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促我成长:家校共育,共促成长心得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是一名农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教书六年了,没有突出的成绩,也没有什么激情。一次偶然的听课改变了我,点燃了我的激情。   那是去年下学期的事,我正在上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按照惯例,先新课导入,板书课题后,正准备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一行人闯进了我的教室,来听随堂课。咋办?不慌,按惯例继续上课吧……
  下课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找到了我,和我聊起这堂课来。“我这堂课问题可多了,每个问题都是我要解决的,比如课堂上不会关注学生,提问不明确;我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我自我先剖析起来,免得校长指出不好意思。没想到校长微笑着说:“小向,其实也没有你说的那样糟糕,你缺乏的只是经验和激情,你有丰富的知识、青春的活力,还有聪明的头脑,而且你也看到自己课堂所存在的不足,再好好梳理一下,确立一个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怎样?”正是这个“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点燃了我的思绪,点燃我的激情。
  放学回家,我细细反思,罗列了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合理准确拟定教学目标?2.如何准确捕捉学情?3.课堂上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4.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5.如何引导孩子读书?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让他帮我参考参考。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看后,语重心长地说:“解决的问题不在多,就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开始吧。”对,就从这儿入手。从此,我就锁定“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进行小课题研究。首先,查阅资料,找理论依据。其次,我自己把整个研究分成三个阶段:前诊阶段,也就是先搞个调查,看看班上有多少人想过课堂上要主动提问,分析过后再进入初步训练阶段,最后是提高阶段。
  作为一线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比较方便可行,因为自己的班级、自己的课堂就是小课题研究很好的试验田。我把研究问题放在课堂进行实验,一晃四周过去了,怎么一点起色都没有呢?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热情开朗的张老师一语提醒了我,她说:“我也在搞关于学生想问、敢问、善问方面的研究,我觉得我班现在搞的课前5分钟学生自主提问,效果不错哟。”我眼一亮:“哦,我知道了,首先要给学生们创造提问的机会。”从此,课堂上,我很少给学生讲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多读,读后多提几个问题。开始学生读课文后所提问题都是一些肤浅的、不成问题的问题。面对学生低层次提问,我很懊恼,但我不死心,我继续查找资料,请教老师和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谈了如何有效引导孩子高质量提问的话题,并且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空间和宽松的环境,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难度较大而无法提问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让学生在小组中消除畏难心理。”他还特别强调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引起的,教师的提问,指向了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听后,我又一次豁然开朗,原来自主提问和听、看、想、说是分不开的。
  少讲多读,让学生多读多问,逐渐成为我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转眼一年过去了,我校组织的中青年教师赛课,我上的《去年的树》一举夺冠。让学生自主提问成为该课的一大亮点,得到学校评委高度好评和称赞。此后,学校推荐我参加县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并被评上县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儿童文学家秦文君说过:“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和快乐。”“自主提问”就是一扇门,学生推开它,就会有阅读的信心和兴趣。事后,我认真反思我搞的小课题研究,我把有关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多篇教学论文并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我也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成为一名县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回想起我的成长历程,真得感谢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感谢“问题”,“问题”促使我研究,“问题”促使我成长。
  作者简介: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小学副校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150多篇。

标签: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