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诗教观下薛涛诗歌的风格特点|薛涛诗歌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自古以来,女性诗词便被纳入了男性的规范和标准,即儒家的“雅正”、“含蓄”、“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薛涛作为一名只身闯入男界的女性,要想在这个圈子立足,就必须懂得它的游戏规则。本文主要论述在儒家诗教观下薛涛诗歌所呈现出的风格特点。
  雅正和谐
  晚唐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以“清奇雅正”来论薛涛诗歌的风格;清代章学诚在谈到薛涛时也说:“名妓工诗,亦通古义,转以男女慕悦之实,?于诗人温厚之辞,故其遣言,雅而有则,真而不秽,流传千载,得耀简编,不能以人废也。”
  “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是对孔子以“中和”为美观念的表达,是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思想在美学观念上的反映。何谓“中和”?《礼记?中庸》中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就是内心。“和”是内心情感的抒发符合标准、节律,就是“和谐”。
  薛涛为了进入“中正和谐”的境界,在诗中经常有违逆传统主题既定情感指向与思想趋归的情感表达,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既显示出诗人宽广的胸襟与气魄,又给人以中和之美。突出表现为:她一反“悲秋”的传统主题,唱出意气豪迈、欢快愉悦的秋歌。《采莲舟》写的是秋景,却不落悲秋的俗套,而写劳动的愉快,“满溪红袂棹歌初”;写丰收的喜悦,“解报新秋又得鱼”,画面上充满勃勃生机,调子十分欢快。《九月遇雨》写了萧索的景象:“万里惊飙朔气深,江城萧索昼阴阴”,风大、天阴、气候寒冷,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江城秋雨描绘得浓墨重彩,给人一种阴沉浓重的氛围,但“谁怜不得登山去,可惜寒芳色似金”却用轻松的笔调写出了对菊花的无限爱怜之意,在因雨不能赏菊的遗憾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开朗乐观的襟怀。
  诗人还通过回忆这一心理过程,使情感经过时间的过滤,进而寻找到诗歌情感的快适度,进入“乐不至淫,哀不至伤”的艺术境界。“乐”或“哀”作为情感,经过回忆、沉思、再度体验后,它在大脑皮层中得到缓解,就会转换为一种有节制的、智慧的情感。当它通过诗句所构成的意象表现出来时,它不再是单纯的动物性发泄,而是一种不迫不露的、令人荡气回肠的舒泄。情感的舒泄,对于诗人来说,往往是一种黯然销魂的心灵享受。如薛涛的《赠远》二首:其一“扰弱新蒲绿又齐,春深花落塞前溪。知君未转秦关骑,日照千门掩泪啼”。其二“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第一首写了诗人春天的悲伤,第二首写了诗人秋天的愁思。春天,得知恋人“未转秦关骑”,悲痛欲绝,掩袖痛哭;秋天时,诗人的脸上没有了泪水,只有那满纸愁苦的信,还有那不管时间早晚、望夫楼上的远眺。在第二首诗中,虽然没有了涕泪交流,但情感通过时间的过滤,反而越发深沉,令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总之,诗品即人品,诗歌中所表现出的雅正诗风正是薛涛雅洁人格的充分体现。
  含蓄而不晦涩
  中国诗学力主“含蓄”,认为“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价薛涛时说:“(涛)工绝句,无雌音”,而“七言绝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
  一、“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状写物态神情,使诗歌意象更加生动形象,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如诗人刘禹锡遭贬后,曾在巴蜀的连州(今四川筠连)、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任过刺史,薛涛诗歌中与刘禹锡的唱和之作《和刘宾客玉?》一诗,当写于这个时期。诗中写道:“琼枝的(白?)露珊珊,欲折如披云彩寒。闲拂朱房何所似,缘山偏映日轮残。”玉?,也叫木槿花,朝开夕谢,美丽而短暂,以玉?的开放形容短暂的“永贞革新”恰当妥帖。诗歌运用比喻极力形容玉?的美丽,说它的枝条像玉一样晶莹,花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闪亮,并将它比做天边的云霞,落到山脚的一轮残阳,形象生动。细细体味,可知诗人对“永贞革新”的赞美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新颖贴切的比拟在薛涛诗中比比皆是,如“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开时九九知数,见处双双颉颃”(《咏八十一颗》)的八十一颗;“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月》)的明月;“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池上双鸟》)的池上双鸟;“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鸳鸯草》)的鸳鸯草;“步摇冠翠一千峰”(《斛石山书事》)的斛石山,等等。
  运用“比”、“兴”手法,由实景到虚情,二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构成并升华为诗歌的优美意境。如《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前两句写秋天的夜景:“水国蒹葭夜有霜”先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还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感情就如同《蒹葭》中对“伊人”的感情一样、思而不见,但思念从不会停止。“月寒山色共苍苍”,水国之夜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中,月色与山色浑为一体,一片苍茫,一个“寒”字既描写了送别的环境,又传达出送别之人的心情。送走了友人,自今夕始便人隔千里了,而诗人却用“谁言”笔锋一转,引出了“离梦杳如关塞长”这一精彩之喻。人离别了,但梦中,魂魄会穿越万水千山、漫漫长路,来和友人相会,永不分离。梦就是思念,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长久思念。由于对友人、恋人的思念之切,以致在梦中和所念之人相会,在前人诗作中有之,如张仲素的“梦里分明见关塞,不识何路向金微”(《秋思二首》其一),顾况的“已成残梦随君去,犹有惊乌半夜啼”(《待佳人赠别》)等。但薛涛的诗句则更为委婉含蓄,情深意重,以致后人评此诗云:“征途万里,莫如关塞梦魂无阻,今夕似之,非深于离愁者,孰能道焉?”此诗前两句写景,是带有浓烈主观色彩的景,后两句抒情,是紧紧附着在客观景物上的情,情景交融,形成凄凉而深杳的优美境界。
  又如,
  《听僧吹芦管》:“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逼真地描摹出芦管吹出的各种声音:时而如蝉鸣,时而如莺语,时而如情人间的窃窃私语。诗人还用“呜咽”、“愁”、“殷勤”等词语状写出音乐所传达的感情,使读者声闻于耳,情动于中。“散随金磬泥清秋”一语写出了演奏效果:芦管声音婉转,余音袅袅,经久不散,好像和清秋融合在一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味浓意足,内涵丰厚。
  二、用典丰赡
  皎然提出“但见情性,不睹文字”,魏庆之主张:“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等,他们都深入而准确地表达了诗歌“含蓄”的基本特征,即以少总多、以有限概括无限之意。巧妙、准确地运用典故就会产生此效果,因为“典故”能让读者从诗人所提供的有限文字间,联想到无限丰富、无比动人的感情世界,那是前人的感情积淀。在约90首 薛涛诗歌中使事用典达60次之多。薛涛在酬寄、赠别之作中尤为突出,而且用典准确自然,内涵丰厚。如她以“诗家利器”(《酬祝十三秀才》)赞祝十三秀才,以“山阴妙术”(《送扶炼师》)送别扶炼师,既得征事引词之妙,又见深情厚意。《送卢员外》中的“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句,以信陵君喻武元衡,以侯赢自喻,不仅身份恰切,又颇具真情,对于武元衡奏授她为校书郎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段成式是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的儿子,在当时任校书郎。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善于骑射。这位翩翩公子非常慷慨潇洒,每次出外打猎,总要将猎物分送给众人。薛涛为他写下《赠段校书》一诗:“公子翩翩说校书,玉弓金勒紫绡裾。玄成莫便骄名誉,文采风流定不如。”自古以来,父子两代能文是文坛佳话,薛涛抓住段氏父子这一特点,将他们与西汉的韦贤、韦玄成父子相比,赞美段成式的文武兼才超过韦玄成。用典恰当,委婉含蓄。
  三、反常合道
  “反常合道”的诗学观念是苏轼提出来的。“反常”是指情景的反常、超常组合,如把有与无、虚与实、黑与白、大与小、长与短、悲与欢、苦与甜等相异相反的情景组合在一起,“合道”是指这种反常超常艺术组合,却出人意料合乎感知和情感的逻辑,从而产生了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含蓄美。薛涛诗中就有这种反常合道的佳品,如《题竹郎庙》:“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开头两句描述了“竹郎庙”的“静”:古木参天,夕阳沉沉,如血的残阳把山衬托得越发绿了,其中夕阳的“红”和山的“绿”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突然,“何处江村有笛声”,悠扬的笛声打破了此时肃穆静谧的氛围,“静”和“动”在听觉上形成强烈的反差,以“动”写“静”,易产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以“静”写“动”,使人易于对“动”产生关注,侧耳细听,哦!原来“声声尽是迎郎曲”,出人意料,情理之中。而且,由绘色而为绘声,描绘出江村的宁静、美好,民风的淳朴。还有《寄张元夫》:“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断已无声。”诗人“前溪独立后溪行”,按常理应会“惊起一滩鸥鹭”,但“鹭识朱衣自不惊”,出人意料,细细体味,其中拥有“味外之味”。鹭鸶鸟之所以熟悉诗人的“朱衣”,对她的到来毫不吃惊,说明诗人在溪边伫立徘徊之久,她的孤寂之深,自然而然引出下面的诗句,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断已无声”,水到渠成。常理和诗情就“像两条急流,最初在狭窄的石岸间相遇时,彼此互相排斥,激撞喧嚣着勉强混合在一起,但不久在流入较宽的河渠和更能容纳它们的河岸后,它们就混合在一起,扩张开来,合成一股,带着一片和谐声奔流而去”。
  总之,薛涛在她的诗歌中努力洗削脂粉艳冶之气,雅正、含蓄成了她诗歌的主体风格。这种诗风的形成需要薛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品位,在诗中要尽量克制自己的小女儿态,以男性中心文化的评判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本身也充分说明了薛涛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
  注:本文所引薛涛诗歌主要依据《全唐诗》、《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逸》、《全唐诗续拾》、《薛涛诗笺》和《唐女诗人集三种》,并参考近几十年的研究成就,择善而从。
  参考文献:
  [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914.
  [2](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53.
  [3](清)刘宝楠著,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H]北京:中华书局,1990.116.
  [4]李克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22.
  [5](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洪度集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3.
  [6](清)王夫之等,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542.
  [7](明)周埏补辑,(明)陈继儒评点,(明)周敬编,删补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冲唐七绝下[M].
  [8](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31.
  [9](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尚意(石刻本)[M],上海扫叶山房,1927.1.
  [10](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柳诗有奇趣(影印本)[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间,2―3.
  [11]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75-76.

标签:儒家 诗歌 风格 薛涛