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文综 > 正文

2016高考文综难度

时间:2017-05-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考纲说明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文综》说明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考试内容及题型示例政 治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的政治科部分。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信息获取的路径教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首先,某些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地隐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其次,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

考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试题均有一定的要求与指向,考生不能抛开试题的要求而随意回答。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呈现方式看,主要有文字和图表两类。图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柱形图、扇形图、统计表,还包括漫画等。图表的特点有其直观的一面,例如,表格中的数据只需横向或纵向比较就可以得到数据的发展趋势;图表的特点也有其复杂的一面,例如,表格略去了其他陈述性文字,仅保留抽象的数据,则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考生进一步去发掘。

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的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图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更为系统的体现,能够帮助人们历史地、全面地观察事物的演变,所以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在解释这些图表的时候,主要是要学会判断图表所呈现的事物;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找寻图表所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要能够用图表、数据来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

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试题的设计由于形式的多样化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间,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地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第 1 页 共 1 页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但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试题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要求考试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特殊的要求中。

1.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所谓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问题主要是指运用知识的准确性问题。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不同的问题用相应的知识来说明。倘若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或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非所问,则对问题的回答就是无意义的。第二,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时,也应满足知识体系上的科学性。这能反映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否扎实。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非选择题的部分,政治科考试在涉及问题时由于表述的不同所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差别,“为什么”、“怎么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这也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判断并回答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是政治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政治科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外,还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来回答问题。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考生不仅要能够调动和运用课本以及重大时事等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的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考生检索知识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准确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中学政治教学,绝大部分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形态呈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求。

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所谓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时,加入时间的因素,即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等。所谓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2)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本质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要学会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现象,更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对于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不仅局限在某一模块的角度,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探究,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探究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试过程中,探究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考生综合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政治科考试测量的重要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态度是体现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这一要求是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来的。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考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考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考查考生对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考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然后从这些要点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是考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第 2 页 共 2 页

所谓顺畅的语言,是指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思想政治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观点等;能够准确运用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的有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做出客观地叙述或说明。

所谓清晰的层次,就是组织答案的用语必须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笼统含糊。

所谓正确的逻辑,就是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 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 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7.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 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 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2016高考文综难度)经济建设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 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威信 政府的威信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威信的来源和树立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4. 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第 3 页 共 3 页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 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4.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第 4 页 共 4 页

Ⅲ.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 历 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例l (2011海南单科卷1)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说明】 本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

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本题选项设置干扰有效,层次感较强,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例2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与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及其相关的国际国内的背景知识。关于本题,考生必须知道:中国的抗战事业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远征军的英勇作战,表现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远征军以巨大的伤亡代价而获得了最后胜利,必然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例3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必修三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通过材料介绍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受到欢迎,传播范围广,超过了儒、释、道三教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小说蓬勃发展的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广泛传播。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l.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例4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说明】 本题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西周分封制与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差异,理解西周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强调人文意识的培养,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学科素养。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例5 (2011年全国卷)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说明】 本题以华盛顿建筑规划设计理念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美国政治文化的认识。题目设置情境新颖,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和宽广的学科视野,要求考生对美国历史和政治文化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有一定认识,具备较强的综合学科材料和知识的能力。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例6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第 5 页 共 5 页

篇二:2016高考文科综合备考命题解读

“改中求稳、稳中求新”——2016年全国卷历史学科解读说明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长 李宁

■考纲变化说明

对照去年《考试说明》,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内容都没有任何改变,但《考试说明》在“考核目标要求”的四个层次12个具体要求方面精选了例题,进行了具体题型示例的调整。选修题由原山东卷10分变为15分。预计“改中求稳、稳中求新”,将是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的主基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大量采用往年全国卷的经典试题,也说明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将继续保持全国命题的特色。

■考查趋向指要

从《考试说明》透漏的信息看,相比山东卷2016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更倾向于考查“是否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是否具备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更加体现“不拘泥于教材内的知识、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能力考查将会从注重知识的广度向注重知识的深度转变,历史评价由单纯考查单一历史思维、双向思维向多元思维、开放思维转变。预计考查难度相对山东卷来讲将有所上升。

■复习备考建议

在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高三历史教师和考生要依托考纲考点要求,梳理好基本知识,强化历史时空观的复习,提升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掌握的水平,厘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把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贯穿于冲刺复习备考之中。复习备考要注意构建知识体系、突出阶段特征、关注时政热点、注重知识的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做好习题强化训练。要进一步强化对考核能力目标要求的落实,强化对基本史学方法的掌握,强化史论结合习惯的养成,注重科学历史观的养成。要从每一次的检测中找出问题,补缺补漏,稳步提升。要摆正考试心态,加强历史答题方法的训练和熟悉答题方法,切实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及实

效性。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山师附中高三历史备课组长 侯新磊今年高考是我省自2006年以来第一次使用全国新课标I卷。细致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及其说明有助于我们更从容地应对高考试题的变化。

与山东卷一样,近五年来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命制总体上平稳中力求创新。试题命制讲求以能力立意为导向,根据学科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把考查重点放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

综合今年全国卷试题的变化来看,选择题在考能力的前提下逐渐趋于简约、平实、提高综合性,难题数量呈递减趋势,以便为非选择题的改革预留更大空间。非选择题在选择史料上逐渐控制在300字左右,体现出设问减少、设问质量提高,减少速度要求、提高思考要求,减少单一标准、增加多项标准等特点。40题命题意图可类比于古代科考的策论题目,着眼于选拔有时代意识、有社会当担、有问题解决能力的栋梁之材,一般立意宏大,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41题则是开放性试题,一般立意高远,充满学术味,意在为高校选拔学者型人才。选修模块内容一般在教材和课标中都找不到“痕迹”,面向考查学生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基本的学科素养。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也在征求意见。进一步突出学科素养必然成为2016年高考命题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剩余的不足百天中注重史学思维的提升,深挖拓展基本史实,关注时空定位,形成网状、立体化知识体系;并在用科学历史观进行思维与逻辑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升答题技能,练就敏锐的历史眼光,开阔的历史视野,辩证的历史思维,灵活多样的解题角度及技巧。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选拔性考试需要,适应高校与社会需要,成为合格的公民、国之栋梁!

2016地理高考考试说明解读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展艳今年山东省地理高考采用全国卷,对比全国卷和山东卷的地理考试说明可以看出,二者关于“考试目标与要求”的表述完全一致,都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即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关于“考试范围与要求”的表述也无二致,必考内容包括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选考内容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而且二者都进一步说明“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这也就意味着高考内容必然要涉及到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知识。二者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上有微小差别,主要表现在选择题的数量上。山东卷必考部分选择题有12题,48分;非选择题两题,42分;选考部分10分。全国卷必考部分选择题11题,44分;非选择题两题,46分;选考部分10分。

总之,全国卷和山东卷的地理考试说明并无本质的区别。研究近几年全国卷试题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重视对新材料、新情景下地理问题的探究,侧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时代性强,密切联系时事热点,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多以某一区域为背景,考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彰显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图表形式多样,突出地理图表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功能,考察学生运用图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鉴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几点复习建议:认真研读考纲,把握复习方向;梳理考试内容,构建知识体系;进行归类整合,提高复习效率;重视区域定位,把握区域特征,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内容落实到重要区域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经典例题,锤炼答题技巧;加强读图训练,提高学科技能;关注时事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考纲要求 山师附中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张维英

备考建议

(1)熟悉考纲,回扣教材,构建知识网络

考生应根据考纲要求,回扣教材,全面梳理高考考查内容,明晰学科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或者思维导图。例如,在复习“地壳运动”时,可以从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形与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与人类活动等方面展开,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

(2)立足专题,突破主干,培养地理思维

在考查的知识面上,高考既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追求章节的高覆盖率。但主干知识却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且常考常新。对于主干知识,可以以专题为载体,在明晰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专题内逻辑性强、原理性突出的知识。通过设置疑问——引发思考——过关训练——反复锤炼的方式,理清思路,明晰逻辑关系,真正参透、领悟地理知识的涵义及地理原理的本质,从而实现突破。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注重知识迁移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与地理主干知识密切相关,所以社会热点问题永远是高考试题中最常见的素材。面对此类问题,应注意关注热点背后的常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注重审题,规范答题,提高应试能力

考生的考试成绩一方面取决于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应试能力的高低。特别是近几年得分率比较低的主观题,能否准确地理解出题意图,能否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进行表达,已经成为考生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鉴于此,考生应针对性地进行应试训练,应特别注重审题的全面与严谨,答题的规范与准确。

尽管全国卷与山东卷的命题依据皆为课程标准,但全国卷中的资料载体更复杂、新颖,文字的阅读量更大,对学生的阅读和审题能力的要求更高。从主观题的参考答案来看,全国卷更加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的迁移。

2016高考备考命题解读(政治)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长 梁光胜

一、考纲解读

1、从2015年、2016年的考纲作出的“考试性质看没有发生变化:都在突出于选拔性考试,高考应该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难度。

2、从”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看,也没有发生变化:①考试形式均为笔试、闭卷。②考试时间均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③试题结构为Ⅰ卷(选择题)、Ⅱ(非选择题),文综试题学科间不交叉,其中 38 题以政治和经济两道材料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39 题以文化材料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知识。④思想政治学科分值比例为100 分。

3、考核目标与要求没有发生变化。

首先,大纲提出的思想政治的命题原则没有发生变化: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指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单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复杂性与合理性相结合。 其次,高考政治考核的能力要求没有发生变化。

4、从”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看,题型示例上有一定变化。

(1)考试内容与范围有所变化。其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四个必修模块的考点均与 2015 年保持一致。时事政治部分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更新为 2015 年 4 月至 2016 年 3 月。

(2)题型示例有所变化。

2016 年考试说明更换了 3 道题,分别是选择题第 4 题(15 年全国Ⅱ卷第 17 题),第 5题(15 年全国Ⅰ卷第 23 题),非选择题第 2 题(15 年全国Ⅰ卷第 39 题)。多加关注题型变化反映的积极信息:如2015年高考题型示例中没有出现计算题,结果2015年高考真题中没有出现计算题,当然这不具有绝对性,但释放的信息往往作为命题人的风向标:

①选择题第 4 题(15 年全国Ⅱ卷第 17 题)以上海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

篇三:2016年高考文综地理评析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考点分布及2017年动向 6月8日上午11:30,文综考试结束。今年全国1卷(乙卷)文综试题难度如何?试题有什么新特点、变化?

地理部分:基于骨干知识 创新能力视角

高考新动向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文综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主要精神,保持了高考地理试题的鲜明特点(以纲为准、不拘泥于教材、以能力立意);与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地理试题比较可以看出,2016年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材料新颖,强调能力。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文综地理试题中,必修1模块包括第7—9、10—11题和第37题第(1)、(3),共计32分;必修2和必修3模块共计58分。试题侧重考查必修1和必修2模块,其中必修2模块比重有所上升。

考点新变化

1.试题考点分布

2.新变化

(1)与2015年相比,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没有出现地理计算、地球运动试题,等值线判读类试题在第37题的第(3)问中体现。

(2)对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考查减少,对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的考查增多。例如第10—11题,以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及磷累积量变化的原因。

(3)2016年试题更贴近社会现实,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例如第4—6题、第7—9题、第10—11题。

2017备考建议

1.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对自然地理来说规律性强,应该理清地理概念,弄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人文地理,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区域地理,应抓住区域定位,从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2.强化地图、图像系统的训练与运用。

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地图,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要学会用地图语言归纳分析各种图形信息,识记、理解、运用地理知识,要重视图图、图表、图文之间的相互转化。

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关注社会热点,凸现时代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全面素质,以多元信息为载体,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

原标题:安徽名师点评高考地理试题:从“新知识”看人文地理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地理试题有很好的区分度,符合高等院校的人才选拔要求;也有较高的导向性,有利于中学地理学科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今天下午,合肥六中地理学科主任周保明点评高考试卷时评价说,2016年安徽高考的地理试题,情境创设贴近现实与生活,考查地理学科基本原理与思维方法,“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路,更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而保证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他同时也期望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多多研究高考、研究高考试题、研究学情,调整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周老师认为,今年的试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垂直地域分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区位因素与产业活动、产业转移等,试题对知识抽样考查明显,抓住一个点从多个角度向其深度、广度考查,这样的命题思路与各省区自主命题卷差异明显。另外,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比重较大。区域地理包括区域定位和区域背景材料,并以此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分析能力,强化对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综合题的区域背景始终保持“一中一外”,世界地理综合题选择的是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中国地理综合题选择的是广西横县。试题将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有机结合,重点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程度,注重对考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甄别。

今年的地理试题延续了新课标卷的一贯特点,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设置新颖的情境,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

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如综合题第36题,以茉莉为中心问题,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广西横县茉莉种植的优势条件;再从区域内部的差异性角度分析茉莉种植在地势较高的旱地的原因,传承了新课标卷“小切口、小步走、自然原因入题”的命题特点;然后从茉莉种植过渡到茉莉加工,分析茉莉花茶厂众多的原因,从农业到工业,实现了产业的融合;最后从点到面,如何将横县茉莉花茶产业模式向其他贫困落后地区推广,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最后一问清晰地体现了本题的命题意图。

此外,考题“新知识”多,信息量大,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周老师解释说,所谓“新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在2016年地理试题中出现了贝壳堤、磷累积量、茉莉、熊、高位虾池等“新知识”。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需要通过文字、图像先理解这些“新知识”,并将其与已有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运用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由于该类试题既考查考生考试现场的学习能力,又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试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区分度较高。如第11题,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找出影响磷累积量的因素,并结合川西某山地东坡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于地理事象不仅具有空间分布、空间组合与空间联系的特点,还具有不断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特点,今年地理试题也特别关注地理事象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特点。如第1~3题,中心问题是陶瓷产业的发展变化,在空间维度上由景德镇到佛山市之间的往返,在时间维度上由明清时期到21世纪初期的跨越,说明了人文因素的变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这类试题突出要求考生对地理事象过程性的分析,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凸显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对过程和阶段的核心要求。

标签:高考 难度 2016高考文综卷 2016年高考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