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时间 > 正文

浅论大学文化执行“难”:汉字文化的魅力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加强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国内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却有很多误区,大学文化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大学文化建设的种种误区,力争在大学文化建设上有所创新。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执行难;误区;创新
  作者简介:梁儒谦(1971―),男,广西财经学院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品牌营销、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26-02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软实力,是一所大学的底蕴、内涵、魅力和精神支柱,决定一个大学的格局,生存和发展能力,被社会认可、崇拜和敬仰的程度。如何构建符合大学特色、富有时代潮流、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大学文化建设对任何一所高校而言,特别是新院校都是任重道远。
  一、准确把握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通俗讲大学文化分为4个层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决定了其他3种层次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大学的办学思想、育人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以及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氛围,也包括大学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地说,大学文化就是进入一所大学后看到的人、物、行为、制度和环境以及这些因素给人的一种整体感受,包括一个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行为表现、校园环境、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等。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也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追求真理、一种崇尚学术、严谨求是的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这种软实力比物质表现的硬实力更具有长久性、韧性和竞争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条件日趋优越,思想碰撞更加频繁,思想意识形态更加多元化,进一步建设、发展、弘扬大学文化,是实现大学根本任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凝聚人心、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需要。
  二、大学文化建设执行“难”分析
  在大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目标,贯彻执行大学文化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一主线不动摇,紧紧把握大学是追求科学、尊重真理、传播知识的殿堂这一本质,大学文化建设才能为广大师生所推崇和拥护,并积极参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短期的行为,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使大学文化听起来很美,但建设陷入了误区,执行起来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把学校领导文化等同于大学文化
  在大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个学校应该崇尚和发扬什么样的文化,要与这个学校的历史、办学经验、学科特色、资源优势以及本校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结合起来,并与时俱进,赋予时代元素,经过长时间多次提炼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实际上,不少高校推崇什么文化,往往是取决于领导个人的认识,特别是取决于强势领导的风格及偏好。甚至个别高校直接把个别领导的讲话、个人事迹直接提炼为大学文化。这往往导致大学文化内涵不够丰富,难以让全校师生认同,或不足以起到激励广大师生的作用。因此推广起来比较困难,甚至会因为领导的退岗、丑闻使本属于学校象征的文化受损。
  (二)大学文化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气息
  一个高校的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并为绝大部分师生认同、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壮大,在保持传统的文化基调基础上,要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历史内涵。新的内涵具有鲜活性,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从而更充实了大学文化。而一些大学文化形成于较早时期,文化的元素都取决于历史事物。在今天改革开放大潮下,社会空前繁荣,多种文化因素融合,旧的文化元素虽然还有积极意义,但缺乏时代特征,与当代青年学生及老师存在一定的隔阂,使大学文化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大学文化建设重形式、轻执行
  建设大学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弘扬传统、继承先进,达到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员工教书育人、勤奋好学的目的。在大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少高校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文化本身所应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指挥棒和激励功能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其原因是大学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执行的倾向,即只重视提炼精神、形成口号、印制成册、开会动员、修建载体等,工作停留在面上,没有落到“地”上。总而言之,就是文化建设的执行力不强。
  (四)大学文化华而不实,缺乏合适的载体
  不少新建的大学,由于历史短,沉淀少,能用作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缺乏。一些高校一方面把大学文化,特别是精神层面拨得过高,另一方面又难以找到承载这种精神的媒介,使大学文化内容空洞、与实际相差甚远。
  (五)大学文化类同多、特色少
  纵观我国高校,不少大学文化雷同现象普遍,特别是体现高校精神的宗旨、信念和校训更是近于千篇一律。大多是局限于“团结,求是,发展,改革,创新”等。清华大学凝聚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华中科技大学的“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东南大学的“止于至善”都体现了他们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评价,成为他们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和标志。只有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人、凝聚人心的作用。
  (六)大学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清华的老校长说;“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也”。许多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舍得花钱,搞建筑、买设备、修道路、建广场、栽花植树,对这些外在的、收效快的项目,普遍比较重视;但对隐性的、潜在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大学文化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注意日积月累的养成,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是不可能的。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几次活动、几场比赛就能解决问题的。有的高校把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同起来,以为这只是思想政治工作或者是学生工作部(处)人员的事,忽视了全体师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的高校把大学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大学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限制了大学文化作用的发挥。
  三、解决大学文化建设执行“难”的思路和途径
  要解决大学文化建设执行“难”,首先,要走出大学文化建设的误区,即要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要从内涵、特点、功能诸方面重新认识大学文化,才能开创大学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一)把大学文化建设上升为学校战略行为
  一些学校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甚至认为大学文化可以突击建设起来,特别是在面临评估等重要历史时刻,才想到要建设大学文化。事实上,大学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成效。高校应该将学校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设计近期、中期和长远规划,高度重视,分步实施,加强建设,使学校文化建设具有连续性。努力形成底蕴深厚、科学民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二)大学文化建设要杜绝功利主义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出现了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这对高校的冲击不容小视。此外,高科技和信息网络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将更加复杂和尖锐。大学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象牙塔”式的文化难成大学文化的主流。首先,在大学文化活动中,大学生愈来愈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希望在大学文化活动中能收获到看得见、用得上的成果,以利于毕业后派上用场。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一些大学老师千方百计想经商,或者为了职称功利性的发表论文或进行课题研究,甚至抄袭别人科研成果。再次,从学校层面看,一些大学为了经济利益,盲目扩招,导致生均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下滑等。在这种氛围下是不可能提炼出真正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所以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去掉“功利化”思想,尤其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教师教书育人活动和科研活动中去“功利化”,才能用纯正的大学文化去熏陶学生。
  (三)用系统观念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大学文化建设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因此,要全方位对大学文化进行论证、定位,找出核心文化,要用核心的精神去统帅各种相关因素,而不是让众多的要素零乱的传播。校园文化要有“主心骨”,也就是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同时,要广泛宣传,使大学师生员工对文化建设形成共识,使文化传统能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在建设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大学文化建设有体制保证。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充分挖掘大学文化
  在高校,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要从以上几个要素上全方位去挖掘一所大学的文化。既要从学校整体上挖掘,也要从个体上挖掘;既要从历史上挖掘,也要从当前条件和环境上挖掘;既要从精神层面上挖掘,也要从物质层面上挖掘;既要从名人名师上去挖掘,也要从普通员工上去挖掘。如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颁发给了一个80多岁的普通员工,只是因为她在平凡的服务岗位上做到了“服务育人”。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这种精神被看成是“香港大学之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源于普通百姓的精神,更纯朴、更真实、更容易被人敬仰,更容易发扬光大。
  (五)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执行力”
  大学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是一个学校长期沉淀下来的,并不断发扬光大的产物。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涉到全校各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充分理解、认可并认真执行。文化建设不是建几幢建筑,修几座雕塑,造几本册子,喊几句口号的事情,关键是把学校的宗旨、精神通过学校校训、代表人物、事迹、制度等传承下去。要使其能传承,前提是要被广大师生理解、认可和奉行。因此,大学领导作为大学文化的倡导者、发起者和布道者,首先,要把大学文化的核心思想向广大师生告知、说明和解释,以取得公众的支持,这样大学文化才能落实到教师的实际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上来,大学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地执行;其次,执行大学文化要选择合适的载体,要使大学文化由内容、形式转化为具体制度和行为,不能让大学文化长期处于“空降”状态。

标签:执行 文化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