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招生 > 正文

武训传 《武训传》不是禁片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这部曾因被冠以“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而受到大批判的电影,其实从未被禁映,“解禁”自然就无从谈起      电影《武训传》又火了一把,这部被冠以“新中国第一禁片”的电影近日正式发行正版DVD,此举被不少人视为“解禁”的标志。
  《武训传》是由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历史题材电影,电影的主人公是被称为“千古一人”的武训,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贫苦农民武训走街串巷,“行乞兴学”,靠着自己的乞讨,硬是建起了一所所学校,《武训传》讲述了武训的这段传奇人生。
  其实,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武训传》就开始拍摄了。不过最早的片方由于多方面原因,最终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拍摄,后来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10月,才最终拍摄完成,并于当年底在中国大陆进行了公映。
  刚公映时,各方反响都不错。不过好景不长,《人民日报》于1951年5月20日发表了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文中称《武训传》“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该文由毛泽东修改审定,此后,全国上下便掀起了对《武训传》的大批判浪潮。这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重要的电影批判事件,而《武训传》所谓“新中国第一禁片”的名号,便是由此而来的。
  
  从历史事实来看,首先,《武训传》是进行过公映的,并没有被彻底尘封;其次,即使《武训传》后来成了批判对象,但对它的放映其实并没有停止,有时候,为了批判该片,反而先要进行放映――姑且称之为“批判式放映”。事实上,对《武训传》的“批判式放映”一直持续到“文革”时期。所以,《武训传》遭受经由领袖发动的批判浪潮不假,但从始至终很难说完全被禁映了,非要给《武训传》戴一顶“禁片”的帽子,并不十分妥当。
  从电影史上看,《武训传》的遭遇是个普遍现象:很多电影都曾在“批判式放映”中度过漫长的岁月,如《早春二月》。为了批判的方便,还特意不对其作任何删改,得以完整放映。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陆的电影发行放映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方式,各级地方相关部门都按照官方的统一安排层层下达任务,进行电影发行、放映,真要说“禁片”,在这种环境中根本无法与观众见面――甚至,连获得搬上银幕的机会都微乎其微(那时连拍摄电影的基本物资都是计划安排的)。
  由于完全没有商业性的发行、放映环境,所以,“批判式放映”成了不少影片大规模与观众见面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到了“文革”时期,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活极其不正常,广大人民群众能见到的电影作品少之又少,而群众运动式的“批判式放映”,反而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公映方式,但无论怎么衡量,这些电影都没有被完全禁映,算不得“禁片”,更准确地表达,恐怕应该是“受批判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有许多影片从制作完成就进了仓库,由于技术指标不合格,或受制于经济因素的制约,这些影片从未被纳入公开发行、放映的渠道(譬如早期大量的戏曲片和后来的一批实验探索片),但这些电影显然也不能被称为“禁片”――它们只是不值得公映罢了。
  
  所谓“解禁”,自然是基于对《武训传》之类的电影“禁片”身份的认定而言的,不过更惯常的说法,似乎是“平反”。事实上,在1985年9月6日《人民日报》上,就刊登了一篇消息,题为《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胡乔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将他的讲话登载在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上,当然可以看做是代表执政党对《武训传》问题的表态。此后,包括胡乔木在内的很多中央领导都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武训传》的问题,基本上都表示了对《武训传》批判的不认可,由此,不少人认为《武训传》已经被“平反”。不过,也有以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为代表的不少人认为,这不能算平反。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胡乔木说的话不能算是为《武训传》平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国家、政府来批判的,那当然要用国家和政府的名义给它平反了。”
  不管怎么说,《武训传》的公开放映已经不是问题。2005年,在上海举办了纪念赵丹诞辰90周年的电影回顾展,该展览上就放映了《武训传》一片,但这次放映也不等同于当下俗称的“公映”――我们现在说的“公映”,是指获得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后,在电影院面向全社会进行的公开放映(依据2002年开始施行的《电影管理条例》)。当时有媒体以“新中国首部禁片开禁”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但这并不确切――5年前的2000年,上海的民间电影文化机构就在图书馆举办过孙瑜百年诞辰纪念放映活动,这次活动曾专门放映了《武训传》的录像带;而更早的1996年,一部名为《武训》的电视剧便已经播出,证明了以武训作为影视作品表现的题材,已经完全没有限制。
  
  1950年公映的《武训传》,到今天早就过了版权保护期,成了所谓的“公版”电影,从法理上来说,任何人都有权利生产、制作《武训传》的音像制品,此次《武训传》正版DVD的发行,就是完全的企业行为。
  按照前文所梳理,《武训传》其实从未被禁映,“解禁”自然就无从谈起,2000年的录像带放映和2005年的回顾放映,都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映”。
  而正版DVD的发行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解禁”――例如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一片,就因为“违规参赛”等问题,一直未获准在内地院线公开放映(通俗地说就是“禁映”了),而在2006年,《鬼子来了》的正版DVD却获准公开发售,这实际上就反映了电影作品在不同渠道和不同部门的管理下,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需要电影局或其他有关部门的许可;发行正版DVD,则主要是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审核。
  打着“禁片”的名头,自然能为《武训传》在大众媒体中吸引更多的眼球,但经由对电影史的耙梳和对我国电影发行、放映制度的整理,却发现许多哗众取宠的媒体表述并不可取。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武训传》的“重出江湖”,希望能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到我们自己的宝贵电影遗产,大批判的年代过去了,我们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武训传》挨批内幕
  
  1951年2月,编导孙瑜亲自带着《武训传》的拷贝到了北京。
  
  2月21日晚7时,文化部电影局局长袁牧之带了孙瑜乘汽车直奔中南海。周恩来等百多位中央首长到中南海放映大厅观影。这晚,毛泽东主席没有来看,后来据中影华北管理处的同志告诉孙瑜说,主席几天后又专门调了《武训传》去看。
  
  电影放完后,周总理没有提多少意见,只在某一艺术处理上告诉孙瑜,武训在庙会广场上卖打讨钱时,张举人手下两个狗腿子乘机毒打武训的残暴画面描写似乎太长了。孙瑜第二天便把踢打武训的镜头剪短了。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以社论形式发表毛泽东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严厉批评对武训及电影《武训传》的赞扬。
  
  195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刊登了《武训历史调查记》一文,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是建国后文化思想战线上的第一次批判运动。

标签:武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