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网址 > 正文

[中国文化顶层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路径选择]简述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顶层设计”是新近中央文件频繁出现的名词,是国家发展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文化的“顶层设计”,即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落实文化强国的顶层设计,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产业建设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需要在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的创新能力、打造文化人才队伍、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贡献率等方面不懈努力。
  [关键词]文化;顶层设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186-06
  王一木(1972―),男,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22)
  
  
   “顶层设计”首见于“十二五”规划,此后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温家宝在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现阶段的改革,侧重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建设消费大国,其中文化消费是一个重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出了中国文化的“顶层设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顶层设计:概念与内涵
  (一)顶层设计的概念与含义
  所谓“顶层设计”,是指最高决策层对国家发展层面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等领域,进行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整体设计,是来自高端的总体构想。顶层设计在中国现阶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进行整体战略谋划。概而言之,顶层设计就是一个国家发展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国家战略如果光有规划,缺乏具体的实现手段,则会造成资源难以共享,信息难以互通的结果。
  改革顶层设计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全方位设计
  现阶段的“改革顶层设计”,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重点领域改革,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系统谋划”。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出现了短板效应,成为经济发展攻坚的瓶颈,不利于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胡锦涛在2011年两会讲话中指出:“要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全方位设计,就是以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为重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全面发展。
  2.深层次设计
  所谓“深层次”,指的是2011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报告中指出的“深层次矛盾”,包括产业结构矛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两极分化的矛盾,等等。深层次设计,指的就是化解这些深层次矛盾需要的“顶层设计”。比如,收入分配问题。中国提出了“提低、扩中、调高”的原则,怎么操作?需要“顶层设计”。再比如,发展方式的问题。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到现在已经难以为继,如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同样需要顶层设计。这些就是深层次的顶层设计。
  3.战略性设计
  战略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具有统领性、全局性、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战略一词的核心意思就是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重大性目标的设定。“战略设计”这一概念则包含三个内涵:“一是战略目标的规划与设计?鸦二是战略过程的组织与控制?鸦三是战略执行与实施。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从国家层面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使改革与发展按照预期的战略目标迈进。”[1]战略性设计本质上是强国设计。中国是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更不是金融强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当务之急要制定国家金融中心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发达的金融产业、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
  要言之,顶层设计就是国家发展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强国战略设计。可以说,“顶层设计”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矛盾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的体现。从战略高度把握国家发展的全局,标志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已经结束,也标志着“顶层设计”时代的到来。
  (二)文化顶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文化顶层设计,就是从国家层面上就文化发展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和战略性设计,包括国家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其中,指导思想是文化顶层设计的性质保证,方针原则是文化顶层设计的方向引导,发展目标是文化强国顶层设计的战略部署,发展模式是文化强国顶层设计的主导样式,文化顶层设计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化。
  中国文化顶层设计的基本内涵,主要涵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思想。文化顶层设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和自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2.方针原则。方针原则是文化顶层设计性质和方向的根本保证。文化顶层设计要坚持的方针原则有五: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原则,在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群众;二是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包容多样化;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原则,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发展目标。文化顶层设计的发展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近期目标,指的是到2015年中国文化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建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长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文化从自身条件出发所选择的文化发展主导样式。目前国外文化产业有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代表国家是美国。强调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市场化和政府干预最小化。二是资源主导模式,代表国家是英国和法国。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法国的雕塑、英国的剧院。目前英国的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8%左右,法国的创意产业是欧洲经济的秘密武器。三是政策主导模式,代表国家是日本和韩国。日韩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政府政策的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其动画、漫画和游戏等文化产业闻名世界;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其歌曲、电视剧、电影等“韩流”文化产品风靡世界。中国文化发展模式是什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即国家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这个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文化产业模式,主要特征是文化事业的政府主导性和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性。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以政府为主导,国家扶持;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以市场为主体,市场资源优化配置。这个模式是根据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是科学文化发展观的顶层设计。
  二、文化顶层设计的构成要素
  任何顶层设计都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文化顶层设计亦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突出强调,标志着中国文化顶层设计的蓝图基本形成。构成这个蓝图的基本要素,都具有顶层设计的属性。
  (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顶层设计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顶层设计的现实基础和立足点,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人民群众是文化需求的主体,也是文化顶层设计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差异性,它决定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全面提高了,精神文化自然有了更高和更深层次的需求,而现有的文化生产关系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和调整。针对这种文化需求特点,党中央及时调整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由政府主导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由市场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要。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顶层设计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文化顶层设计的重心,具有战略性和整体性。“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科技文化的创新精神。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有三:一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二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符号系统;三是体现中国主流文化和中国元素的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在整合文化资源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2]。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顶层设计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文化顶层设计的突破口,具有战略性和深层次性。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而打造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核心,在于打造它的产业竞争力优势。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现状是低水平、低价值的初级文化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型文化产品少,文化产业受体制性因素影响发展缓慢;文化生产中民族传统文化实际发挥的作用与它潜在的开发价值相去甚远;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社会资本进入艰难;产业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严重,垄断行业扭曲改革;产业管理、资本运作和产业创意人才紧缺,等等,这些基本现状,是当前文化发展的瓶颈。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需要从这些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核心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时代难题,突破发展困境,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挥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当今世界,市场份额大小决定话语权大小,大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集团越多,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越大,其话语权就越大。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没有一家是中国文化企业,体制性障碍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是重要原因。面对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中国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激发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企业和民族文化品牌,实施“走出去”文化战略,加强文化国际交流和文化贸易,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四)国家协调发展能力的顶层设计
  协调发展是文化顶层设计的着力点,带有深层次性和全局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P373)共同富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社会主义逐步完善的过程。怎么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设计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现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已基本实现,如何协调发展、共同富裕,需要顶层设计。协调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只有发展生产力(包括文化生产力),才能积累财富,丰富人的物质生活,改善人的生活条件,摆脱人对“物的依赖”,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为国家协调发展不断补充新的更高层次的劳动力。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国家协调发展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共同富裕和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才能落实。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4]。“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说的。国家协调发展能力的顶层设计,文化是重要环节,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基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作为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文化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协调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国家文化安全的顶层设计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带有全局性的。国家的安全是一个综合体,不仅取决于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有形硬力量,而且决定于作为意识形态、政治体系、文化价值观等隐性软力量。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中,文化安全是国家最深层次的安全。因为文化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见,文化安全对国家民族来说何其重要。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从来没有停止过“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文化领域的“和平演变”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具有渗透性,威胁也越来越大。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十分强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重道远。从国家文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掌握文化体制改革的主导权,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促进文化认同,对抵御各种腐朽和错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要言之,文化强国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需要“顶层设计”。文化强国顶层设计,是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不可或缺的环节。上述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突破性、战略性和深层次性的重要节点,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顶层设计的构成要素。
  三、文化顶层设计的实现路径
  落实文化“顶层设计”的发展目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在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针原则,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中国目前的文化市场中,充斥着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和NBA、日本的动漫和游戏、韩国的电视剧和音乐;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势头盖过了中国本土节日。西方文化在中国受追捧,当然是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而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文化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比如美国大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等,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西方文化尚且吸收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我们岂能无动于衷?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就是挖掘中华文化资源的魅力元素,通过充分展现这些中华元素的价值魅力,使之成为代表中华文化的产业资源和品牌名片,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的创新,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文化产业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文化体制、发展理念、文化科技的融合以及文化产业创新,等等。中国在文化体制上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在文化领域的科技应用上国家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但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还是非常弱,为什么?原因很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解释力产业化能力弱。当年梅兰芳在美国会演时就可以把京剧翻译成五线谱和大量英文材料,十分注重文化的解释力。我们现在可选择的解释技术手段非常多,在解释力产业化方面却凤毛麟角。举一个例子,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展示的动态数码版的“清明上河图”,参观人次超过1000万,释放的文化产业潜力超出想象,以每人次100元计算,产值达到了10个亿。这个案例说明,文化解释力产业化潜力不可小觑。二是文化内容创意产业化能力弱。中国文化产业链上内容板块长期以来都处于弱势,与美英法和日韩差距很大。“内容为王”,原创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发展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广告传媒、演艺娱乐、数字影音和动漫游戏等,提升文化内容的原创能力,打造内容产业大国和强国,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三是意识形态创意产业化能力弱。不可否认,美国大片是美国国家意识形态产业化的成功典范。几乎每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大片,都突出一个意识形态主题。美国大片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化的GDP贡献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美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美国形象。反观中国的影视创意制作,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成功例子乏善可陈,受意识形态淡化思潮的影响,影视作品纷纷避开意识形态主题,沉浸在帝王意识、穿越意识和无间道意识等等非主流意识之中。无独有偶,艺术品产业亦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艺术品产业存在厚古薄今的倾向,一些现代艺术品“依葫芦画瓢”照搬传统内容和形式,连价值观也是“老祖宗”的,不能围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展开艺术创作,赋予艺术品崭新的时代内涵,这恐怕是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有交易无力量”的根本原因。文化产业的壮大,提高文化解释力、内容原创力和意识形态创意能力,是必由之路。
  (三)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落实顶层设计,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队伍是基础,创意人才是关键。文化强国最终要体现在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上。人才是根本,有人才才能出精品,有精品才能出效益。文化领域要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重视发现、培养、选拔、使用优秀文化英才,为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精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树立文化生产力的理念,先要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理念,建立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形成一支以高层次领军人物为引领、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中坚、基层文化人才为支撑的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比例协调的人才队伍,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根本途径。
  (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贡献率
  现阶段,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不是十分理想,国际认同度不高,这是不争事实。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往往取决于文化对国际文化交流的贡献率大小。中国外交的“三大支柱”是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政治经济(有时也包括军事)外交是硬实力较量,文化外交是软实力较量。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成就卓越,在文化外交方面却业绩平平。究其原因,在于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够强大。产业落后,国际文化交流自然就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借用文化交流展示本国的文化魅力,传播西方价值,维护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因此,如何改变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国际贡献率非对称的格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产业强则品牌强,品牌强则文化强。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贡献率,关键在于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创意元素,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通过国家扶持和产业自主努力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或文化集团,推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要通过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获取世界认同,为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贡献智慧。
  总之,落实文化“顶层设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的创新能力,打造文化人才队伍,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贡献率。
  
  [参考文献]
   [1]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J].人民论坛,2011,(1下).
  [2]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杂志,2012,(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1).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2).
  
  【责任编辑:叶 萍】
  

标签:中国文化 路径 内涵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