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文综 > 正文

转业干部安置政策_对转业待安置干部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据有关统计,到2002年为止,我国回归地方各行各业就业的转业干部已有360多万,其中1985―2002年的转业干部有120多万,现在还在以每年数万的规模在递增?①。这些转业干部从确定转业、交接工作到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期间约需要六个月到一年的等待安置时期(特殊者可达两年)。在此期间,待安置的转业干部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保证转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转业待安置干部教育管理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做好转业待安置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
  
  1.加强对转业待安置干部教育管理是军队干部管理制度的客观需要。
  现役干部转业,回到地方重新就业,是提高军队战斗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现实且客观存在的现象。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军队的广泛运用必然导致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使部分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就像我们说优化产业结构一样,要发展、要突破就得改革、就得创新,那么新老交替就在所难免。而转业正是这样一种实现新老交替、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优化队伍的途径。
  2.加强对转业待安置干部教育管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立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无论是军营还是地方都属于这个社会的范畴。转业干部介于军队与地方之间,所以,确保他们的平稳过渡至关重要。
  3.加强对转业待安置干部教育管理是部队教育管理的一部分。
  转业干部工作是军队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然,其教育管理也必然是部队教育管理的一部分,也就应当纳入整个单位的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
  4.加强对转业待安置干部教育管理有助于树立军队军人的外部形象。
  军转干部是向社会展示军队、军人风采的窗口之一,也是军队、军人优良传统的传递者。有很多社会群众正是通过转业到自己单位的军转干部来感受和认识军队、军人的。可以说军转干部是军队、军人形象的传播者,像一面旗帜一样,他们走到哪,就把“军人”的旗插到了哪。而且,虽然是转业了,但他们身上所蕴藏着的军人气质是不会消失的,我军众多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如果在待转业期间不能管理教育好他们,那么他们心中曾无尚荣光、自豪的军人身份以及那片挥洒过热血的绿色天地是否会因为某种心理上的偏差或是现实困难而变了味道呢?让他们带着思想上、心理上的“包袱”或是对军队转业制度的某种疑问走进社会,那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二、 当前军队转业干部在待安置期间存在的问题
  
  1.离开军营的失落感
  转业干部在部队工作十几年、几十年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当他们就要离开自己曾挥洒过热血与青春的“战场”,离开共同奋斗、并肩作战的战友,感情上的失落是不可避免,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很多人心中,还有着一个不易打开的“军人”情节,觉得“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尤其是一些“老兵”,这种思想更是一时间难以扭转。还有一些职务较高的军转干部,确定转业后,大感“门庭冷落”、“世态炎凉”、“人走茶凉”、往日“风光”不再,极大的失落感容易产生心态的扭曲。
  2.确定转业后的松懈心理
  部分干部在确定转业以后,觉得自己是到了“码头的船”,遵守了大半辈子的纪律是终于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了。脱下军装,仿佛是卸下了纪律的约束,告别了紧张的生活,就开始把自己混同于一般人,淡化了军人身份,觉得只要不犯大错就行,有的转业干部甚至认为:“都转业了,谁还管咱”。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他们在待安置期间游离于组织之外,再加上与社会接触的增多更是导致了他们行为上的松散,对自身要求的下降,有的甚至违法乱纪。
  3.待安置期间缺乏归属感
  在待安置期间,部队虽保留了军转干部的行政、组织、供给关系,但是对转业干部缺少真正的关怀,甚至有的单位的相关部门,把转业干部当作麻烦和包袱。这些问题让处于人生转折点的军转干部觉得自己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缺乏归属感。
  4.茫然失措的择业观
  待安置期间,转业干部考虑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转业后的工作问题,他们的心态大致可以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一部分军转干部觉得,社会竞争激,加上自身转业时年龄所限,除了计划分配外,寻找工作的机会较难。而日渐增多的军转干部人数和越来越“饱和”的公务员队伍使得计划分配成了“众人要过的独木桥”。于是,为了能获得稳定合适而又无后顾之忧的工作,军转干部不得不“挖空了心思”。究竟要怎样才能得到满意的岗位,这让他们在待安置期间忧心忡忡。
  二是自身技术水平、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也是军转干部产生就业压力的担忧之一。比如一些曾在野战部队工作的干部,多年处于封闭的环境之中,一旦转业去地方肯定是“所用非所学”,而且长时间的军旅生涯养成的惯有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对适应地方环境、工作缺少信心。
  三是有的军转干部当过各级军政主官或是“立过功、受过奖”,心理上的“优越感”让他们难以放下自己曾有的“位置”。他们在转业之前是领导,转业后可能就要被领导,从某个范围内的主角一下子变成了配角,感情上无法接受。他们对于转业后自己可能要面对的各种情况缺乏一颗平常心。
  
  三、 加强对转业待安置干部教育管理的几个方法
  
  1.进行培训
  在确定转业后,有很长一段待安置的时期,与其“闲置”不如充实这段时间。培训就是一个好办法。这既对军转干部自身有益,也利于相关组织对他们进行集中的教育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培训也是现实需要。
  据资料显示,在对长沙市337位退役军官的抽样调查里发现:正规教育学历(包括自考)为高中(包括中专或中技)的占34.1%,大学专科占36.5%,大学本科占27%,研究生只占2.4%。从学位情况看,无任何学位的占78.6%,获学士学位的只占19.6%,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只占1.8%?③。看来,转业军人的文化层次并不高,给一些进入诸如医院、教育等文化层次要求高的部门的转业军人的工作适应带来了问题。看来进行培训也是客观的需要。所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手段来优化转业干部的知识结构,是在为他们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做充分的准备。
  2.实地考察
  即组织转业干部到地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型企业进行考察学习,用调研的方式增加感性知识,进一步了解地方,拓宽视野,可以帮助引导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业。考察可以是集中对某一行业的多家单位进行调研,时间以15至20天为宜。
  3.开展教育
  军转干部在待安置期,容易出现思想、心理、情绪上的波动,开展教育是确保转业干部在待安置期间不出问题的重要方式。必须大力加强的教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抓好理论政策的学习。《现役军官法》、《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法》和《关于做好2004―2006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中发[2004]7号)是做好军转干部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政策。通过学习引导军转干部从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出发,正确对待“转业”,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
  二是搞好遵纪守法教育。通过对法规法纪的学习、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强化转业干部的遵纪守法的意识。引导他们退役不退色,要珍惜自己曾有过的军人荣誉,即使是转业也不能丢掉自己的革命本色。
  三是针对心态理念开展教育。转业待安置时期是军人的一个特殊时期,特殊时期必然有其特殊之处,这就要求必须根据他们的各种心态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方面,通过一些专题教育(如:服从大局、无私奉献等)讲清楚“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走到哪里都是奉献”等到里。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从情感上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与迷茫,消除“转业”带来的一些担忧和抵触情绪。
  4.安排见习
  因为部队的特殊性质,再加上封闭使得大部分转业干部对地方工作是不了解的,所以担心将来“工作问题”使他们在待安置期间焦躁不安。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形成对地方工作的正确认识,干部部门可以根据转业干部本人的意愿安排他们到地方不同性质的岗位见习。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是公司,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自接触才会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与前面的实地考察最大的区别是:见习重在帮助转业干部适应地方工作。它的对象是某一行业的某一单位,内容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见习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
  

标签:转业 安置 教育管理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