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英语 > 正文

从《喜福会》一窥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喜福会中美家庭观差异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各自在美国长大的女儿间的故事。小?由“喜福会”――母亲们的聚会开始,从女儿们成长经历的回忆和婚姻生活展现了母女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进而反映了在美国大环境下,代表着边缘东方文化的母亲们与更倾向于主流西方文化的女儿们之间的差异与碰撞,直至最后的交融。
  关键词:母女 文化 差异 交融
  
  作者谭恩美本身也是一名美籍华裔作家,和小?故事里所描写的四个华裔家庭的女儿们一样都是移民后代,具有特殊的身份:一方面在美国出生并长大,周遭的主流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美国式的;另一方面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不可磨灭的中国情结,并且作为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后代,外形上的差异就也时刻提醒着他们的与众不同。所以作者借由小?中四位中国母亲与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了与其本身相似的成长经历。这也是作者在传统中式文化与主流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在对自我文化身份和自我认识的思索与探寻。
  一、母女间的隔阂
  《喜福会》中所描写的四位母亲都在旧中国历经了苦难,然后带着不屈的信念与重生的期望移居美国。因为那里是她们心目中所神往的一片乐土与天堂,承载着她们诀别苦难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在那个国度,她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再不必重演旧中国妇女的不幸遭遇,更不会重蹈她们当年不堪的覆辙。对孩子她们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于是便按照自己的理想来规划女儿的前程,用根深蒂固的中式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来管理女儿的生活。但奈何在美国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儿们自幼耳濡目染的是美国文化,怎会毫无怨言地循着母亲们规划好的道路亦步亦趋。按照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女儿们需要对家长,对母亲俯首听命,但她们内心极为反感,觉得荒唐,所以她们抵触,乃至反抗。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小?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争执。
  例如母亲们坚持操办“喜福会”,因为这是她们这群游离在主流文化之外同为边缘人的聚集地、栖息所。在这里她们可以自在地用夹杂着中文的英文津津乐道地炫耀她们最得意的事情,可以打中国麻将,可以得到片刻本土文化氛围下的精神慰藉。而女儿们已经长大成为了如母亲所愿“能?得一口流利英文”的“美国人”。女儿们甚至不会?中文,也不懂中国麻将的趣味。对于母亲们而言,中文却始终是她们的母语,语言上的习惯也造就了她们的思维模式。于是语言上的不同也为母女间的交流不畅埋下了伏笔。
  二、从隔阂看文化差异
  在母亲对女儿的培养过程中,几对母女间的战争就已见端倪。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子女培养模式中,家长几乎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权威,并能充分“行使”该权威对子女进行培育、管教。此外,中国的传统家庭观中,家长与子女是相互依存依赖、共荣同辱,甚至互为一体的关系。儿女的成就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家长的荣辱。对于故事中的母亲而言尤为如此,因为她们几乎将余生的大半期盼都押在了女儿身上,作为在主流文化外的边缘人,她们更渴望借由女儿的成就得到认可。然而美国的价值观则崇尚个人奋斗,注重子女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独立于父母之外的自我意识,认为父母与子女是自由、独立的个体。比起中国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依存关系和严加管教来,他们更奉行互不干涉,自成一派的行事作风。小?中写描写的母女间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在家庭价值观、教育观上的差异与撞击。
  Waverly从小就有下棋的天赋,并在一次比赛中崭露头角,对于中国母亲Lindo这自然是可以好好夸耀的资本。但女儿却因不能忍受母亲拿着自己的荣誉四处炫耀便赌气?不再下棋。倔强而要强的母亲却认为自己对女儿的苦心栽培不仅没有得到女儿应有的感恩和回报,却连以女儿为傲如此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表现都被女儿所不齿,从而伤心、失望不已,以致很长时间不再“过问”、“干涉”女儿的生活,并绝口不提下棋一事,始终摆出一副漠不关心、不闻不问的姿态。自此女儿眼中自信的光芒在强势的母亲面前逐渐消逝,便真的不再下棋了。母女之间的隔阂由此而生长达二十余载。
  Su长久以来都把对在中国内地生死未卜的两个双胞胎的“歉疚”转化为满腔希望寄托在女儿June的身上。一心望女成凤的Su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女儿June实施“成材计划”,让其学习代表着优雅高贵的钢琴并参加比赛。然而June并没有让母亲得偿所愿――比赛中频频走音出错,让母亲颜面尽失,并拒绝再弹钢琴,甚至控诉道:“我又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你逼不了我!”“我希望你不是我妈妈,我也不是你女儿!”Su岂能容忍如此的违抗,固执地呵斥:“女儿只有两种,服从母命和随心所欲的,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从此,母女二人的分歧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June不再弹琴,故意忽视母亲的期盼,也终使自己成为了平庸无为之人。
  母女之间分歧还一直延续到了女儿长大成人选择婚姻伴侣上。由于在中国家庭中长大的关系,一种中国儿女对家长惯有的畏惧感让Waverly在第一次婚姻中选择了嫁给一个中国人以期望讨取母亲的欢心。但这段婚姻并不能如母亲所愿维持下去,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而当第二次爱情来临的时候,由于对方是个金发碧眼的美国人,使得女儿在处理二人的关系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既想保全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又担心无法赢得母亲的认可。于是我们就看到了Waverly带着男友回家吃饭时对男友的叮嘱和对母亲的察言观色。即便如此,当母亲lindo端上精心准备的拿手菜,并用典型的中国式客套话?着“不好吃,没什么味道,你尝尝看”后,洋男友不解其中奥妙淋上一泼酱油之举,还是让饭局在全家人的一片哑然中收场。小?中母女间所存在的矛盾和隔阂绝不仅仅只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所能解释的。这其中显露出的更是东方与西方,美国的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而在故事中就具体地体现在了子女教育、婚姻观念等家庭矛盾以及母女的思想,行为模式的不同上。
  三、走向融合
  尽管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母女之间也有二十余年的心结,但是两种不同文化中所共有的东西又让二者相渗透、交融,那就是母女间深沉的爱,和人类所共有的对平等、尊重的渴求。
  Lena有着一份独立的工作,在生活中却需要与美国丈夫在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开销上遵循美国式的“AA”制,借此以满足丈夫口中的“独立”、“平等”。然而这份所谓的“经济独立”并没有为她的婚姻加上保险,丈夫的锱铢必较让Lena在二人的婚姻中失去了基本的被尊重,有苦难言。婚姻沦为了一场斤斤计较的数字计算。而此时,母亲Yingying已洞悉其中症结所在,鼓励女儿勇敢地冲破这桩有名无实的婚姻枷锁,大胆地寻找她应得的真正的爱、温柔与尊重。同样的还有Waverly的男友不能理解中国文化和礼仪,Lindo对这个洋女婿也薄有微词,但是出于任何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为了女儿的幸福,母亲Lindo还是以宽容的心去接受了洋男友成全了二人。此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母亲对美国文化的接受和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尊重,也展现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两相渗透。
  而之前看似对女儿June失去期望的Su,在心中却从未曾真正放弃女儿,最深厚的母爱让她能在那个“平庸”的女儿身上发现她最本真可贵、他人所无法比拟的善良本质。而在母亲过世后,女儿也终于明白了母亲所有的期盼,不过是希望她好好地生活下去。此刻的她终于能以平静、释然的心情去看待和接纳母亲和中国文化。带着复杂的心情June前往中国,回到了母亲最初离开的地方,与从未谋面的两位双胞胎姐姐相认,并最后异口同声地喊出了“Mama”这一所有不同语言所共通的词语。此刻此景对于故事中的四位母亲而言,这也是一次心灵上的回归,精神上的慰藉;于女儿们而言,也是多年隔阂的消解。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代表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即使在美国生活已久,但其骨子里所深植的中式文化底蕴使她们与更倾向于现代西方文化的女儿们格格不入。女儿们从母亲血液中延续下来的中国情结和她们的黄皮肤黑头发也同样使她们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上左右为难。小?就是通过这样一类特殊的人群为写作对象,借由她们家庭的故事反映了在美国这样一个“大熔炉”中,多元文化相撞击,尤其是少数族群文化向主流文化融入的过程。而作者在文章中似乎不经意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不同的文化中有“异”更有
  “同”,并没有孰高孰低,你存我亡,更多的是一种平衡与融合。作者期待在这些多元文化的摩擦过程中“求同存异”,拥有相互理解包容的精神才能让各种文明交融与共处。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03).
  [2] 魏青.《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电影文学,2010,(07).
  [3] 贾萍.从《喜福会》中的母爱主题看东西方文化差异[J].名作欣赏,2009,(10).
  [4] 王小玲,龙森祥.标题:《喜福会》中母女背后的文化差异(英文)[J].世界文学评论,2006,(02).省略

标签:中西文化 交融 差异 喜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