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文化”特色学校的建设构想] 学校文化建设的构想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构想提出的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如今,“教育”已逐步偏向“教”的意义。如“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学分制”“名次制”……可以看出,这些教育理论所关照的对象并非儿童的身心发展,而是成人的社会现实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文明的不断提高,以下的教育现状就越来越令人深思:
  1. 传统文化下的传统特色教育正不断迷失。
  现代社会,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进,我们的孩子已然无法知晓“阿福”、“门神”、“守岁”等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他们只知道“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我们的孩子愿意听“圣诞老人”的故事,却不愿意听“年”的传说;我们的孩子不会剪纸,不会童谣,不会在传统游戏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精神的解放,只知道玩电子游戏和上网冲浪,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个体的封闭和精神的压抑。家长们已经不舍得给孩子们花时间去玩了,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针是:“我们过去没有条件上,现在有条件了,你还不好好学?”
  2. 教材权威的不断慑服,已使学生逐步驯服。
  “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抑制本能”(罗素《论教育》)。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无论哪一个版本都很难完整地寻找到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零零星星的几篇有着季节的影子的篇章也都是过了时节才学到的。也就是说,孩子们对于教材仅仅是走马观花。对于某一文化现象,某一民俗特征,某一乡土气息,某一自然景观……都不能让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教材根本没有对这些系统的自然审美进行选择与编辑,教材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3. 现代课程逐步走向一个新的误区。
  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倾向于科学理性,缺乏人文关怀。片面地或盲目地跟随西方的教育理念,而忽略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源泉;一味地夸大科学理论体系的作用与功能,学习的目的为了快捷地迎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忽略了作为人的存在与需要,学生大多被置身于一个单调枯燥、冰冷自我的知识世界,得不到传统与人文的“终极关怀”。
  4. 应试教育让教师和学生都走向一条不归路。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两者都是一种自由的、非功利性的精神。而应试教育追求知识理性,崇尚科学技术,这就远离了戏乐之趣,使得如今的孩子无法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天地中,应试教育的压抑让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退学,甚至精神紊乱,产生攻击性行为。
  5. “都市化”“城市化”价值取向抹杀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技术化、标准化、虚拟化、商品化的世界里成长起来的城市孩子,过早地脱离自然,脱离活生生的生活体验,进入一种看似班驳陆离,实则抽象片面的,多少有些“异化”的城市环境,造成的局限对城市孩子具有一种巨大的慢性的“杀伤力”。
  
  二、 构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这些思考,“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的应运而生。我们以转变新时期的儿童观、教育观为突破口。以回归传统游戏文化为媒介,引导儿童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不断发展完善儿童精神世界,不追求孩子去成为什么人或去钻研什么东西,而是让他们在游戏文化中发现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了解自己是什么人。试图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1. 超越对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工业化文明因素的依赖,依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游戏精神内涵,充分发展自身的有利特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 克服全盘都市化的教育倾向,在吸纳现代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时,特色学校的建设构想应当持存和发展自身的文化传统重经验、重传统、重自立、重情感的特点和优势。
  3. 研究和开掘游戏活动在文化熏陶、德育渗透、发展学能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和游戏化学习策略对学科教学的改进,探索出改革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4. 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人本课程,解除教材教师的权威性,发掘传统文化中适宜孩子身心发展的人文读本,改变现代都市教师、家长、学校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5. 明确“游戏文化”特色学校的培养目标。给教育教学赋予一种游戏精神:自我目的的精神,主动积极开放的精神,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无主体的精神,与传统对话的精神。
  
  三、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和哲人把艺术、体育等起源归之于人类的“游戏本能”,荷兰人胡伊青加甚至提出了更为本源的命题:人是游戏者。即便是弗洛伊德的“性中心”说、“性本能”说,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游戏本能”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席勒的观点与庄子不谋而合,庄子所谓“真人”“神人”也正是“能游”的人,“游”之一字,让人类像只大鹏鸟一样“乘虚御风 ”“逍遥一游”呀!从席勒《美育书简》中不难看出,“游戏”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肢体活动,更是一种美育途径,并经过许多专家的探索与研讨,形成了“游戏文化”的广大资源背景。
  在中国古代组构的一部长长的,色彩绚丽的中国游戏史画卷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人民在人类文化史上的独特创造和卓越贡献。从先秦时代的斗鸡、走狗、六博、踏鞠,到汉魏时期的官家游戏,再到明清棋牌的发展和麻将的诞生,中国的游戏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这其中所透析出的千丝万缕的生活和民俗不啻是历史对于儿童生命的一种关怀,更是影响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文明。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精神和道家教育知识观。庄子在《齐物论》中这样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种“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精神正是中国的传统。在《西游记》里,我们就可以读到关于这种游戏的伟大主题。在《红楼梦》里,我们同样可以读到更为复杂丰满的游戏的伟大主题。
  卢梭也曾把教育的来源划分为三个方面:“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这与老庄的“自然无为”又是灵犀相通的。
  游戏,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乃至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方式。游戏,不仅是文学文化的伟大而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生命的伟大而永恒的主题,人类生存的动机、归宿和目的。
  2. 研究的价值。
  (1)积淀传统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有其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具有可充分挖掘的自身优势,并凸现出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理论,也就是怀乡理论,开始对城市文明给人类带来的问题进行反思,把注意的焦点重新投向传统文化,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机遇,而“游戏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非常广阔的资源空间,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也能有效地将特色教育推向一个新层面。
  (2)引导审美创造,丰富儿童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往往是艺术,艺术往往是游戏,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一切又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英国美学史学家李斯托威尔认为儿童像原始人一样,把现实与梦想混淆在一起,把无生命的东西与有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时代每个孩子都是‘诗人’”。黑格尔这样说:“儿童最早的冲动就有要以这种实践活动去改变外在事物的意味。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了自己活动的结果。”果戈里认为儿童的游戏里潜藏着艺术创造的欲望和动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性、创造性,以及丰富的情感价值体验。游戏中,这样的培养目标能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展示。
  (3)适应时代要求,促进持续发展。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游戏文化和游戏精神是他们新思维的活力,是他们新精神的有效基石。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需要一个广阔的空间、舞台和情境,游戏文化的熏陶和游戏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则变成重要前提。
  
  四、 构想所要研究的内容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较大的问题上:
  1.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的理性思考。通过理论研究和对已有经验的反思,揭示“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的价值取向,所追求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形式等。
  2.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中的游戏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化。以校园人文环境,游戏环境建设为核心,以“童心,在游戏中放飞”为基本设计理念,大力推进“游乐大校园”的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环境的游戏文化含量。
  3.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中游戏活动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培植功能:主要研究游戏文化环境建设对儿童的熏陶作用;德育渗透:主要研究互动游戏、情感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作用;发展学能:主要研究游戏化学习策略在学科中的运用――包括游戏化拼音教学,游戏化数学教学,游戏化音乐教学,游戏化作文教学,美术造型游戏的设计和运用等。
  4.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主要从传统游戏,竞技游戏,野外生存训练,游戏文化知识等几个方面来开发校本课程,以主题性单元活动的形式,围绕游戏的主题,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组成“相似块”,以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展开一系列的特色教育。
  5.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中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传统文化,儿童教育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探索“将情感带入课堂”“将生活带入课堂”“将创造带入课堂”“将活动带入课堂”等以游戏活动为媒介的基本操作原则在各学科中的运用以及各学科情境教学活动的方式。
  6.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中质性评定的尝试。重视过程性、发展性、情境性或场地性、过程性、自主性、多样性的评价方式的探索与尝试。记录每个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成长档案,废除简单的评价方式,建立“故事大王”“童话王子”“童谣小天使”“军事专家”“足球小子”等以自我展示,自我评定为主要方式的评价体系。
  7.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构想中教师角色的转化与专业成长机制研究。成立以学校为基地的个案研究小组,依托各兄弟学校的专家同行,开展丰富多彩的行动研究,反思研究,对话研究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教师岗位成材。
  (沈蓉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226001)

标签:构想 建设 文化 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