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2008天津高考语文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08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2008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天津卷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之与家之相

篡:劫夺

B. 人之与人之相

2008天津高考语文

贼:偷窃

C. 何以

易:改变

D. 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

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1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B.

C.

D.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四、(18分)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三、11.B 12.A 13.B

14.C

四、15. (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文言文翻译参考: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

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于事,就象要举起泰山越过黄河、济水一样。”墨子说道:“这比方不对。举起泰山而越过黄河、济水,可以说是强劲有力的了,但自古及今,没有人能做得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此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可行之事)。

古时的圣王曾做到过。”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时大禹治理天下,西边疏通了西河、渔窦,用来排泄渠水、孙水和皇水;北边疏通防水、原水、泒水,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在黄河中的厎柱山分流,凿开龙门以有利于燕、代、胡、貉与西河地区的人民。东边穿泄大陆的迂水,拦入孟诸泽,分为九条河,以此限制东土的洪水,用来利于冀州的人民。南边疏

篇二:2008年高考天津理综试卷及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l

至5页,第Ⅱ卷6至15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 卷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兮、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

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3.本卷共21题,每题6分.共126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最:H 1 C 12 O 16 S 32Cl 35.5K 39Br 80

1.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能合成生命活动所需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鼠脾细胞与免造血千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3.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4.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

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6.下列有关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 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Na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式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7.二十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

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B.尿素 食盐聚乙烯

C.涤纶洗衣粉阿司匹林 D.石英 橡胶磷化铟

8.对于平衡 ,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温增压 B.降温减压

C.升温减压 D.降温增压

9.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CH3COOH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

B.0.1 mol / L 的CH3COOH 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c(OH-)减小

C.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D.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7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个甘氨酸分子中存在9对共用电子

B. PCl3和BCL3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 H2S和CS2分子都是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D.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Ca2?+== CaCO3↓

B. NH4HSO3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混合加热:

C.酸性条件下KIO3溶液与粗溶液反应生成I2:

IO3+5I?+3H2O==3I2+6OH

D. 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 ?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上都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B.用惰性电极电解Na2SO4溶液,阴阳两极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NaCl溶液,若有1 lmol电子转移,则生成1 mol NaOH

D.镀层破损后,镀锡铁板比镀锌铁板更耐腐蚀

13.下列实验方法合理的是

A.可用水鉴别己烷、四氯化碳、乙醇三种无色液体

B.油脂皂化后可用渗析的方法使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充分分离

C.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D.为准确测定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所用酸和碱的物质的量应相等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B.没有摩擦的理想热机可以把吸收的能量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C.知道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求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D.内能不同的物体,它们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可能相同

15.一个氡核222

86Rn衰变成钋核

222

8621884Po并放出一个粒子,其半衰期为3.8天。1 g氡经过7.621884天衰变掉氡的质量,以及Rn衰变成Po的过程放出的粒子是

A.0.25g,α粒子 B.0.75g,α粒子

C.0.25g,β粒子 D.0.75g,β粒子

16.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紫光改为红光,则条纹间距一定变大

B.以相同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紫光能发生全反射,红光也一定能发生全反射

C.紫光照射某金属时有电子向外发射,红光照射该金属时也一定有电子向外发射

D.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偏振片以增加透射光的强度

17.一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上接有正弦交变电压,其最大值保持不变,副线圈接有可调电阻

R。设原线圈的电流为I1,输入功率为P1,副线圈的电流为I2,输出功率为P2,当R增大时

A. I1减小,P1增大 B. I1减小,P1减小

C.增大,P2减小D. I2增大,P2增大

18.带负电的粒子在某电场中仅受电场力作用,能分别完成以下两种运动:①在电场线上运

动,②在等势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该电场可能由

A.一个带正电的点电荷形成

B.一个带负电的点电荷形成

C.两个分立的带等量负电的点电荷形成

D.一带负电的点电荷与带正电的无限大平板形成

19.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 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

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对B加一竖直向下的力

F,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墙对B的作用力为F1,B对A的

作用力为F2,地面对A的作用力为F3。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

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

A. F1保持不变,F3缓慢增大

B. F1缓慢幼大,F3保持不变

C. F2缓慢增大,F3缓慢增大

D. F2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

20.一个静止的质点,在0~4s时间内受到力F的作用,力的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力F

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则质点在

A.第2s末速度改变方向

B.第2s末位移改变方向

C.第4s末回到原出发点

D.第4s末运动速度为零

21.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由a向b传播,相距10.5m的a、b两处的质点振动图象如图中a、

b所示,则

A.该波的振幅可能是20cm

B.该波的波长可能是8.4m

C.该波的波速可能是l0.5m/s

D.该波由a传播到b可能历时7s

篇三:2008年语文中考天津卷及答案

2008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课内文章阅读(本大题共12小题,4、8、12小题,每小题3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27分)

阅读《看云识天气》片段,回答1-4题。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下面词语中的“薄”,与选文中的“一层薄云”中的“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薄板

B.淡薄

C.薄弱

D.薄暮

2.选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这个错别字所在的一项是( )

A.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

B. 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C. 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

D. 雨雪也就降临了

3.选文中写云层由“卷层云”到“高层云”再到“雨层云”,其变化的特点是( )

A.越来越低,越来越薄

B.越来越高,越来越厚

C.越来越低,越来越厚

D.越来越高,越来越薄

4.对下面句子加点的“往往”一词表达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

A.强调一定要下雨或下雪。

B.意在说明大多数情况下会下雨或下雪。

C.意在说明以往是一定会下雨或下雪的。

D.强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下雨或下雪。

阅读《敬畏自然》片段,回答5-8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替换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

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5.选文中直接表达了对大自然褒扬的一组词语是( )

A.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B.精巧绝伦 深邃高超

C.不值一提 相互协调

D.不可思议 不能胜任

6.选文中的第二句话,连续用了“无论是……,还是……”这样的句式,要强调的是( )

A.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B.大自然中的物质差别极大。

C.生命有美丑之分,物质有大小之别。

D.一切都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7.选文要表达的意思是( )

A.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 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C.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D. 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

8.选文在论证的时候,用了对比的方法,构成对比的双方是( )

A.苍蝇蚊子和鲜花绿草

B.“死”的物质和丰富多彩的生命

C.人体细胞和人的大脑

D.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回答9-12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 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10.下面句子中“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11.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受到“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王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43分)

二、古诗文默写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3.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文上下句。(5分)

⑴采菊东篱下,

⑵?留取丹心照汗青。

⑶感时花溅泪,

⑷忽如一夜春风来,

⑸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14.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词语句。(3分)

“饮酒”常见于古代诗词,无论是苏轼的“。鬓微霜,又何妨”,还是范仲淹的“ ,燕然未勒归无计”,抑或是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诗人都借助“酒”抒发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

阅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节选,回答15-16题(4分)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5.诗中的“那里”具体指的是哪里?(2分)

16.诗中把“那里”比作“太阳”和“春”,说明“那里”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阅读曾巩的《墨池记》节选,回答17-19题。(6分)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⑤?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汉人,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岂信然邪信然: 羲之之书晚乃善善:

1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⑤?

译文:

19.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分)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陆文夫《脚步声》节选,回答20-24题。(15分)

脚步声(节选)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一步一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①。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是来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②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

“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摘自《北京文学》2001年第10期)

注释: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20.文中使用典故和引用诗句,请根据提示填空。(2分)

⑴“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

⑵“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后来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为“ ,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0字以内)(3分)

22.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3分)

① “怕” 的对象不同: ;

② “怕” 的程度不同: ;

③ “怕” 的感悟不同: 。

23.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则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3分)

写法是;用意是:。

24.文末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4分)

“你”指的是 ;

“走”路指的是 。

五、综合性学习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㈠综合性学习

黄土高原是黄河的臂弯,我们祖先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黄土高原和黄河息息相关,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某校同学要开展一项关于黄土高原和黄河关系的专题研究。下面是他们搜集来的一些资料,请你研读后,回答25~26题。(6分)

①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②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到了明中叶,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下百万根。

③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他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实行屯垦戍边,多次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④6000年前,绿色还是黄土高原的主色调,那时这里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高达69%。

⑤目前黄土高原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⑥唐朝初年施行屯田垦殖,在黄土高原的林牧区垦田数十万亩,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⑦清军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华北、江南人满为患,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变林牧为农耕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参天巨木,此时完全成了光山秃岭。

25.从以上材料来看,从秦朝开始,黄土高原上的森林、草原不断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试将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只写材料的序号)。(2分)

标签:天津 高考语文 2008天津高考数学 2008 天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