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院校 > 正文

例析初中物理中常见解题错误类型|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表格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正确、高效解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题目的解答存在着许多失误和不足。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由于物理概念理解不透甚至错误而导致解题错误
  
  物理概念通常是浓缩成简单的一句话,但却包含了许多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明确、理解概念中提到的和隐含的信息,然后用这些信息去解答题目,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例如机械功是这样讲的:物体收到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句话明确了做功的条件既物体要受力的作用和物体要通过一定的距离还要物体受到的力和通过的距离是同一方向的。往往部分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不够,认为一个物体只要受到力和通过距离那么力就对此物体做功了,把两者方向的问题忽略了。在解题时就出现了错误。例如:起重机将1 000 N重的货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15 m后,又将货物匀速水平移动了5 m。整个过程中,作用在货物上的竖直向上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多少焦耳的功。学生的错误解答是 W=FS =1 000 N×(15 m+5 m)=20 000 J。分析题意可知拉力在货物匀速水平移动了5 m的过程中是不做功的,因为拉力与移动的方向不是同一方向。
  
  二、由于单位换算出错而导致解题错误
  
  在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的单位是由一些单位组合而成的。例如在初二中有速度、密度、压强等物理量的单位,初三有比热容、功、功率等物理量。对于初二学生刚接触到这类单位,换算不熟练甚至出现错误而导致解题时最后得出错误的答案。例如学习密度时,质量和体积所取的单位不同,组成的密度单位也就不同,如千克/米3、克/厘米3。如果在计算时不注意单位的换算就会出现一些错误。例如:如图所示是盒装牛奶,它的体积是_________m3,若该牛奶的密度是1.2×103 kg/m3,则牛奶的质量为_________g。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_________。因为图上显示的牛奶的体积的单位是毫升,所以先要把毫升换算到米3,在进行质量计算时要把密度的单位换算到克/厘米3。
  
  三、由于对公式的应用条件不明确而导致解题错误
  
  初中物理中有许多公式或变形式子在应用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例如:公式 P=ρgh 只适用于计算液体内部的压强,而不能用于计算大气压强,因为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变化空气的密度也要变化;在学习机械功率时会看到 P=Fv 这个式子,但它只适用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电学的学习中特别是在电功和电热的计算中,一些学生对 W=I2Rt、W=U2t/R、Q=UIt、Q=U2t/R 这些式子相互混淆,以至于在解题时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例如:一台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线圈两端的电压为380 V,线圈的电阻为2 Ω,线圈中电流为10 A,若这台电动机正常工作1 min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_J,输出的机械能是_________J。有同学在计算消耗的电能时用 W=UIt =380 V×10 A×60 s=228 000 J,输出的机械能为消耗的电能和产生的热量之差,而计算产生的热量时用Q=Ult ,结果电动机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成热量了。
  
  四、由于思维定势引起解题错误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例如,氧气瓶内氧气的密度是6 kg/m3。用去三分之一后,瓶内氧气的密度变为?()
  A 3kg/m3 B 4kg/m3 C. 5kg/m3 D.6 kg/m3
  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常认为氧气的密度是不变的,因为类似的题目中固体和液体用去一部分后,质量和体积成比例变小,
  
  所以密度是不变的。又例如:图1中电流表的连接是正确的,请在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学生在解题时把电流看成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出,从而使螺线管的N、S极标错了。在解答一些电学题目时,一般情况下灯的电阻是不变的,但在有些情况下要考虑的。如图2所示中,电源电压为9 V且保持不变,小灯泡标有“6 V 6 W”的字样,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求:
  
  (1) 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多少?
  (2) 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4 A时,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3)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7 V时,求这时电路中的总电阻?
  在解答此题时,只要根据图像就能得出电压和电流,但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非得要求出电灯的电阻然后根据电阻不变求出电流和电压。
  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习题讲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思维。在物理习题讲解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 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 GN 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 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 N的物体提到9 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 N, 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可以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 求总功、② 求有用功、③ 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标签:解题 物理 初中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