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英语 > 正文

高考英语如何改革

时间:2017-05-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对高考英语改革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对高考英语改革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今天看到了高考改革拿英语开刀的新闻,有感而发,决定发一些对高考英语的看法和建议。看到新闻报导的高考英语改革,愚人之见,实际作用甚小。既然给病人做手术,就要精益求精,把手术给做到位。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真正用得上英语的在大学毕业后能占多少比例,枉费无数同学十几年的精力。当然,并不是绝对的,毕竟英语是一门能够接触世界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语言工具,不一定非要定的这么死板。许多同学可能从小有英语天赋,喜学乐学,学习英语得心应手,但对大部分同学学习英语而言,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再者就教育水平而言,东中西部的差距怎一个“惊”字了得。同是东部地区,同一城市其教育质量相差甚大,中西部地区亦是如此。同一地区,重点和非重点有差距,公办和非公办有差距,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经济发展较次的城市教育发展有差距,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政策的倾向因素,师质因素,硬件因素等等等等。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教育质量优者更优,次者参差不齐,差者更差。地区和地区有差别,城市与城市有差距,重点与非重点有差距,公办与非公办有差距,农村与城镇有差距.农村与城市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尤为突出,城市的孩子较农村的孩子有着先天的优势,譬如受教育环境,城市里的学校教育水平,从硬件到软件,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推测),无一不优越于农村和不发达地区。譬如;家庭的经济收入亦决定其受教育质量,城市里经济富裕的家庭,从孩子学说话开始,就受到各种“优质培养”,各种专长各种培训,经济有压力的家庭,为了望女成凤望子成龙,亦是如此。

生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呢?绝大多数的父母和家庭都是有心无力,为什么?家庭收入所致,农村家庭的收入,除了种地卖粮的收入(受粮价因素入不敷出者有之),绝大部分收入要考各种打工吧,有时辛苦的体力劳动的都不一定能够拿到手,殊不知有些家庭的开支,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靠这一个人去生活。就这样,农村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有好的未来,有更好的出路,亦是尽其可能,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无私的哺育着我们,在对于子女的期望和付出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为了我们子女的发展各尽所能,无可厚非,(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呢?(乐学否?)乐不乐学,我们都必须咬紧了牙根去学,为什么?为了能够应对社会的各种考试,为了满足各种几近苛刻选拔条件;为了亲人父母对我们的殷殷期待,为了报答父母为了我们儿女的成长成人,无私无畏的付出;为了能在社会立足,为了生存,为了美好的生活,为了我们的后代过得更好,为了我们能够比别人更优秀,为了我们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其所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小升初要考试,初升高要考试,高中到大学要考试,尤其是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上了大学我们要考试,各种资格证,大学毕业了我们要考试。为什么?因为我们找工作的时候,需要这些各种证。资格证更有点像通行证,无资格者禁止通行。

关键是我们的毕业证,每当找工作,填报各种职位和应聘的时候,毕业证的成色亦甚是关键。第一学历985,211者优先,只要985与211,其次,一本优先二本优先,三本不包括在内。三本成二本c了,仅限2 a与2b,没2c的事情了。再者,条件宽松的职位,仅限本科,专科又没望了,最次专科。

我们的大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使得我们很大一部分学子圆了大学梦,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大众教育。我们的大学选拔考试分数论,或者各种推荐和综合评价,我们的大学分类就像是在分三六九等一般。考试成绩优先,有似精英教育,精英选拔。

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大学扩招使得升学比例增加,但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难?难在哪里?就是上述这些门槛。这样的条件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其职位特殊的技术条件?于是,输在了高考上的,读了专科的使劲考专升本,读了三本的,尽其所能通过各种辛苦的努力,要考得更好的二本一本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硕士读完,目标又可能会盯着博士,尽其所能满足这些条件和要求。

我们这样走下去,得到的又会是什么呢?甚至在考研的时候,有些名校不排除会有歧视,直接把三本或者普通二本的学子给拒之门外(免试推荐的优秀生除外)。或者,重点大学的学生如果进入普通一本或者二本大学的研究生,还会有优待,这算不算特权呢?有待商榷。

1

为什么一定是这样呢?或者是为了适应,“优胜劣汰”和“人尽其才”的原则?既然都这样选拔优秀人才了,为什么会有钱老关于人才的三问呢?难道我们这么多重点大学里没有培养出人才或大师?不是人才是什么呢?难道培养出来的是精英?精英和人才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可我们的父母亲人,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都希望我们可以成为国家的人才啊。对于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子而言,进入大学好像已经不是,首先在考虑我该如何认真研究学问,成为怎样的人才的问题,而是在想我要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我?什么样的工作赚钱?什么样的工作通过努力,能争取到。专业不需要对口语,只要能够挣钱,只要能够安稳的挣钱。

为什么?很现实的问题,毕业后要成家,成家需要有家,我需要买房,这些都需要稳定的经济来源来解决。什么样的工作能够让我有底气有能力买房子呢?公务员,各种国企事业单位。或者挣钱多外企?外企就另当别论吧。总之不是给人在流水线上打工,在私企单位工作的基层员工能够买得起的。或许连按揭贷款的资格都达不到。

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房子,何来成家的底气,关于女方在此毋庸多言(针对大学生而言),有背景有家世,有稳定工作和高收入的学子一定不愁成家,剩下的绝大部分,用时髦的称谓,屌丝男,受到的压力冷遇和白眼一定是比较多的。这就是为什么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吧,或多或少总归有些许关联。因为谁都不希望读了这么多年书,我们还是在流水线上,我们还是买不起房,不敢成家,或者靠着家里生活的啃老祖。对于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吗?置之死地一定能够后生吗?不尽然,或许有更好的办法。我们面对学习,有疑难问题,一时解决不了,我们可以下定决心,问题不解决绝不睡觉或者绝不吃饭,直到问题被我们解决。学习,我们可以强迫自己,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稳一稳静一静,寻根尊律,我们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社会的发展和民生,则不是这样吧。

对于人民,所期望的,应该是有一个安稳的大本营,有家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然后再继续向更好的生活奋发。就像我们孩童时的梦想一样,我要做科学家,我要做军人保家卫国,我要做诗人,我要做老师教书育人,我要做公仆为人民服务。为什么我们孩童时代回答的那么的斩钉截铁,因为那时我们坚信有家的后盾,所以我们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动力,而不是绝望。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在此不妄言。言归正传,继续说高考改革拿英语开刀这件事,高考改革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里不多妄言。

任何改革都会有反对和赞成的两派这是肯定的,为什么?这就像两家争地一样,有一块公有的荒田,而这方数圆百里之内没有苹果,我家看到了商机,把没有人用的荒地开垦了,我们花钱买果苗植果树,施肥浇水精心呵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果树长大了结果了,到丰收的时候了,眼看着要有收入的时候了。这时候我的邻居说,这是公共的地,必须把果园分他们一半。试想我能不气愤,能不反对吗?我家付出了那么多,他家什么都没做,凭什么一句公共的土地,就分占我一半的辛勤劳动呢?凭什么得到和我一样的收获呢?不恰当的比喻,只是想以此来描述下为英语付出过的学子面对拿英语开刀到心境。这有点像是像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放利益于民一样。

但是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从整体去思维,高考英语相对于我们如上述所讲的,如此不均衡的的受教育资源大环境来讲,首拿英语开刀,一点不为过。为什么?我们要考虑做一件事情,是否对整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民有益。正所谓,少数服从多数,得民心者的天下,肯定不能为少数人而对绝大多数人不公。那么高考英语改革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不是英语减分其他科目加分呢?肯定有而且方法很多,几乎我们个人都能够想到一套方案。关键在于什么方案是最可行的,是我们都能够接受的,因为曾经对英语付出过得学子也应该收益。高考英语改革应该怎么改革呢?现就将我对于英语改革的建议说下。

建议;将英语科目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基础上,成立英语专业班,就像艺术特长类班级一样,但又不完全同于艺术类学习方式。严格的讲是建立在文理分科基础上的英语科,把英语当成一种专业来学习,文化课辅之。为什么?因为社会中需要英语专业的职位有限,何不把有限的职位放给这些专业的人士呢?成立英语专业科,正好对接大学的英语系,根基扎实极具专业性,还可以给英语强项和向往英语的同学更好的发展。对于普通文理的学生,更应该在高中阶段,有针对性的把英语设置成语言类型重要的辅修课程,可以学口语语法,强化对应于词汇量的掌握,实用性更好一点。为什么?因为我们要与国际接轨,终 2

归该了解熟悉英语。我们可以重视英语,但不一定在高考中必考。这样既可以减轻文理生高考的负担,又可以让英语特长生充分的发挥其特长。

譬如,英语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拔考核可以分成口语考试听力测试和笔试,文化课测评辅之。(具体怎么样选拔在此不作妄论,肯定是需要度和量的控制,超出度和量我们英语专业的考生,剩余出来的将无学可上)。

相反地,在大学我们应该重视英语课程的比例和存在性,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有四六级等等。就对四六级而言,在大学阶段加强英语课程的存在和必要性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还可以针对四六级,专门开设一些辅导课程。如果在大学也存在三年,每个学校四六级的通过率,一定会很高会事半功倍(没有四六级没有考研英语的因素,其实把英语在大学贯穿三年当做语言培训课程更好,留学暂不论)。

任何好的制度和措施,都需要自觉且严格遵守制度的执行者,容不得半点含糊作假(肯定不能在做成第二个艺考)。我们的高考考试改革,为什么不能这样试点,如果可以,在加以推广呢?教育部领导和主管上级,为什么不肯提出来呢?征求一下民愿也好啊。如果这样试着试点,又有何不可呢?

【外语“退场”是好是坏?】

支持多数学生学而无用

“英语本身就是一个工具,需要就学,考试的改变不会影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扬州中学教务处主任丁爱军给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表示,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多年来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是为了应对考试在进行学习和教学,而口语运用的能力却很差。“改革后,可以把侧重点从应试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上来,按需去学。”

扬大附中学工处主任赵红兵也表示,很多学生学英语很多年,最后却学而无用,浪费了很多精力和资源。“重视英语教学,本身并没有错,但学生从小就学习英语,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汉语,这就有点过了。”赵红兵说,很多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学了十多年的英语毫无用武之地,不免有些遗憾。

“这样的改革我是比较赞同的,对待英语回归到了正常的态度,也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朱季康向记者表示,语言类的学科,有应用地去学效果才会好,强制学习应对考试实际是浪费时间。朱季康说,语言的学习需要天赋和兴趣,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好,“不是说不学习英语,而是有需要、有兴趣地去学,就像考驾照一样。”

质疑

或成第二个“小高考”

对于这一改革,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提出,英语一年多考制度并不是取消英语成绩考核,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不管是采取达线合格制度、还是划分等级制度,都会像“小高考”一样,给学生带来不小压力。

“如果每年统一考试两次,均要给学生安排复习、准备的时间,应对考试,要花费不少的精力。”邗江中学副校长徐广卫说出了他的担忧,倘若每年考2次,学生除了准备统考、会考、高考外,还要抽出时间来准备英语考试,“打破了以往的学习规律,而且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会小。”

赵红兵也表示,虽然不应将英语看得过重,但今后的高校录取机制将何去何从,现在还不明朗。“如果英语采取划等级的制度,有些学生可能会栽在上面。”赵红兵举例说,如一名学生的英语成绩不是太好,但通过其他的科目拉分,可以上一所一本学校,但英语不计入总分而采取等级划分来考核,这所一本高校很有可能会采取将英语等级要求“钉死”的方式,如果该生达不到这一等级,反而会因英语被卡在门外。“如果英语成了这样的"否决性条件",对一部分英语不好的考生来讲是很不利的。”

“英语其实就是一门工具,现在的高考改革是一个指挥棒,把对待英语的态度拉回正常。”昨日,针对教育部公布的改革方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知名教育专家查有粱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查有粱说,自从把英语纳入高考的重要学科后,中国学生花了大量精力去学习。“事实上,世界范围内都承认的三门核心课程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查有粱表示,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大众只要掌握基本知识就行,如果因为学科或工作需要,再进行深入学习即可。“我的英语知识就只来源于在石室中学学习的 3

高中3年,但现在有那么多语言工具,跟外国人写信都完全没问题。”曾在哈佛大学做过高级访问学者的查有粱说,哈佛大学的教育研究院对硕士博士的外语能力都没有要求,只有特定学科才会要求。

北京市教委10月21日透露,2016年高考改革要点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可以一年两次考试,如果你高一的时候就考到了100分,那么高二高三的时候就可以不学英语了(10月21日央视)。

近日,多省都在酝酿高考英语改革,方案要么是取消听力要么是不计入总分,虽然尚未尘埃落定,但“弱化英语”的态势已经很明显。如今,北京则率先出台方案,规定从2016年起,中高考中英语的分值将有所降低,而语文的分值则相对地有所提升,这必然会对其他地区的高考英语改革做出示范,“弱化英语”的趋势,很可能会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北京的规定一出,网友便开始议论纷纷,尽管各种观点都有,但好评率还是占了多数。客观来说,“弱化英语”固然是一种理性回归,但也不可过于拔高。毕竟,高考改革的步伐,远不止英语这一环节。过分地关注“弱化英语”,很可能遮蔽了高考改革的真问题。在“弱化英语”之外,高考改革的拼图还有不少。如异地高考,尽管各地的方案大多出来了,但“门槛高”的规定,无疑消解了这项制度的善意初衷;再如高校去行政化,但一直是说得多做得少,真正的行动的确不多;又如多元评价体系,我们都知道高考的单一评价模式是不科学的,搞多元评价才更加妥当,但制度方面的努力,仍然十分鲜见。

简言之,高考改革绝不可能只是单一的改革,那无论是最近引发热议的“取消高考加分制度”,还是如今“弱化英语”的举措,都只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拼图。完成了一块拼图,固然值得高兴,因为这也是一种进步,但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继续推进高考改革向深水更深处迈进。毕竟,公平与科学才是高考改革

的最终旨归,那就需要无限的努力。所谓公平,便是保证每一个学生有均等的机会;所谓科学,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体系必须中肯,不能厚此薄彼。(龙敏飞)

2016年北京市高考英语满分10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分,阅读写作等占70分。我们认为北京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并逐步向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过渡。考试将侧重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侧重,突出基础能力,淡化选拔功能。主要是为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而降分不等于不重视,而是希望用考试推动教育改革。

一、“费时甚巨,收效甚微”

几十年来,中国的外语教育投入之大。我们从国人与外国人用英语交流的情况不难发现,大部分人难以用英语与外国人流利交谈,即使能流利交谈,也难以做到深入。 “费时甚巨,收效甚微”的责难甚嚣尘上。收益为何不尽如人意呢?由于英语考试,国家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浪费学生学习英语的大量时间应付考试,使中国现在的英语教学质量与日俱下。曾出现过高考状元,研究生听不懂外国人讲什么,更别谈与外国人对话了,在外企应聘面试答非所问,搞得老外直摇头。

“全民英语过热”,把英语放置在一个不应该放置的重要地位。这一直困扰着学生和家长,把学生家长老师都逼疯了。实际上,也没有真正发挥到作用。所以,这个状况是必须扭转的。要扭转这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状,使英语成为国人交际的工具,英语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应重点落在交际应用上。任何语言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自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教材和选择学习材料应根据学生年龄、性格、特殊爱好的不同,寻找适合他们的英语故事、科普文章等内容,甚至是角色扮演、自编自导等手段,发挥指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注重听说教学,提高学生能用英语口头交流的能力头围绕基础核心词汇相关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口语和书面交流,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以培养其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全民英语过热”要回归自然

我们认为英语教学的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能无障碍沟通,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让英语成为国人与外国人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绝不是培养考试工具。

我们认为降分是为了把“全民英语过热”降下来,使其回归自然,回归到语言学习应以运用为目的的轨道上来。突出了英语作为工具学科的特性,找准了工具学科应有的学习地位。作为工具,首先,学了英语后就应该能说英语,能在工作中用英语进行沟通。其次,减轻了学生负担,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能专心专注做每个学生擅长做的事。以前的英语教学被抬得太高,要求所有的学生学英语,对于相当一部 4

分学生来说,成了捆绑他们手脚和心灵的枷锁。对于那部分学英语异常吃力的学生,英语学习不但成了他们接受更高等教学的拦路虎,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因一而费全,是极大的浪费。

1978年到1993年高考英语就是100分。1994年到2013年高考英语改为150分。现在又要改为100分。我认为考试和招生必须分离,否则只是变着法子折腾学生家长老师,被逼疯的还是疯。改革的力度还可加大,使英语成为选修课,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爱学不学。就像国外学生英语那样。我去冰岛讲学听课发现我听的那节英语课,课堂上本来应该有学生15人听课。上课时只就9人,中间走了4人,下课时教室里仅有5人。我们英语教学要“教学用合一”,学以致用。对我来说我认为学习英语有用我就选修,你认为无用你可以不学。

三、个人看法与建议

考试和招生必须分离,否则只是变着法子折腾学生家长老师,被逼疯的他们还得疯。改革的力度还可加大,使英语成为选修课。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就像国外学生汉语那样,爱学不学。我去冰岛讲学发现我听的那节英语课,课堂上本来应该有学生15人听课,上课时只有9人,下课时教室里仅有5人。我们英语教学要“教学用合一”,学以致用。对我来说学习英语有用,我就选修。你认为无用,你可以不学。

英语社会化考试以后,不要再以百分制让学生纠结在95分还是96分上,而应该分成等级,比如

95——100分为A+,90-95为A;85-90为B+;80-85为B......依次类推,而相应的大学录取学生按学校等级或专业需求度,分别要求学生要拿到哪个级别的英语证书。

四、英语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素养

以后的英语教学主要是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英语听说素养就要进一步强化,教师要做到无障碍流利交流,就要进一步研究听说能力的教学,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技巧等。“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英语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对于学习英语,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曾提到,在20世纪40年代,国立中央大学物理学课本是英文原版教材。不掌握英文就无法上课,留洋归国的教师和外籍教授多会用英文授课,学生们要听得懂英文,看得懂课本才能上课,记笔记也是用英文。英语不是专门的课程,而是学生们学习的工具。 英语除了是学生们学习的工具,更能让一些热爱文学的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感悟异国语言之美。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大学生却很少有机会以英语为语言工具学习专业课程。在大学校园里,英语意味着考试,意味着四、六级证书。在教学训练服务于考试的教育范式主导下,学生们既无法把英语作为工具掌握,以英文为媒介了解其他国家的技术文明与思想精神,也难以深入阅读经典,完成量的积累和质的升华。因此,英语的教学和考试模式必须改革。

然而,呼吁高考改革,不等于取消英语考试和英语教学。类似于江苏“高考英语将不再计入总分”的传言,极容易被误读为“高考不考英语”,进而放大成“英语教育没有必要”。我们不能走向另外一个错误的极端。高考和教育改革,其重点应当是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形式的改革,应当让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工具,而非参加考试的技能。

高考是保障公平合理的选拔考试。形式的合理,不代表内容的合理。“不考英语”不是目的,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目的才是改革的正确方向,让语言教育回归本位。多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诟病,并不少于对英语教育的指责。该改的,不单单是英语。因此,我们在不断改进高考制度的时候,也应当考虑语言教学的改革。

【弱化英语谁最受伤?】

疑问 不考英语还学不学?

“可以给孩子更多自由的时间,来培养其他的兴趣特长或者准备高考其他科目,高考的压力也会相对小点。”对于外语退出高考,市民林女士表示赞同。她觉得,去掉英语最大的好处是给高考减压,“这样孩子学不学英语就看他的兴趣了,这个兴趣和琴棋书画不一样。”

5

篇二:我国高考英语改革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高考英语改革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邓北平

【摘 要】高考英语是我国高考科目中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最快、变化最频繁的一个科目。因此,我们研究高考英语,就必须首先厘清高考英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力求认识、掌握其演变规律,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服务。我国高考英语的改革于1985年正式起步。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NME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NME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和NMET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

【关键词】 高考英语 改革 发展 阶段

我国高考英语考试改革于1985年正式起步。1985-1986年由广东省作为改革试点率先进行英语标准化考试试验,1987年推向全国,迄今为止,已有十几个年头。多年来,高考英语从未忽视过国外考试的成功经验,也从未轻视过国内英语教学的阶段性成果,更未放慢过自身的改革步伐,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将高考英语不断推向成熟。

从命题导向与改革力度(包括对试卷结构的调整)的角度看,高考英语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2.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3.NMET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 )。

一. 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

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试验期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次引进了标准化考试这种形式。标准化考试属于客观性考试的范畴,它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目标参照性考试。前者以常模为参照点,反映应试者成绩在考试总成绩中的位置,一般用于选拔、水平、安置等方面的测试。后者以专业或学科的目标为参照点,通常用于达标、合格考试等。高考英语属于常模参照性考试。由于标准化考试实现了高度数量化,在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1] 1987年向全国推行MET考试时,连主观性试题都没有(1988年才有书面表达题),完全只有客观性试题,这对大规模考试降低评分误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时间举国上下一片叫好声,认为客观即是公正,而公正又和公平是一对孪生子,因而客观、公正、公平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历史地看,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给人们思想意识的冲击更甚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冲击。毕竟,高信度是其重要特点。

1988年MET 第一次引进了书面表达这种新题型。这种题型从一开始就显示(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高考英语如何改革)了重要的地位,其分值占到全卷的15%。试题对写作内容乃至字数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为了做到主观性试题评卷的客观化,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也制定得相当细化,对内容要点,语言表达均有程序化规定。这种题型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语言学习目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为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而对使用语言知识还是使用语言本身这个问题,人们已经开始了理性思考。书面表达题正是对纯客观性试题的一种纠偏,它对激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写的能力和促进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改革,以及改变人们对语言

学习的认识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此外,MET第一次借鉴了国外“快速应答”(high-speed response)的作法。MET题量大,覆盖广,1988年卷面达14个Page,1990则已达16个Page。考点多而且广,留给考生的思维时间少,思维空间小。全卷对考生答题的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一个大题都有参考时限。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所进行的答题速度训练,题量训练,直至题海战术即肇始于此。 MET经过几年的试验与推广,人们一面尝到了标准化考试所带来的甜头,一面又迅速察觉到它所带来的问题。人们不得不掩“卷”沉思。

问题一:高考英语的针对性是什么?是考共性还是个性?客观性试题强调唯一,强调固定应答。一句话:强调标准化、统一化。这,必然抹杀个性。

问题二:高考英语是考语言知识还是考语言能力?二者比例应如何分配?如何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

问题三:如何解决“指挥棒”问题?“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反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是“二重”、“二轻”。即重考点训练,轻素质培养;重答题速度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

二.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

针对上述问题,高考英语(在开发新题型,调整试题赋分方面)加大了自身改革的力度,在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2]总的命题原则之下,继续体现“试卷总难度基本不变,题型与命题思路基本不变”[3]的构想,在贯彻“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4]这一指导思想上做文章,逐步形成了“注意交际,强调应用,探索能力检测”[5]的改革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应。这一改革方向是以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的。

NMET发展期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改革方向明确,理论基础扎实,设计思想合理。NMET试卷之所以在几年里稳定地保持整体改革的连续性,与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有密切联系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试题评价组在1995年度《英语试题评价报告》中称:“作为整体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几个大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在设计思想上遵循既定的原则稳步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且在正确处理改革幅度与考生接受程度的关系上表现出了相当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既要显示出较大的改革力度,又要将这种力度控制在考生的接受阈限之内。其二,发掘题型潜力,注重深层导向。这一期间的NMET试题具有明确的教学导向,促进了中学(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此期采用的题型均参照了国外英语测试的专项研究成果,在组合结构和测试的功能上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有国内的试测与统计数据的支持[6]。其三,加大了自由应答试题比重,侧重综合运用能力。日趋完善的短文改错题能在较高层次上考查考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短文改错题与书面表达题共同测试不同层次的书面表达知识和能力。这两种试题发挥了区分度高的优势,有助于最好的考生从较好的考生群中脱颖而出。

三.NMET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

1996年以后高考英语试题成功地在试卷题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提高了试卷的效度,并在试题的编制技术,统计数据,考后反映及教学导向等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考英语进入成熟期。

成熟期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认识上的成熟。⑴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语言的运用。⑵ 语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交际上。⑶ 阅读理解是以语篇为单位的。NMET中自由应答试题的比重增加体现了这一认识。第二是试题编制上的成熟。⑴ 在试题编制过程中

有严格的程序控制和论证把关,真正做到了每道试题都预测取证, 其科学性强。⑵ 其试题编制的导向明确。重基础,重能力,重综合。⑶ 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转向重点测试语言意义。第三是考后评估的成熟。⑴ 对效度的评估得到了重视。⑵ 评估的手段和技术不断革新完善。⑶重视评估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这一时期的NMET的设计构思遵循了四条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导向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所谓科学性,是指NMET试题的命制遵循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了科学的测试规律,同时既有国外语言考试学发展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的参照,又有二十年来试题命制的丰富实践经验,而且有严格的程序控制和论证把关,真正做到了每道试题都预测取证。因此,其科学性是较强的。

NMET的导向性突出表现为在试题命制中通过技术性改换题型,变换试题赋分权重等方式来淡化语法知识的测查,强调语言运用,把语言的交际应用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客观上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巨大的反拨作用,我国近十余年来的中学英语教学正是在NMET的导引下不断革新完善的。

NMET的稳定性则表现在多年来NMET的整体难度基本未变,大的题型与命题思路方面也基本未变,只是作了某些结构性调整。这充分体现了命题组“依据双纲,参考教材”的命题原则。《教学大纲》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依据,《考纲》则是《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在高考英语考试中的具体化。二者是总体一致,各有侧重。因此,高考英语试题的命制必然而且必须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就会无的放矢,并会造成中学英语教学的无序状态。

NMET的发展性基于其稳定性,坚持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NMET成熟期几乎年年都要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不超纲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发展创新。因而,年年都能推陈出新。

这一时期NMET试卷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调整题型结构,强化试卷效度,发挥选拔功能。自1996年开始NMET推出了两大新题型:一是补全对话(5分),要求考生阅读一则对话,并从7个选项中选出5个,将对话补全,具有较强的口语交际功能,以弥补高考英语中不含听、说两部分能力考查的缺陷。二是单词拼写(10分),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化题干填出英语单词,此题既增加了第二卷自由应答试题在全卷中的比重,同时使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表现出了连续性、层次性和丰富性。这两种题型对改变只重视书面读写训练的现状十分有效。同时,对扭转自推行标准化考试以来多项选择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加强交际能力测试,着重语篇整体考查,扩大语言运用比重。NMET继续坚持英语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继续坚持“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8]的教学导向。为了加强交际能力测试,着重语篇整体考查,NMET采取了三项有力措施:单项测试题向篇章测试题倾斜;语言知识题向语言运用题倾斜。固定应答试题向自由应答试题倾斜。自1996年开始,全卷着眼篇章考查已有7篇之多。不仅如此,此期整份试卷还减少了语法和习语的题量,从30小题减到20小题。这一增一减正给中学英语教学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必须重视交际,站在篇章整体的高度上从事教学改革,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出路。第三,把握改革战略导向: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转向重点测试语言意义。NMET整个改革进程从测试形式的结构性调整逐步进入测试内容的大幅度改造,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事实上,成熟期的NMET试卷除少数试题直接涉及对较为复杂形式的测试外,绝大部分试题都含有对语言意义的领悟与判断。这种成熟首先表现在完成了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到重点测试语言意义的战略转向,此点可视为对高考英语考试日后改革的战略导向。

整个高考英语的改革与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向上,即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向;由改革NMET形式向改革NMET内容转向;由侧重高校选拔人才向侧重中学推行素质教育转向。正如周远清所说,“当前,我们改革的着眼点要更多地直接地放在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上,这是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

精神。”[8]可以说,NMET的改革正体现出整个高考改革的基本精神,而NMET第二卷自由应答试题的改革与发展又可反观出NMET改革的成果,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高考英语认识的深化。

篇三:英语高考改革带来的思考

高考英语改革带来的思考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在社会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关注和普遍重视。高中英语教学侧重于英语在交际使用中的应用,并以此为教学目标的学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高考中英语的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机制,牵动着教师和英语教学研究者对英语学科的研究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英语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更加的普遍与广泛,其作用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高中时期是学生受教育重要的阶段,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为人生奠定了第一基础,根据现在社会的要求,英语在高中阶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位,在高考的所占比列也非常大,一直是我国必学的重点学科。

一、进行英语高考改革的原因

英语是发达国家中的基本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后,对于提高国民文化程度,加强国民与国际文化的接触,学好英语对高中生是十分关键的,为了提升英语学科学习的效果,需要对英语进行相关的改革,改变陈旧的学科学习面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现今的社会发展形势,高中英语不应该再是课堂上由教师讲解,学生来做笔记,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学习,并最终任务是面对考试,以考试分数为英语的最终学习目标。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对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在实际中的运用,更多的应该锻炼每一位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但是,因为高考的关系,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听、说、读、写的机会。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对人才的渴求

高中英语的教学大纲是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侧重培养学生的听写、阅读能力,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理性思维、增加记忆、想象、联想,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语言技能是构成其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听、说、读、写在作为学习目的同时,也要成为学习的手段。 社会对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在不断的提高,高考英语的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机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

二、改革后对英语教学的思考

(一)因材施教

高中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科改革的变动结合课程大纲的要求作为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自主式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跟着教师学习。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如:在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中的一个句子:The gift (you give)is not something your loved one keeps but a voluntary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lives of people who really need it.这个句子在同学之中有部分同学理解掌握不了,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专门给同学介绍句子成分和简单的英语基本句型,一点一点划分句子成分,帮助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理解句子并培养其朗读语感。

(二)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

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是客观不可缺少的,物质上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现在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对于赏心悦目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学习效果、接受效果将会更好。同时,主观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并马上帮助其解决;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恐惧,要

让学生多说、多读,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不再一味的出于应付考试而机动的学习。如: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可以搭配图片让英文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可以为学生提供英文真人系等资料,让学生去听、说国外的英文广播,来提高自身的听说水平;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电影,让同学们自发想象力参照电影去编排情境对话等。

(三)课堂教学英语化

高中的英语改革后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应侧重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使用全英语化开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把课堂作为实战场景,丰富教学模式,多开展英语语法练习对话,或编排故事、情景剧等节目。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对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提高起到很大帮助作用,要让学生敢于说出口,不再是应试教育的哑巴英语。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The British Isles课文中,围绕英国文化展开,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预习,理解TheBritish isles are a group of islands that lies off the west coast of Europe 等难句的意思,搜索有关英格兰、苏格兰等周边文化信息,在课堂上共同合作进行发言讲述,从听力、对话、阅读方面学会英语的正确运用。

三、结语

英语的高考改革,并不会动摇英语科目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它的改革是适应了现在社会发展趋势,并针对社会现实做出的一种调整。改变了针对应试教育而学习英语的模式,给考生更多、更轻松的机会去学习英语。某种程度上,英语高考改革,给了英语学科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教育研究者可以多方面的制定教育大纲,而不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也可以创造更多的教育模式,让英语的学习不再枯燥;给学生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在实践中领会英语。教学思路要在传统的思路之上不断的创新、进步,要跟上改革后的时代潮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计划,侧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等人才打下基础

标签:高考英语 改革 2017高考英语改革 上海高考英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