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教育研究|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现在有两句话在教育界十分流行,一句是:“像专家那样去思考”,另一句是:“让研究成为常态”,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就是要成为专家型的校长或专家型的教师,这个目标听起来非常让人向往。但这两句话能在自己身上实现吗?现实中的自己距离这个目标有多远?忙碌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在不断思考着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前提,我们要知道专家是怎么学习、思考和工作的,我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教育专家从事的是教育研究,专家的教育研究会给我们带来四类知识。
   1.描述类知识。许多研究都涉及对形式、结构、活动、变化、以及现象之间关系的描述,研究人员通过描述性研究可以实现重大的科学发现。描述性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教育的知识。
   2.预测类知识。所谓预测是指依据在早先的X时间内所获取的信息,对某一现象将在Y时间内发生做出预测的能力,教育研究人员进行了为数众多的预测研究,可以依据因素预测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和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实绩。同时可以确认哪些学生可能会滞后于教育过程的进展,并改进这一预测及时采取措施。
   3.改进类知识。研究介入因素有效性的知识。可以确认哪些因素可以转化成介入因素,以便改进学生的学习。
   4.解释类知识。解释教育现象。这是四类知识中最重要的一类,解释类知识涵盖了以上三种知识,要解释一种教育现象,就意味着能描述它,能预测其结果,并懂得如何使用介入因素来改变结局。这种最重要的解释类知识就是大家所说的理论。
   形成理论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任务是形成概念,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入手,通过对本质属性的概括、抽象形成一类事物的认识就是概念。第二任务是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或者是其他关系等作出归纳。
   研究者首先对这些关系作出普遍的一般化的推断,然后再通过实验来加以证实,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的一般由两大步骤构成,第一步是形成某一理论;第二步是收集实验资料来检验该理论的正确与否。检验过程分三步走:(1)形成假设;(2)推演该假设所能导致的可以观察到的后果;(3)通过观察(即收集研究资料)来检验假设。收集到手的证据如果能够证明假设,那么假设就成为了规律、原则,一个理论就形成了。如果证据证明假设是不对的,可以形成新的假设,继续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教育专家进行的研究是有科学严密的方法体系的,是从现象出发,在描述现象的基础上,确定彼此影响的因素,提出假设(假设的关系),并推演结果,再去收集证据,最终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所谓理论实际上就是揭示两个或多个概念间的关系,关系是现象之间本质联系的反应,所以理论已经脱离了实践,反映了各种现象的普适特征。
   那么我们在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专家的专业研究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出发点不同,理论研究关注的是现象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实践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
   第二,途径不同,研究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形成假设),再从抽象到具体(验证假设),最终回到抽象(形成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是从具体到具体(中间有可能包含为分析问题寻求理论解释的环节,但主要是具体层面)。
   第三,归宿不同,研究得到的是抽象的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得到的是经验。
   那么理论和经验不是一回事吗?肯定不是一回事。理论是抽象的,是普适的,是对现象本质的认识,是可以传播和学习的。经验是具体的,是情景化的,不是普适的,只属于拥有它的个人或者学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理论可以借助不同的人去继承、丰富、提高。而经验拥有者一旦离开,别人无法继续应对他原来应对自如的具体工作。依据这样的观点,就可以解释一个现象,有一句话叫“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某位校长任职期间,学校工作轰轰烈烈,红红火火,校长一旦离开,学校的工作会日趋沉寂了。
   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者能够像专家那样思考吗?我觉得不难,关键是知道专家是怎样思考的,专家思考的方式就是研究的方式。我们不可能拥有专家那样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厚的学科素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拥有他们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工作中选择一个长期解决不好的问题,对它进行分析,提出假设,依据假设设计一个改进方案,去实施改进,然后收集证据来验证方案是否正确。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经常倡导但往往实施效果不佳的教科研工作。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根植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借鉴专家所擅长的研究方式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借助课题研究的思维训练和研究素养的培养,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把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就会在日常熟悉的工作领域逐渐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逐渐把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常态,渐至研究与工作整合为一。
  
  李春年校长推荐的8本书
  《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肖川 岳麓出版社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哲学入门》 傅佩荣 新星出版社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 新世界出版社
  《儿童发展》 美. 劳拉. E. 贝克 江苏教育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上、下)》 D.赫尔雷格尔 J.W.斯洛克姆
   R.W.伍德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教学》 崔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天津市滨海新区浙江路小学校长
  
  话语
  1.教育源于对生命的爱和敬重,教育者需要一种静听花开的心态。
  2.对校长而言,管理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3.对教材:理解的深度是教师的知识储备的反映;运用的好坏是教师教育技能的体现;方法的优拙是教师心智水平的体现。
  4.不要去做一个只在乎追逐终点的人,那样会忽略掉身边很多的风景。
  
   想要描绘崔慧梅校长,我的脑海中很自然会蹦出许多词语:平和、朴素、坚韧、睿智……但又觉得仅仅这些词语似乎难以概括她的全部,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不禁问自己。
   有人说她很“冷”,的确是,初见她的人感受到的是目光锐利、不苟言笑。但是我感受得更多的却是她的“热”: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每天伴着晨曦走进校园,沐着星光离开,周末、节假日,不论什么时候到校,总能看到她的身影,那份执着与忘我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周围人的“热”,你生病了,她会悄悄地把药放在你的手边;你家中有事,她嘘寒问暖,时时装在心间,那份关爱润泽着每一位教职员工。
   有人觉得她“低”,的确是,她对生活的需求极低,吃、穿、用、行都简单到了极致。但是我却处处感受到她的“高”:她对学校历史文脉的梳理与传承,对学校办学思想的凝炼与解读,都展现了她不同寻常的思想境界;“细节之处见精神”这是她对学校日常工作提出的要求,“高质量通过现代化达标”这是她对全体“浙小人”发出的倡议,高定位、高标准引领着“浙小”不断前行。
   有人认为她属于过去,的确是,本色自然的外表以及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在现在这个时代似乎很难找寻。但是我却觉得她的思想已走向了未来,她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谋划与畅想,对多校区管理新模式、教学质量评价新途径的不断探究……她已经越行越远。
   注视她蔚然的目光,感受一种教育情怀;同她并肩践行,如同牵着智慧的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就是她。与她同行,幸哉、快哉!
  (天津市滨海新区浙江路小学教学校长邵瑞娟 中学高级教师)

标签:我所 理解 研究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