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招生 > 正文

建筑构造图集 [以实践为导向的建筑构造课程研究]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建筑构造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讲授建筑构造的组成、原理和方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是艺术类招生,各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部分都已形成自己的专业教学特色,很多院校倾向于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方向,建筑构造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保留下来。但在环艺专业开设此门课程与工科类院校应有所区别,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框架要求。目前在环艺专业开展建筑构造课程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一)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教学计划对于培养新规格现代大学生的要求
  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本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确立了以建筑类基础课程为基础,侧重发展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方向的模块化教学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自由进行选择。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但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却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呆板,虽然已经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脱节严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构造课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再配以构造设计集中国来完成本科教学中对构造知识的掌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分开;教师过多地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实践认知能力的培养。虽然现在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教授过程中会有图片示例。但是理论教学与构造设计的应用能力培养依然严重脱节,往往出现学生学完理论后做构造设计时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
  (三)课程间沟通不够,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脱节严重
  建筑构造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后续设计类课程的有效展开,但是在构造课程教学过程中无法与设计内容结合起来,纯粹是构造知识的罗列;另一方面,设计课程展开时,学生也不能应用学到的构造知识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课程见的衔接出现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理论教学内容的拓展
  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要适应专业方向发展,为后续课程服务,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建筑物的构造形式,还应延伸到室内装修构造和景观构造。在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要求,有所侧重。那么构造内容就不仅局限于建筑构造知识了,还应包括室内和景观构造,可以统称为“构造设计基础”。这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系开设建筑构造课程与工科类院校一个最本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多本参考教材,以提供多种建造方法,并按照系统的原理提供全新的审视角度,使学生能够将创造性放在学习的首位;《建筑构造》《室内装修构造资料集》《景观构造》等都可以作为参考书而设置。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新技术、新材料在课程中的分量,紧跟社会发展的方向,增加课程与社会新技术发展的衔接度,要求教师及时补充专业知识。
  (二)增加实践操作部分的训练
  1 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测绘制图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某环境小品的测绘,把实测数据经过整合,用工程图的方法表达出来,完成从三维空间到二维图纸的转化训练。强化前期学过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及建筑制图基础课程。
  2 模型的制作。由于建筑构造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的空间转换能力比较差,通过模型的制作,一方面可以体会空间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二维图纸到三维空间的转化。例如楼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空间要素,如何完成楼梯在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关系?模型的介入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楼梯,绘制出平面图和剖面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把空间的要素用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对自己动手做模型的兴趣很大,并顺利完成从设计到制作到制图的全过程。
  (三)加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
  进行教学改革应该是个系统工程,不应该只是一门课程自己的改革,所有的课程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专业基础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为下面的专业设计课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教学体系。
  由于本校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每门专业课程分段进行,一门专业课结束后开展下一门专业课,课程之间交叉少,呈现阶段性特征。课程之间的衔接很差,在构造教学中,应该体现触类旁观、融会贯通的思想,加强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等课程的横向沟通,特别是要与建筑设计课联系整合,从而促进各种知识与技能之间相互交叉,可以大大提高了教学改革整体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强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组织,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是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即教学实践活动的客体而存在的,而不是以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动主体出现,学生也就很难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构造课程的教学中,在授课过程的组织上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使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创造自主学习与主动发现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与运用知识,着力提高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在教学中营造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合作关系。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引入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掌握所教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式教学是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或阅读材料,组织学生积极思考、集中或分散讨论、深入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讲授楼梯构造的内容前,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周围建筑物内楼梯的形式,了解踏步、踏面、休息平台的尺寸,感受其舒适度。课堂上先提问:我们的教学楼的层高是多少?很多学生很茫然,觉得无从下手;再进行设问:楼梯踏步高时多少?每层楼有多少踏步?这样引导学生从侧面了解我们学的知识的特点,也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论述不同形式、不同尺寸的楼梯的异同点,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何种设计方案较为合理。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课程的过程性、实践性、参与性。过程与目标是教学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缺少。
  (三)课程作业完成之后的评图反馈
  以往的教学方法是课程结束后,安排一个大作业,学生将作业上交,教师给个成绩。大作业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建筑制图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工程图纸、建筑材料、制图规范和要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制图技能,大作业是学生综合水平的展示,但是这样的做法使作业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反馈。
  解决办法是创建有效的评图机制,评图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检查评定过程,利用讨论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促使学生提高水平的双重作用。南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谈设计体会;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肯定长处,提出问题,指出改进方向。另外指定时间举行作业展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杜绝学生拖交作业,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加强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教学中引入对工程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另外,从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实践在建筑构造的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但仍然不如现场实习直观。实习虽然使学生得到了比较直观的印象,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反馈,导致的结果就是所学的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遗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重新设计教学顺序,把工地实习安排在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

标签:构造 导向 实践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