统架构图以管理平台和数据库服务器为中心体系,如图2所示。后台服务器用于实现变电运行仿真模型、考核类模型、管理模型,如图3所示。前台学员客户端直接安装在变电站的培训微机和各办公室办公微机上,通过登入服务器,便于运行人员学习、考核和系统管理人员的维护。
  2.“培训平台”的功能
  (1)可方便组织、管理日常培训活动。“培训平台”的网络化设计加上现代化办公网络的布置,使得日常的培训、考试均可通过网络化实现,培训考试活动的组织方便,管理便捷。“培训平台”中建设有变电运行专业考试系统,系统能智能组卷,自动阅卷,并可结合变电所图像监控系统进行远程监考,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可使现场培训规模化。由于变电所点多面广,相距较远,利用该平台网络化设计,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培训考试变得可能,同时能节省往返时间、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利用该平台中实训变的设备,可大规模集中变电运行人员进行带实际设备的培训考试,可使培训考试活动既生动详细又同时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3)可多次重复演练、提高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建成,首先可对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实践培训及考核。使其熟悉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网络结构和运行方式,掌握基本操作及运行规程,熟练使用实时监控系统及其相关软件。其次,可培训运行人员对各类设备异常、故障的处理能力,总结积累处理经验,增强他们事故处理的自信心。最后,通过设备监视和巡视的培训,使得受训人员感到富有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提高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对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帮助他们掌握职工技术技能水平,更好的为职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使其更适应现场工作,从而掌握相关规程和领会安全精神。
  三、取得的成果
  基于服务生产、学用一致、知行统一的教育培训方向,该局积极开发并应用变电运行实践式教育培训系统,构建变电运行实训变,建设“培训平台”,使得培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正是这一改变让该局一年来的变电运行教育培训工作多姿多彩。
  1.木桶效应大为改善,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团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强弱像“木桶效应”一样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在团队建设中,要发挥“高板”的优势,弥补“矮板”的劣势,把团队建设成为战斗力强的整体。而对新职工培训显然成为团队建设的“矮板”,于是通过该平台的培训,让他们了解电力系统知识,掌握工作中的各种流程以及相关技术、技能。让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规划职业生涯,发挥个人的才华,并加强交流沟通,从而使得这个团队整体的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
  2.使职工获得了更大的职业竞争力
  随着新技术的更新、组织的变革,要求职工不断学习,提高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称:“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经过该平台实训职工,往往对新知识结构及工作方法有了更多的掌握,工作技能也明显提高,而劳动熟练程度逐渐加强,直接促进了职工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增强了职工的合作意识、工作热情,对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有重新认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信任,帮助职工开发潜力和实现价值。职工通过接受培训,不仅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综合素质得以优化,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够极大的激发工作热情,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忠诚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企业的规章制度内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并创造了良好学习氛围和企业文化。
  3.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
  “培训平台”于2009年底搭建完成投入使用,截止2010年底,在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中共进行528人次培训考试,356人次现场实践培训考核活动。培训考试和反事故演习活动按节省办班费进行效益计算,按照每人一天进行测算,节省费用为528人×120元/人?天×1天=63360元,若该项培训采取外出送培方式,则将支付可观的培训费用外,还有未计算的间接工作耽搁费用。该局目前从事运行岗位的有近362人,若按人均70课时/年即10天/人计算,则每年可节省费用=362人×10天×120元/人?天=43.44万元。
  四、结束语
  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建设,不断创新变电运行模式这一课题,是对学用一致、知行统一的教育培训改革方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不仅具有极其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是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它巨大的使用价值。本课题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舒燕.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高电压技术,2005,(4).
  [2]李蔚清,吴慧中,林昌年.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虚拟环境的研究与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 2006,(S1).
  [3]关锋,王玮,吴振升.基于局域网的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气应用,2007, (3).
  (责任编辑:熊怡)

标签:技能培训 探索 运行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